![]()
广东省阳春地面气候资料 1956.11-1970_广东省气象台编_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广东省阳春地面气候资料 1956.11-1970》
【作者】:广东省气象台编
【出版社】:广东省气象台
【时间】:
【页数】:35
【ISBN】:
一、测站位置及观测时间
二、统计说明
三、统计项目
1.历年各月本站平均气压(毫巴)
2.历年各月平均气温(摄氏度)
3.历年各月极端最高气温(摄氏度)
4.历年各月极端最低气温(摄氏度)
5.历年各月逐旬平均气温(摄氏度)
6.历年各月逐旬日最高气温≥30.0 ℃日数
7.历年各月逐旬日最高气温≥35.0 ℃日数
8.历年各月逐旬日最低气温≤0.0 ℃日数及其初终期
9.历年各月平均绝对湿度(毫巴)
10.历年各月最大绝对湿度(毫巴)
11.历年各月最小绝对湿度(毫巴)
12.历年各月平均相对湿度(%)
13.历年各月最小相对湿度(%)
14.历年各月降水量(毫米)
15.历年各月逐旬降水量(毫米)
16.历年各月一日最大降水量(毫米)
17.历年各月日降水量≥0.1毫米日数
18.历年各月日降水量≥50.0毫米日数
19.历年各月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及其量(日降水量≥0.1毫米)
20.历年各月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
21.历年各月地面平均温度(摄氏度)
22.历年各月日照时数
23.历年各月日照百分率
24.历年各月平均风速(米/秒)
25.累年各月各风向频率
26.累年各月各风向最大风速(米/秒)
27.历年各月最多风向及其频率
28.历年各月大风(≥8级)日数
29.历年各月霧日数
30.历年各月雷暴日数及其初、终期
31.历年各月霜日数及其初、终期
· 广东省阳春地面气候资料 1956.11-1970_广东省气象台编_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广东省阳春地面气候资料 1956.11-1970_广东省气象台编_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以《广东省阳春地面气候资料 1956.11—1970》为核心,从资料背景、气候要素、极端事件记录与趋势分析、以及资料价值与时代意义四个方面展开系统阐述。文章首先介绍该资料在广东省气象史中的地位及其编纂背景,随后从气温、降水、风力等关键要素切入,剖析阳春地区在十四年间的气候变化特征。其后,文章着重分析极端天气事件的分布及其对区域生产生活的潜在影响,并探讨这些变化对现代气象研究的启示价值。最后结合资料本身的时代背景,总结其对当前气候研究、区域规划以及灾害防御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该气候资料的多维度解读,旨在呈现阳春地区半世纪以前的气候图景,为理解当下乃至未来的区域气候演变提供历史参照。
1、资料背景与时代特征
《广东省阳春地面气候资料 1956.11—1970》由广东省气象台编制,其成书背景具有浓郁的年代特征。20世纪50—70年代是我国气象事业快速发展但仪器与观测体系仍相对有限的时期,各地气象站多依靠人工观测记录气象要素,这使得资料既具备原始性,又具有宝贵的历史记录价值。
在这十四年间,阳春作为粤西地区的重要气象站点,其资料不仅反映当地地面气候状态,也折射出当时国家开展区域气象调查的整体进展。该资料包括气温、降水、风速、日照、湿度等多项要素,是理解当地自然环境的重要依据。
资料的整理方式严谨,延续了早期气象部门按月、按年归档的传统格式,使得数据便于气候统计与横向比较。由于这一时期华南地区经历数次气候异常事件,该资料亦为研究这些异常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线数据。
2、阳春地区气候要素详析
从气温要素来看,阳春地处南亚热带,1956—1970年间的年平均气温总体保持稳定,但仍呈现出某些年份的短期波动。特别在冷冬年份,可观察到最低气温显著偏低的情况,显示当时冷空气入侵频率较高,具有一定区域特征。
降水是阳春气候的核心特征之一。资料显示该时期的年降水量分布不均,雨季集中在5—9月,且暴雨日数较多。这一特点与珠江流域季风气候密切相关,亦为当地农业与水利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风速与风向记录反映了当地在不同季节受不同气团影响的特点。冬季多偏北风,夏季盛行南风或东南风,与我国东亚季风系统一致。风力大小在当时极端事件发生的年份尤为突出,显示海陆风格局和台风影响的显著性。
3、极端天气事件与变化趋势
在1956—1970年的资料中,多次记录到暴雨、寒潮及台风影响的情况。暴雨事件通常集中夏季,其单日降水量的记录对后续的区域水文分析具有重要价值。部分年份的暴雨过程甚至对交通与农业造成实际影响,凸显其研究意义。
寒潮事件在该时期也较为典型,部分年份出现显著降温,极端最低气温的记录清晰呈现了南方冬季气候的异常情况。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阳春本地的冬季冷暖波动,也为研究南方冷空气路径提供了线索。
台风影响是阳春气候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资料显示,台风登陆或扫过华南沿海的年份,对阳春造成风力增大、降水激增的明显影响。风速、气压变化记录显示出这些过程的强度,为当代台风路径回溯提供了基础数据。
4、资料价值与现实应用意义
作为20世纪中期的重要气候资料,该数据集对于研究广东地区半个世纪以来的气候变化历程具有不可替代性。它为对比现代气候观测结果提供了历史参照,使得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变化趋势更为清晰。
从区域规划角度来看,阳春地面气候资料为农业布局、水利建设以及城市规划提供了历史依据。例如对降水季节性与暴雨集中性的认识,可帮助当下制定更合理的防洪体系与作物种植计划。
在现代气象科学发展背景下,这类资料对于人工智能气象模型、长期气候预测模型的训练也具有独特价值。历史数据越完整,模型越能准确模拟过去,从而提升对未来趋势预测的可靠性。
总结:
综观《广东省阳春地面气候资料 1956.11—1970》,该资料不仅记录了阳春地区十四年间的气候状况,更为后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气候样本。通过对气温、降水、风向、极端事件等多维度数据的综合分析,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南亚热带气候在半个世纪前的真实状态。
在当今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这份资料的意义更加突出。它不仅帮助我们回溯区域气候演变轨迹,也为当前的灾害防御、城市规划及科学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历史资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更清晰地看见过去,而更好地应对未来。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