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绪海城县志》(甘肃)_(清)杨金庚纂;刘华点校_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光绪海城县志》(甘肃)
【作者】:(清)杨金庚纂;刘华点校
【出版社】: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时间】:2007
【页数】:206
【ISBN】:7227035158
卷首
一、创修县志序&杨金庚
二、新修县志序&陈廷珍
三、新修《海城县志》衔名
四、凡例
五、《海城县志》原目录
第一卷 建置志
一、图考
1.舆图
海城县全境图
城池图
2.图例
二、星野
三、气候
四、沿革
五、城池
六、公署
第二卷 疆域志
一、形胜
二、道里
三、疆界
四、乡镇
1.郑旗堡
2.杨郎中堡
3.新堡子
4.关桥堡
(1)正东
庙山堡
牛番堡
蒙古堡
老鸦堡
郑旗堡
黑沟堡
李旺内堡
李旺外堡
镇戎所堡
韩府湾堡
杨郎外堡
杨郎中堡
(2)正西
红崖堡
西安所堡
(3)正南
鸦儿湾堡
大李堡
南川堡
新营堡
武源堡
马建堡
驼昌堡
南岔堡
拨余堡
青马堡
旧营堡
(4)正北
老观堡
西季堡
闾芳堡
关桥堡
驼厂堡
红柳堡
闾芳外堡
兴隆堡
(5)东南
脱烈堡
蔡祥堡
杨明堡
张元堡
古城堡
新开堡
石山堡
陶家堡
鹞子堡
韩民堡
王昭堡
沐家堡
寺儿湾堡
(6)东北
杨芳堡
双河堡
套脑堡
红古堡
(7)西南
红井堡
高台堡
(8)西北
兴仁堡
里仁堡
打麦水
元套堡
五、山川
1.莲花山
2.五桥山
3.天都山
4.七里宝山
5.龙山
6.大石头
7.石城山
8.将军山
9.炮架山
10.马圈山
11.云台山
12.印字山
13.高泉山
14.一碗泉
15.扫帚山
16.凤凰山
17.双涧源
18.须灭都河
19.小黑水
20.大黑水
21.清水河
22.黄羊川
23.锁黄川
24.观音湫
25.宝通水
26.石峡水
27.八景
(1)华山叠翠
(2)龙岗夕照
(3)古寺疏钟
(4)清池皓月
(5)天山积雪
(6)灵寺散花
(7)五泉竞冽
(8)双涧分甘
六、水利
1.五桥山五泉
2.蒙古堡泉水
3.羊芳堡泉水
4.脱烈堡泉水
5.西安所河水
6.老观堡泉水
7.闾芳堡泉水
七、关梁
1.牌楼山桥
2.红古堡桥
八、祠祀
1.先农坛
2.文庙
3.武庙
4.文昌庙
5.龙神祠
6.社稷坛
7.山川风云雷雨坛
8.厉坛
9.城隍庙
10.马王庙
11.福神祠
第三卷 贡赋志
一、田赋旧制
1.平远县
2.硝河城
3.打拉池
二、现征银粮规则
三、地丁
四、征粮
五、草束
六、现存荒地
1.民地及荒租地
2.更名地
3.养廉地
4.牧地
5.屯地
七、户口
1.海城
2.正东乡
庙山
蒙古
老鸦
郑旗
黑沟
李旺(内外)
正戎
韩府
杨郎(中外)
3.正西乡
红崖
西安
4.正南乡
鸦儿
南川
新营
武源
马建
驼昌
南岔
拨余
青马
旧营
5.正北乡
老观
西季
闾芳
关桥
驼昌
红柳
闾芳(外)
兴隆
6.东南乡
脱烈
蔡祥
杨明
张元
古城
新开
石山
陶家
鹞子
韩民
王昭
沐家
寺儿
7.东北乡
羊芳
双河
套脑
红古
8.西南乡
红井
高台
9.西北乡
兴仁
里仁
打麦水
元套
八、种类
九、回教
十、仓储
1.常平仓
2.社仓
(1)本城
(2)东乡
(3)南乡
(4)西乡
十一、盐课旧额
1.平远县
2.硝河城
3.打拉池
十二、现征盐课
十三、茶马
十四、厘税
十五、度支
(一)祭祀
(二)县署
1.知县
2.门子 皂隶 禁卒 轿伞扇夫
3.库子 斗级
4.马快
5.民壮
6.钟鼓夫
7.铺司
8.孤贫
9.驿夫 马工 料站
10.新添驿夫 马工 料站
(三)儒学
1.训导
2.斋夫
3.门斗
4.廪生
5.膳夫
(四)典史
1.典史
2.门夫马夫
3.皂隶
(五)盐茶营
1.都司
2.千总
3.经制
4.马步守兵
(六)防营
1.旗官
2.哨长
3.步队
(七)李旺堡
1.额外外委
2.马步守兵
(八)新营汛营
1.经制
2.马步守兵
十六、蠲恤
第四卷 学校志
一、学额
1.文生 武生
2.增生
3.廪生
4.岁贡
二、义学
三、学堂
1.高等小学堂
2.西街初等小学堂
3.南街初等小学堂
4.东路一区初等小学堂
5.南路一区初等小学堂
6.南路二区初等小学堂
7.西路一区初等小学堂
第五卷 兵防志
一、盐茶营
二、西安州汛
三、防营
四、李旺堡汛
五、新营堡汛
六、驿递
1.海喇都驿
2.郑旗驿
3.李旺驿
4.辅司
七、巡警
八、城内总局
九、西关分局
十、路灯
十一、东乡分局
十二、南乡分局
十三、西乡分局
十四、北乡分局
第六卷 古迹志
一、山川城堡
1.七里宝山
2.石城山
3.西安州城
4.武源川
5.哨马营
6.蔴长台
7.镇戎所
8.石峡口
9.清水河
10.天都山
11.新营
12.沐家营
13.小沐家营
14.古城堡
15.红古城
16.小山
二、陵墓
(一)明
1.镇国将军吴公墓
2.奉国将军吴公墓
3.明威将军吴公墓
(二)国朝
提督虎邦俊之墓
第七卷 风俗志
一、汉俗
二、回俗
三、汉回同俗
四、祥异
五、方言
六、物产
1.谷类
2.瓜蔬类
3.花木类
4.药类
5.禽兽类
七、实业
1.农业
2.工业
3.商业
4.矿业
第八卷 职官志
一、文武
1.盐茶厅同知
2.海城县知县
3.训导
4.照磨
5.典史
6.盐茶营都司
7.西安州千总
