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PDF(3602-10)
页数:298页
《大六壬指南揭秘》刘飞龙,占卜预测
大六壬指南揭秘 是作者刘飞龙先生运用新发现的“遁干合”原理,解析了明末清初时期,壬学大家陈公献着作《大六壬指南》中99%的案例集。书中还成功破解了为“藏技”而困惑后人三百多年的“断曰”,终结了壬学留下的“谜题”。
因图片上传压缩画质会受影响,实际文件清晰度会更高
![]()
![]()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大六壬指南揭秘》10是一篇围绕古代术数“大六壬”展开的深度解析文章。本篇文章将从理论基础、断卦技法、实占案例以及文化价值四个方面展开,以期帮助读者更系统、深入地理解大六壬这门兼具神秘性与实用性的古老占术。在文章中,我们不仅会回顾《大六壬指南揭秘》系列中前几篇的知识脉络,还会进一步揭示第10篇内容中的关键逻辑与实践重点。通过层层剖析,让读者既能了解大六壬的结构体系,也能从案例中一窥其推演方式的严谨与细致。此外,文章也会结合文化史角度,探讨大六壬的思想根源及其在古代社会的广泛影响。全文旨在帮助读者把握《大六壬指南揭秘》10的核心精髓,让这一古老智慧在现代视角下依旧焕发光彩。
1、大六壬理论核心解读
《大六壬指南揭秘》10首先对六壬体系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巩固与深化。大六壬以天时、地利、人和为基础框架,通过干支、十二天将、三传四课等结构构建起独特的占测体系。这篇内容特别强调了“天将临干”“地盘定式”“四课立象”等核心概念的重要性,从而为更深的推演奠定坚实根基。
在理论部分中,第10篇也对“局象生成”的逻辑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大六壬强调“象中有理,理中见象”,并通过“天地盘合参”的方式形成判断依据。文章以多种象例说明了不同天将落宫所代表的性质变化,为读者理解六壬的象意体系提供更清晰的路径。
此外,《大六壬指南揭秘》10还强化了“天时”在六壬中的核心地位。此处不仅涉及节气交替、昼夜变化等自然规律,也指出时间结构在断卦中如何影响主象、客象、成象。通过这部分内容,读者可以更精准掌握六壬的时空观念。
2、断卦技法精细拆解
进入技法层面,《大六壬指南揭秘》10重点分析了三传推演的细节与技巧,尤其是“发用取象”的具体应用。在大六壬中,发用是判断事件核心的要素,第10篇通过逐层拆解发用的生克刑冲,使读者能够理解为何同样的局象在不同情境下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本篇内容还进一步解释了“贵神、凶神”的象义运用。贵神象征顺利、贵助,而凶神代表阻碍、损害。文章通过对比多个局例,说明如何在断事时从贵凶分布中判断事件未来的走势,从而使整体推演更为精准。
在技法部分中,其独特之处还在于强调“动静之机”。大六壬判断事件“是否变化”“何时变化”极为重要,第10篇通过“动变象”的分析方式,让读者理解动静之间如何构成事件的转折点。这部分内容对想进一步精进六壬技法的读者具有极高参考价值。
3、真实案例解析透彻
《大六壬指南揭秘》10的案例部分,是整篇文章最具实践意义的内容之一。通过真实占测实例,作者展示了六壬如何应用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如求财、求职、健康、婚姻等。每个案例都从立课、取象、断局到结果验证进行完整呈现,让理论不再只是抽象概念。
案例中特别突出“三传顺逆”“主客关系”的重要性。例如在一则与求职相关的案例中,通过观察主传与末传之间的生克关系,判断求职者从递简历到面试再到录用之间的变化过程。此类案例不仅逻辑清晰,也充分显示六壬推演的严谨性。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没有只关注“结果”,而是对整个推演过程进行剖析,使读者能够真正掌握运算的思路与逻辑。案例分析不仅具有指导意义,也为读者提供实践参考,让六壬不仅能“看懂”,还能“用得上”。
4、文化传承与应用价值
《大六壬指南揭秘》10在结尾部分拓宽视角,将六壬置于更广泛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解读。大六壬不仅是一种预测方法,更承载着古人的宇宙观、时间观与生活智慧。文章指出,大六壬强调天人合一、顺势而为,这些观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本篇还从文化史角度探讨了六壬在官职制度、军事谋略、日常事务中的应用。从唐宋到明清,六壬不仅为百姓所用,也被士大夫阶层视作辅政工具。通过这一部分的分析,读者得以理解六壬为何能在古代长久不衰。
此外文章也强调了大六壬对现代人的价值。在信息快速变化的时代,六壬并非用来“取代判断”,而是帮助人们更好理解时势、趋势与自身所处环境。它提供的是思考方式,而非宿命论式的束缚。
总结:
《大六壬指南揭秘》10不仅系统梳理了六壬的理论结构,也对关键技法进行了深入拆解,并用丰富的案例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其运作机制。通过对局象结构、象理对应与动静变化的具体解析,读者能够获得更清晰的六壬学习路线。
更重要的是,它让六壬回归到文化智慧的层面,让我们通过古人的思维方式反思现代生活。无论是用于人生规划、趋势判断,还是作为文化阅读,《大六壬指南揭秘》10都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