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关于土星冲天顶事业,土星拱天顶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土星冲天顶的问题,今天刺梨占星网(nayona.cn)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土星冲天顶
土星冲天顶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这一天,正是“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纪念日。今年与往常有所不同,“东方红一号”要在太空中度过它50岁的生日了,中国航天器的太空之旅,也经历了整整50年。
同时,国家航天局宣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同时公布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标识“揽星九天”。
![]()
飞天之路,注定是坎坷的。
1996年2月15日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在万众期待下首次出征
然而火箭起飞不到2秒
却突然偏离发射方向
▼▼▼
![]()
(长征三号乙首发,箭体姿态出现异常,图片来源@Internet Archive)
此后短短22秒内
火箭头部下坠、径直撞向山坡
最终在冲天的火光中
粉身碎骨、灰飞烟灭
这是中国运载火箭
第9次发射失败
▼▼▼
![]()
(zhǎng征三号乙首发失利,坠毁于距发射场1.85千米外的山坡,图片来源@Internet Archive)
20余年后
2020年4月9日
已连续成功发射26次的长征三号乙
又因火箭第三级工作异常而坠落解体
这是中国运载火箭
第22次发射失败
截至目前
中国航天史上
共计有22次发射失败
但与此同时
发射成功的次数达到
334次
(请横屏观看,长征七号首飞,这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222次发射成功;另:上文中仅将航天器到达目标轨道视作成功,摄影师@苟秉宸)
▼▼▼
![]()
是的
失败是沉痛的
但科学的高峰
却永远是咬着牙、含着泪
才能攀上的
(下文引自“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
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
也正因如此
50年前
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只有“微小”的0.178吨
50年后
一代代中国运载火箭
载着
北斗、风云、高分、鹊桥、尖兵
实践、长空、烽火、海洋、神通
探测、前哨、资源、鑫诺、天链
中星、天拓、天绘、珞珈、云海
载着
神舟、天舟、嫦娥、天宫
一次次摆脱地心引力
奔向星辰大海
这是一条怎样的路?中国航天的太空之旅
![]()
航天五院展示的东方红一号备份星 | 新华社
从近地点441公里的“东方红一号”,到3.6万公里高度的“东方红二号”,从38万公里的“嫦娥一号”,再到1亿公里的“嫦娥二号”,50年来,中国航天的脚步,一直在迈向更遥远的太空,从未停歇。
让我们沿着前辈们的足迹继续向前,去看看未来的中国航天,将会去探寻深邃太空中的哪些奥秘。
九天揽月
作为地球的邻居,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十分深远,很多生命现象与月相及月球公转周期有关。
而无数的夜晚,皎洁的月光还汇集了rén类自古以来对月球的各种想象。
对于中国航天而言,月球,更是迈向深空的前哨站。
早在1991年,我国的航天人就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月球;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
2007年,“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开启了我国月球探测的第一段旅程。