8.经制
9.西安州外委
10.防军管带
11.李旺堡额外
12.新营汛外委
二、名宦
1.宋
2.明
3.国朝
三、封爵
1.明
2.国朝
四、选举
1.文科
2.武科
第九卷 人物志
一、名宦
1.明
2.国朝
二、忠节
三、孝义
四、隐逸
五、流寓
六、仙释方伎
七、烈女
1.节孝
2.烈妇
3.烈女
第十卷 艺文志
一、诗文
明
(一)石城纪略&马文升
国朝
(一)盐茶厅署落成记&刘统
(二)海城八景
1.八景之一&朱亨衍
2.八景之二&朱美燮
3.八景之三&杨金庚
4.八景之四&陈廷珍
(三)杂诗
1.游灵光寺&朱亨衍
2.望石城有感&朱亨衍
3.爱山堂即事&朱亨衍
4.题爱山堂&朱亨衍
5.送朱亨衍司马归粤二首&刘统
6.入海城&朱美燮
7.海城下车书感二十四韵&朱美燮
8.海城春日杂咏四首&朱美燮
9.耕耤&朱美燮
10.寻东岳庙故址&朱美燮
11.查禁罂粟&朱美燮
12.过西安州&朱美燮
13.花山寻灵寺故址二首&朱美燮
14.海城留别士民四首&朱美燮
15.留别陈焕斋直刺&朱美燮
16.和陈焕斋直刺赠别原韵&朱美燮
二、金石
(一)明
1.石城山碑
2.大佛寺碑
3.吴将军墓碑
4.楚府海喇都界碑
5.西安州游戎记碑
(二)国朝
1.虎提督墓碑
2.修城碑
3.免捐碑
三、杂记
1.叛事纪略
2.宦民死事记略
3.战事记略
4.重修涝池
5.重修隍庙
6.争讼
7.汉回同学
8.义犬
附录
一、读《光绪海城县志》札记&刘华
二、同治年间盐茶厅回民起义述评&刘华
三、点校后记
四、参考书目
· 《光绪海城县志》(甘肃)_(清)杨金庚纂;刘华点校_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光绪海城县志》(甘肃)_(清)杨金庚纂;刘华点校_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光绪海城县志》是清代杨金庚纂修的一部地方志,记载了海城县(今甘肃省境内的部分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及社会风貌。刘华的点校版本,不仅保留了原志的精华,还进行了整理与注释,增加了现代读者对史料的理解。全书内容详细,涉及地方政务、人物、经济、风俗、宗教等多个方面,体现了清朝地方治理的风貌。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是对《光绪海城县志》的编纂背景及其历史地位的分析;二是对志书内容结构及特点的探讨;三是刘华点校的学术贡献与方法;四是《光绪海城县志》对现代地方史研究的影响与价值。这些方面的论述将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光绪海城县志》在历史学和地方志学中的独特地位。
1、编纂背景与历史地位
《光绪海城县志》由清代杨金庚主持编纂,成书于光绪年间。海城县,古称海州,位于今甘肃省的东部,作为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划,历史上承载了丰富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信息。在清朝中期,地方志作为重要的地方治理工具,不仅是地方官员履行政务的依据,也是记载地方历史的珍贵资料。《光绪海城县志》的编纂,正是应地方行政需要和史学发展潮流的要求,旨在为政府提供治理参考,同时为后代留下历史的记录。
杨金庚作为地方学者,他对海城县的历史有着深厚的了解。编纂工作历时多年,经历了多次修订与完善,体现了编者对地方历史文化的敬重与责任感。与此同时,清代的地方志大多由知府或学者主持编纂,作为地方政治的延伸,这些志书不仅仅是学术作品,也是地方治理的一部分。因此,《光绪海城县志》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反映了清代政府对地方管理的细致程度。
《光绪海城县志》在历史地位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不仅为海城县的历史提供了详尽的资料,也是研究清代地方治理、社会风貌、民俗等方面的宝贵资源。对于了解清朝地方政治结构、经济发展以及民众生活的面貌,《光绪海城县志》提供了一个鲜活的窗口,尤其在今天,仍然对历史学家和地方志研究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志书内容结构与特点
《光绪海城县志》的内容结构紧凑,条理清晰,按照地方志的传统格式进行编纂。全书分为多个章节,分别涉及地理、行政、人物、风俗、宗教、教育、经济等各个方面。每一部分内容的编排,都体现了清代地方志书在系统性和全面性方面的严谨性。
首先,地理部分详细描述了海城县的自然环境、地貌特征、气候变化以及水文情况。作为地方志的一部分,地理部分不仅有助于后人了解当时的自然条件,还能为研究当时的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提供有力支持。其次,行政部分详细记录了地方官员的任职情况及其行政管理的方针政策。通过这些内容,可以看到清朝政府如何在地方实行统治,以及如何在地方执行中央政策。
