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续修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政志 1978-2005_2009版_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续修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政志 1978-2005
内容简介: 续《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政志》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准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编篡的一部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相统一的部门志。是继1991年编篡出版的《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政志》之后编篡出版的第二部民政志(姐妹篇), 它全面、系统地记述(1978-2005年)元江县民政工作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专门反映民政工作在全县政治、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编纂人员:段玉才
编纂单位:元江县民政局
出版时间:2009年
· 续修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政志 1978-2005_2009版_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续修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政志 1978-2005_2009版_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围绕《续修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政志(1978—2005)(2009版)》展开,旨在从编纂背景、制度建设、社会治理实践与民族地区民政特色四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文章首先概述该志书编纂的时代背景与史料价值,指出其作为地方民政实践重要文献的意义;随后从民政管理体制、基层组织建设、社会保障完善等角度,探讨志书所呈现的治理图景;再从灾害管理、婚姻登记、优抚安置等民政业务的具体推进分析制度化实践;最后结合该自治县多民族聚居的特点,阐释其民政工作的民族性、区域性与创新性。通过多维度剖析,文章力图呈现该志书对地方治理经验的系统总结及其对理解中国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逻辑的价值。全文结构清晰、内容详实,并在结尾处对整体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以便读者全面把握志书的重要意义。
1、志书编纂背景与历史价值
《续修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政志(1978—2005)(2009版)》的编纂,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时代背景,是对元江民政事业近三十年发展轨迹的系统记述。通过多方征集资料与口述史补充,志书不仅呈现了民政制度变迁,也记录了自治县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的现实问题及治理路径。
从史料价值角度来看,该志书延续了地方志“资政、存史、教化”的传统功能。其资料来源包括政府档案、乡镇报告、基层访谈等,使得志书成为研究元江政治与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尤其在民政业务条线中,许多数据首次以系统形式呈现,对学者与政策制定者均具有参考价值。
志书的出版年份为2009年,恰处于国家全面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志书对1978年后民政工作的回顾,为理解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行政管理、社会救助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窗口,因而其学术意义与政策意义并重。
2、基层治理结构的制度演进
志书中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部分详细记载了元江自治县在1978—2005年间不断优化基层行政区划、完善治理结构的历程。其内容包括乡镇建制调整、村民自治组织的建立与完善,以及民政管理模式从粗放到规范的转变。这些变化折射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在基层的具体落实。
与此同时,自治县通过推动村(居)委会选举制度化,加强了基层民主建设。志书记录了规范选举程序、提升社会参与度等措施的推进情况,反映出自治县在维护基层治理稳定中的建设性探索。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民族地区治理的中国特色具有深刻意义。
此外,志书对社区治理的发展也做出记录。随着城市化加快,元江开始出现社区管理体系建设的需求,民政部门通过完善社区组织、推动社区服务功能提升,使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更加协调融合转变。这些制度演进在志书中都有细致呈现。
3、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实践
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是志书重点记录的内容之一。在改革开放的长期推进下,自治县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制度、灾害救助体系等。志书通过数据与案例,展示了保障制度对社会稳定与民生改善的重要作用。
在灾害救助方面,志书重点记录了多起自然灾害的应对,包括旱灾、洪涝等常见灾害的救援过程。这些内容不仅呈现出民政部门在应急管理中的责任,也体现了地方政府在资源不足情况下的组织与动员能力。
另一方面,志书对优抚安置工作进行了细致梳理,包括退伍军人安置、烈属慰问等政策落实情况。通过对多个案例的呈现,志书再现了民政工作中“兜底线、保基本”的价值理念,使读者能够从制度实践中理解民政体系的深层逻辑。
4、民族地区民政工作的特色探索
作为哈尼族、彝族、傣族等多个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区,元江自治县的民政工作在内容与方式上呈现独特的民族性。志书对民族婚俗改革、民族文化保护融入民政体系等内容给予充分记录,体现出民政部门在保持民族传统与推动现代治理之间寻求平衡的努力。
志书还详述了民政工作中对民族地区特殊需求的响应。例如,在贫困救助中,民政部门针对民族村落的交通不便、产业薄弱等情况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救助与帮扶措施,这些记录揭示了民政工作中“因地制宜”的治理智慧。
此外,志书也反映出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发展的特殊性。民间自治组织、宗教组织、传统互助形式等,在治理中都扮演一定角色。民政部门通过规范管理、扶持发展,使其在现代社会治理结构中发挥积极作用。
总结:
总体而言,《续修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政志(1978—2005)(2009版)》不仅是一部完整记录地方民政事业发展脉络的志书,也是了解民族地区治理逻辑的重要文献。它从制度、实践、文化等多个角度展现自治县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发展轨迹,对学术研究与政策制定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通过对志书内容的分析,可以清晰看到元江民政事业在不断提升治理效能与社会公平的道路上所做出的努力与探索。从基层组织建设到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从灾害管理到民族事务处理,志书所呈现的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也体现了中国基层治理的深厚活力。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