随后,我国接二连三地向月球及周边发射了一xì列航天器。
除大家耳熟能xiáng的“嫦娥”系列之外,还有2014年发射的“嫦娥五号T1”试验器,以及2018年发射的“鹊桥号”地月中继卫星和“龙江”小卫星兄弟。
![]()
嫦娥大jiā族的主要成员 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
时至今日,“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已经在月球背面度过了近500天,并且还在继续辛勤工作。
她们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的软着陆,“玉兔二号”每一个新的车辙印,都是中国航天新的脚步,也是人类月球探测的一大步。
一年多来,她们用人类打造的仪器,去探寻月球深处的构造(测月雷达),以及宇宙深处的信号(低频射电望远镜),受到地球磁场的影响,这些信号是在地球乃至月球正面都难以观测的。
![]()
嫦娥五号 图片来源:CNTV
今年,“嫦娥五号”将要启程,实现我国月球探测“绕、落、回”三个步骤中的最后一步。
顺利的话,这次探测还将让人类在44年以来,再次带回月球馈赠的“伴手礼”。
整个“嫦娥五号”由轨道器、着陆器、上升器、返回器组成,并设计了复杂的分离和对接方式。而这样复杂的多次交会对接,将全部自动完成。
从月球返回的难度也不容小觑,“嫦娥五号”返回地球的速度将达到第二宇宙速度(11.2km/s),比我们常见的飞船返回速度高出近50%。
如果以这个速度从北京到上海,只需要不到两分钟。而如果直接冲入大气层,很可能被彻底烧毁。
为了让返回舱安全着陆,嫦娥五号采用了“打水漂”的方式,即第一次返回时被大气层弹回太空,再进行第二次返回。这一技术,已经在“嫦娥五号T1”试验器上得到了验证。
“嫦娥五号T1”还为“嫦娥五号”拍下了预定采样区的照片。
![]()
嫦娥五号T1对嫦娥五号预定采样区遥感成像图 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
这些航天器及配套的地面设施,为我国的深空探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完成月球“绕、落、回”的目标,对中国航天而言,只是一个开始,探月之旅仍在继续。
2019年4月18日,在完成“嫦娥四号”国际载荷数据交接的同一天,中国航天向全世界征集“嫦娥六号”科学载荷。
根据以往的情况,由于前往外星球的船票一票难求,不少科研机构和科学家们一直盯着“嫦娥”系列这样的机会。
“嫦娥六号”计划实现月球南极采样返回,这将是rén类首次从月球南极带回标本。月球南极是近些年来月球炙手可热的探测区域,这片区域有月球最古老的盆地,并且可能蕴含着一定量的水冰,因此成为目前绝大多数月球着陆器的首选目标。
在未来,“嫦娥七号”也计划出征月球南极,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豪华套餐,计划一次性囊括轨道器、中继星、着陆器、月球车,甚至还有一个能在月表“飞”的飞跃探测器。“嫦娥七号”豪华套餐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月球的认识。
这还没完,等到了“嫦娥八号”,航天工程师们打算在月面上,尝试“3D打印”房子等关键技术,开始着手在月球上建造真正的航天前哨站。
中国航天的九天揽月之路,将会愈发的精彩。
萤火征途
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月球,而离地球最近的大行星,就是火星,啊不对,金星了。
等等,是不是感觉不太对劲?为什么很少听到金星探测的消息?
人类对于选择探测的目标是非常慎重的,因为需要保护一些天体,或者,保护自己的“探测器”……
比如,对木wèi二的探测就十分谨小慎微,通常都采用飞掠的探测策略,避免污染其可能蕴含生命的液态海洋;
再比如,对金星的探测就十分瞻前顾后,通常都采用不去的探测策略,避免金星高温高yā、有硫酸的大气对“探测器”的极度摧残;
![]()
40年前,金星13号和14号姊妹星留下目前人类最后一批金星地面照片 图片来源:俄罗斯科学院
而另一个邻居,火星,就友善得多了。
火星和地球也有更多的相似之处,这也引发了人类对火星极大的兴趣——火星,可不可以改造成为下一个地球?