在人物部分,志书不仅列举了海城县的名人、历史人物,还详细记录了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及其对地方发展的贡献。这些记录为后代研究地方文化、社会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同时,风俗与宗教部分则描写了海城县当时的民间信仰、节庆活动、民俗风情等,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地方社会面貌。这些内容展示了清代地方社会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3、刘华点校的学术贡献与方法
刘华对《光绪海城县志》的点校,不仅是对原书内容的整理,还融入了现代学术的观点与方法。点校本的编纂工作包括对原书的错漏进行修正、对部分晦涩难懂的内容进行注释、并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考证。刘华通过细致的校对与注释,使得这部志书更符合现代学者的研究需求,也更易为今天的读者所理解。
刘华的点校工作,首先体现在对语言和术语的处理上。由于《光绪海城县志》成书时所用的语言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刘华在点校过程中对一些古汉语词汇进行了注释和解释,使得现代读者在阅读时能更加顺畅地理解。此外,刘华还对志书中的地名、历史事件进行了考证,纠正了一些历史细节上的错误。通过这些努力,刘华点校本在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上都有了显著提升。
除了校对和注释外,刘华的点校本还加入了一些现代的学术分析方法。例如,在涉及地方经济和社会结构的章节时,刘华引入了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框架,使得《光绪海城县志》不仅限于历史的记载,更具备了多学科交叉的分析视角。这种创新性的点校方式,使得这部志书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4、对现代地方史研究的影响与价值
《光绪海城县志》不仅是研究清代地方历史的宝贵资料,也对现代地方史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在记录地方历史的同时,还揭示了地方社会与中央政权之间的互动,以及地方民众的生活状况。通过对《光绪海城县志》的研究,学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清代地方治理的模式,了解清朝政府如何通过地方志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同时,刘华点校本的出现,使得《光绪海城县志》更具现代学术价值。在学术研究中,地方志不仅仅是历史文献,它还包含了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通过对志书的深入挖掘,学者们可以从中提取出更多的历史、社会信息,进而揭示出更加丰富的地方历史面貌。因此,《光绪海城县志》成为了现代地方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此外,地方志对于现代社会学、文化学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光绪海城县志》对海城县风俗、宗教、人物等方面的详细记录,不仅为历史学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也为今天的社会学、文化学研究提供了生动的案例。这些内容为学者们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组织结构、风俗习惯等提供了基础性的数据和分析框架。
总结:
《光绪海城县志》作为清代地方志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当时为地方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后世学者研究地方历史、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刘华点校本的出现,使得这部志书更加符合现代学术的研究需求,并拓展了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通过对《光绪海城县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清代地方社会的面貌与变迁,也能更好地理解地方志在地方治理和历史记录中的独特价值。
《光绪海城县志》不仅是历史文献的珍贵宝藏,也是研究中国地方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起点。它为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也为当代读者揭开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片段。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