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顺时,我们最常出现的反应是逃避、惯性思考或自我谴责,不然就是抓战犯:「都是他的错!我知道,我做过民意调查!」
佩玛鼓励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对环境与社会做出微小却长远的影响。就算我们是鲁蛇、是废材,但若你发心克服内心的二元对立,终将改变生命的格局,也帮助这个世界。
书末提供基本禅坐指南、体悟他人所受之苦的「施受法」,以及LESR(定位、接纳、停下、保持)修行技巧解说,为我们黯淡日子带来些许光亮。
★我们可不可能保持「我感觉愤怒,而且被辜负」,同时又「我爱并关怀这个人」?
★我们的心不会如实感受事物,而是赋加上一层层的意义。这听起来非常地理性,但我们一直都不停地赋予意义。
★我们甚至可以「爱上」空性。我的老师,以及我所见过安住在这种不赋加意义的开放空间中的人,是最无畏、最有悲心和最喜悦的人。
★如果你在盛怒下推了别人一把,只要承认自己的行为粗暴,局面便开始逆转。
★只要我们能「安住在内心原初的脆弱感上」,便可用这个能量来作诗、写作、舞蹈、音乐、歌曲,我们可以把它做成触动人心、与他人交流的作品,艺术家自始以来就是这样做的。
★我们一旦上鈎──真的很生气、怨恨、害怕或自私,就失去自觉了。
★发觉自己时日无多,的确能扩大我们的视野,但不是每个人都会突然接到一张癌症诊断书,我们不必靠着巨大或威胁生命的事件来唤醒自己。
★菩萨用爱语说出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不带一丝不尊重、侵犯和二元对立。这是一种从心发出,也向心交流的言语。
★能够笑自己,让我们连上自己的人性,这又帮我们连上他人,也对他人怀有同理心。
★「活着,却没有自我」的理由是,自我是一个虚妄的认同,佩玛‧丘卓刚好是我的名字,并不等同「我是谁」。
※作者一贯用最生活化的方式讲授佛法,但内容及方式更为平易近人、充满正念,是非常适合年轻工作压力大的上班族群,或想接触佛法却不知如何下手的现代人阅读的一本书。
苏益贤 | 临床心理师‧《认真的你,有好好休息吗?》共同作者
佩玛阿尼主要着作:《不逃避的智慧》、《当生命陷落时》、《转逆境为喜悦》、《生命不再等待》、《生命如此美丽》、《不被情绪绑架》等书(均为心灵工坊出版)。
菩萨的愿心是自利利他,不达目的,绝不终止。自利,是如佛陀一般成为正觉 的人类。利他,是助一切众生止息烦恼和苦痛,也走上觉醒之道。而要生生世世贯彻这样的大愿,不倦不怠,不退不失,绝非易事。
当我们个人的韧性持续成长,也就是我们更有自觉而且不灰心丧志,便能长期在艰困的环境下仍能保持强大。这种能力,每个人天生本具。
我们许多人在从事世间事务时,经常感到沮丧。如果你关心环境、社会公义与平等、狱政改革、移民福利,或人类和整个地球的福祉,很容易灰心。
然而,即使有许多情况看似无法改善,我认为不灰心还是必须的。于是,问题就是:如何办得到?我们如何不让自己一路盘旋向下,下降到越来越无助和负面的心态?再不然,如果我们已经走下坡,又如何把自己拉上来?
想像一下,你住在一处美妙的地方,舒适、奢华,有美味的食物,还有愉悦的同伴,我们大部分人都希望永远如此。但你若身处这种气氛之下,可能难以想像世上还有苦难。即使听到中东有人被炸身亡的新闻,内心也无动于衷。
若每个人都拓广视野,更有自觉,对社会必然带来正面的影响。若有够多的人能真诚感受到自己的感受,够多的人能直面自己的脆弱面,而非一路下滑,自然而然有更多的人可以达到那个境界,彼此互助。
你越愿意踏出舒适圈,生命就越自在。过去会引起恐惧和憎恶的情况,现在鬆动了;反过来说,如果你一直待在舒适圈,圈子又会缩小。
创巴仁波切以前形容这种归依,叫做「舒适的烦恼」,每当宝宝需要慰藉,就吸吮自己的拇指,每当成人遇见棘手的事,通常会呈现自己的吮指版本。「所以要问自己的问题就是:我的拇指是什么?」
每一个人的三层圈各各不同,一个人的高风险圈可能是另一人的学习圈。例如我常常想到自由乘车者(Freedom Riders)不可思议的勇气,他们在一九六○年代初期挑战美国南方的种族隔离法律。他们所到之处遭受所有人的侮辱──甚至于生命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会觉得招架不住,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害怕。几年前,我遇到一位自由乘车者,他给我的印象是:乘坐那些抗议的公车其实是他的舒适圈,他在这种情况下生机勃发,即使冒着生命的危险,也觉得舒适。也许对他来说,在办公室里接电话还更具挑战性。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