每隔26个月,地球都会迎来一个最优火星探测窗口,这一次,是在今年的7月。
本次探测窗口中,yǒu一个与以往不同、十分令人瞩目的新成员,那就是我国计划首次自主发射火星探测器“火星一号”(暂命名)。
![]()
我国火星着陆器和火星车模型 图片来源:Wikipedia
“火星一号”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在首次计划中就要一次性完成火星绕(轨道器)、落(着陆器)、巡(火星车)的目标,难度可想而知。
这一选择绝非毫无底气的冒险,“火星一号”充分借鉴了“嫦娥”系列绕、落、巡的经验。
为了解决探测火星的一系列难题,相关的实验也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
火星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 图片来源:新华网
就在去年的11月14日,我国对外公开展示了火星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着陆器”在70米高空与塔分离,在67米的高度悬停,并自主避障,下降到20米的高度。
在这座亚洲最大的地外天体着陆综合试验场内,科研人员模拟各种“火星一号”将要遇到的困难。
![]()
“火星一号” 官方图片 图片来源:CASC
“火星一号”只是中国航天在火星探测上初试牛刀。
接下来,中国的火星探测将尝试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火星采样返回。
这是一个全世界都还没实现的目标,也是中国航天想要突破的一个创举。
小人国探秘
在《格列佛游记》中,有对小人国de描写,太空中也有小人国——太阳系分布着海量的小行星和彗星。
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发现,这群看似不起眼de小人国公民,却很可能拥有着太阳系起源,甚至是生命起源de部分奥秘。
在天文学家们看来,太阳系中较大的天体,甚至包括月球在内,都经过了漫长的行星分化,现在的构造和形成时的构造已经沧海桑田了。
最简单的例子是,尽管地球已经四十多亿的高龄了,但在地球表面找到一块30亿年前的岩石十分罕见;可是,在月球上找一块古老的岩石要容易的多(如前面提到的月球南极);而在小行星上,则更加容易——遍地都是古老的岩石。
有些小行星还富含有机物,那么就可以借此了解太阳系早期有机物的一些情况,从而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起源。
早在2012年,“嫦娥二号”就实现了我国的首次小行星探测任务,结果表明4179号小行星很可能是由两个天体组成的,这一成果发表在了《自然》杂志上。
![]()
嫦娥二号拍摄的小行星 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
不过,“嫦娥二号”只是发挥余热,兼职探测小行星的,中国航天在探秘“小人国”上,还有更多的想法。
于是,专门探测太阳系小天体的任务应运而生。
首个专门探测小天体的探测器可能被命名为“郑和号”,它将一次性囊括探测小行星、彗星,并将小行星的样本送回地球等多项任务,是一个强大的多面手。
“郑和”将要拜访的小天体都各有千秋。
小行星2016HO3是一颗地球的“准卫星”,这颗小行星在近几百年内几乎和地球形影不离。不过,即便如此,人类还从来没拜访过这一类特殊的小行星。
彗星133P/Elst-Pizarro不同于以往的彗星,这是小行星带中发现的第一颗彗星,将有助于理解小行星和彗星之间的角色转换。
这些特殊的“小人国”公民蕴含了太多的故事,并且这些故事都从未有探测器涉及,实在令人神往。中国航天也有望在这一次探索中,收获一系列的世界首次。
2019年4月,中国航天在向全世界征集 “嫦娥六号”科学载荷的同一天,开始征集“郑和号”的科学载荷,这次探测可以说已经是板上钉钉。”郑和号”预计2022年前后发射,将持续探索到2031年左右。
预计在整个21世纪的20年代,我们都会不断看到,“郑和号”揭开小天体众多秘密的新闻,非常值得期待。
![]()
郑和号的旅途 图片来源:Zhang et al,& Haibaraemily
更遥远的巨人国
除了小人国,太阳系中还有巨rén国。在这群“巨人”当中,最大的巨行星就是木星。
木星系有79个“月亮”,其中尤以木卫二和木卫四最为特别,两颗行星都蕴含着海洋。
其中,木卫二的海洋非常深,且地质运动活跃,有孕育生命的可能。科学家们期盼着对这些木卫的进一步了解。
中国航天的下一个目标,就在这片区域,前期的科学目标和技术攻关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估计到2036年前后,我国的木星及木星系探测器就会启程。
紧随木星及木星系探测器之后的,是天王星的探测计划。天王星是太阳系体积第三的行星,仅次于木星和土星。
人类目前唯一的一次天王星近距离观测,还是在1986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旅行者2号”并没有环绕天王星,只是雁过留痕。此后,一直没有探测器到达过天王星。
预计我国的天王星探测器,大约会在2046年前后发射。
以上内容,只是我国深空探测的冰山一角,中国航天从来都有着更远大的目标,也从不会停下迈向深空的脚步。
以“长征”系列为代表
中国运载火箭的能力将日益全面
以覆盖不同类型的轨道
去往月球、奔向火星
直至更远的星际
尽管在每一次任务中
它们只是作为故事的开头
从不曾参与故事的结局
一旦成功分离后
它们便功成身退
或消逝在大气之中
(长征七号的助推器在结束工作后分离坠落,摄影师@陈肖)
▼▼▼
![]()
或坠落于荒野大海 (长征二号丁坠落在荒野中的箭体,摄影师@在远方的阿伦)
▼
![]()
只留下卫星和飞船 继续奔向遥远的星际 正所谓 (引自李白《侠客行》)
▼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但这就是它们的使命
就如同科学的高峰
也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
才能够翻越的
待到
北斗列阵、神舟飞驰
嫦娥奔月、火星着陆
天舟往返、天宫建成
……
便是这条飞天之路
最为荣耀的时刻
(长征七号升空,映照在天空海面的火光耀眼夺目,摄影师@陈肖)
▼▼▼
![]()
中国航天人,浪漫得不像话
中国科学家
到底能有多浪漫?
或在很多人眼里看来
理工男=不懂浪漫的直男
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你可能根本想象不到
电视里那群头发花白的中国航天人
![]()
大家都知道
登月探测器叫“嫦娥”
月球车的名字是“玉兔”
而很巧的是
玉兔降落的区域
则是被称为“广寒宫”
这不就是古代嫦娥奔月的故事吗?
![]()
就连那颗起到极其关jiàn作用的
中继通信卫星
名字居然也是叫做“鹊桥”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唐·徐níng
原来
在距离wǒ们40万公里外的月球上
早就已经是几千年前
中国神话传说里想象的样子
![]()
我们的航天站叫做“天宫”
而在2016年中秋时
把天宫二号送上太空的运载火箭
叫做“神箭”
古代第一的神箭手后羿
和月球上的嫦娥
在2016年的中秋终于相遇
![]()
在你想象之外的这群中国航天人
竟然也能浪漫得不像话
难怪在网上有人认为
如果千年前的古人要是穿越到现在,抬头看看天上,就能会心一笑。“嫦娥玉兔广寒宫,古人诚不我欺。”
你以为神话传说里都是假的
但在中国航天人面前
他们却用科技给你实现了
真正的神话
再往前数
2015年发射的暗物质探测器“悟空”
和西游记里不同的是
这个悟空应该读作悟“空”
暗物质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
即“空”
而“悟”则是领悟探索的意思
就像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在茫茫太空中识别暗物质的踪影
![]()
而2011年发射的火星探测器“萤火”
不仅是谐音火星古称“荧惑”
也是取自鲁迅的名言
“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意指中国的科研能不断进取
1999年,第一艘神舟火箭飞天
“神舟”的意思是“神奇的天河之舟”
也是谐音神州
![]()
还有我们的量子实验卫星叫“墨子”
我们的气象卫星叫“风云”
我们的定位卫星系统叫“北斗”
我们的低轨卫星系统叫“鸿雁”
我们的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叫“夸父计划”
……
而把他们送上太空的火箭
却始终几十年没变
叫做“长征”
![]()
其实中国人对待太空的向往和浪漫
从几千年前开始就存在了
一直根植和传承在我们的血脉之中
最先想出“宇宙”这个词的人
对他的解释是: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文子·自然》
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概念
就在古代人的浪漫想象中
得到了无限延伸
![]()
直到50年前
一群年轻小伙子凭借着自己的努力
把一颗卫星送上了太空
从此中国正式开始了浪漫的太空传说
这颗卫星,叫做“东方红”
![]()
而且不仅是航天方面
就连在军事武器上
这群科学家们照样浪漫得一塌糊涂
![]()
就连我们的南极科学考察站
也起名叫做“昆仑”
他们还在南极点上放了一个中华天鼎
意指“定鼎南极”
中国千年来的文化底蕴
就在这群科学家们起的名字中
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
记得在看很多航天纪录片时
除了一群头发花白的老科学家外
更多的则是
一群神采奕奕的年轻人
试想
中国厚重的文化凝聚力
航天的技术、未来和希望
都在这群老头子和年轻人交接传承中
一代代延续下来
这该是多浪漫的事情
![]()
感谢你们
用星空为我们编织实现了
千年的梦想
让我们一起回望一些人
他们de身上有光芒璀璨的标签
“中国航天之父”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火箭之王”
……
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中国航天人!
赵九章
![]()
赵九章(中)
中国航天事业的先行者。
赵九章(1907-1968)
东方红1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地球物理科学的开拓者。他没能亲眼看到中国第一颗人zào卫星升空,但这并不妨碍其对航天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
郭永怀
![]()
两弹一星元勋中
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郭永怀(1909-1968)
在面对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与祖国需要何去何从的时候,郭永怀携妻挈女义无反顾路上归途。为了避miǎn美国政府制造麻烦,他毅然将自己没有公开发表过的所有书稿统统付之一炬。
1965年9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启动,郭永怀受命参与“东方红”卫星本体及返回卫星回地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1970年4月24日,在郭永怀牺牲一年多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钱学森
![]()
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
我的根在中国
钱学森(1911-2009)
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两弹一星奖章获得者。漫漫归国路,为回国,他被拒,被软禁,一封求助信辗转了大半个地球到达北京,中国政府提前释放11名被俘美军战俘,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才同意钱学森回国。周恩来后来评价,换回来一个钱学森,也值!
任新民
![]()
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
任新民(1915-2017)
他和钱学森一起从零起步“干航天”,把东方红一号送上太空,一生呕心沥血带中国航天“上台阶”,晚年推动载人航天工程立项。有人说,任新民的一生波澜壮阔,但他自己却说:“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
梁守槃
![]()
胸怀科技救国志
梁守槃(1916-2009)
中国海防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1939年,年仅23岁的梁守槃获得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本可以在美继续深造或工作,但他选择放弃了舒适、优裕的学习、工作环境,回到了祖国怀抱。
黄纬禄
![]()
假如还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
黄纬禄(1916-2011)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晚年的黄纬禄在家养病时,依然牵挂着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他对探访者说:“假如还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
屠守锷
![]()
为啥改行,国家需要啊!
屠守锷(1917-2012)
中国“航天四老”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火箭总体设计专家。屠守锷早年从事飞机结构力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57年2月,正当壮年的屠守锷应聂荣臻元帅之邀,跨进le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大门。从此,他的mìng运便与中国航天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从回国之初的任教、搞研究,直到1957年,屠守锷的专业都是飞机。“为啥改行搞导弹?国家需要啊!”
钱骥
![]()
钱骥(1917-1983)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是zhōng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东方红卫星和返回型卫星总体负责人 。钱骥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
杨嘉墀
![]()
悠悠岁月献航天
杨嘉墀(1919-2006)
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jī者、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他领导和参加了包括第一颗卫星在内的多种卫星的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
谢光选
![]()
阅读谢光选的人生经历
就如同阅读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谢光选(1922-2016)
中国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主要开创者之一。 谢光选,一生致力于我国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的开拓和发展,为中国火箭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梁思礼
![]()
赤子铸箭不辱家门
梁思lǐ(1924-2016)
梁启超之子、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tǒng创始人之一。
虽然在他还不到5岁时,父亲便离世,但梁启超生前所言“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对他影响颇深。梁思礼曾说:“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但爱国这一课,我不曾落下半节。”
1956年,梁思礼被任命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成为钱学森院长手下的十个室主任之一。以此为起点,他将全部身心都融入了我国导弹与火箭事业的发展之中。
王希季
![]()
航天技术也是一种威慑力量
这跟我们国家的和平非常有关系!
王希季(1921-)
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49年10月,当王希季正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时,传来了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他很快找到了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要求立即回国。王希季是中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是中国返回式卫星的技术带头人。
孙家栋
![]()
钱学森当年十分欣赏的年轻人
如今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
孙家栋(1929-)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的一生与中国航天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
他们就是国家的巨星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国之栋梁
我们的国家才挺起了脊梁
致敬,中国航天人!
(素材来源/央视新闻 中国科普博览 中国军视网 星球研究所 朕说 编辑/陈茜 江北新区融媒体中心)
以上就是关于土星冲天顶事业,土星拱天顶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土星冲天顶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