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与灵魂:深入内在神圣空间,启动转化历程 (我爱)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作者:唐纳.卡尔谢
原文作者:DonaldKalsched
译者:连芯,徐碧贞,杨菁薷
出版社:心灵工坊
出版日期:2022/03/09
语言:繁体中文

这一次,为了疗癒创伤不仅要探索内心,

更要走进灵魂深处,从灵性的奥祕中转化受伤的自我。

《创伤与灵魂》同《创伤的内在世界》,再次谈及创伤时的自我照护系统,亦谈及该系统的防御机制,但这次,灵魂成为关键。卡尔谢旁征博引,他提出的灵魂对创伤修复概念,不但融合了荣格强调内在的原型及神祕论,亦应用温尼考特的母婴关系,作者认为人心创伤必受到内外世界影响,而灵魂会于特殊时刻现身拥抱受创伤者。

灵魂是什么?又为何重要?在本书中,灵魂既存于第二空间、又或是人类经验的圣祕向度,会以灵魂的乘载体如动物、孩童、天使于梦中、濒死状态出现,为的就是保护创伤者的自我,将自我核心解离至安全领域,不受伤害。然而,这样的保护却会带来残酷伤害。卡尔谢以知名文学作品但丁《神曲》中的黑暗之神狄斯、《小王子》的蛇为例,说明灵魂带来的拯救既具天使般的安全感,亦具原魔性。

若《创伤的内在世界》说明精神如何透过自我照护防御系统免于毁灭,那《创伤与灵魂》则强调灵魂所带来的难以言明的修复机制。卡尔谢在本书详细解析多种论述,包括当代精神分析理论、神经科学、荣格心理学与自体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等,并以个案分析为例,可见创伤修复的艰困与不易,也可见爱与修复亦存在于个案与心理治疗师的关系中:当双方心灵交会,灵魂之光与闇亦有助于创伤后的整合和修复。

本书特色

★ 呈现荣格与温尼考特学派理论的极致应用。书里看得到心灵、灵魂与创伤间的关系,亦看得到创伤如何透过心灵、灵魂的神祕面向,迈向身心灵转化的历程。

★ 以文学作品但丁《神曲》地狱篇、圣修伯里《小王子》为例,让心理学理论不再生涩难懂,而更能与人性与日常面向有所连结。

专业推荐

王浩威|精神科医师、华人心理治疗基金会执行长、台湾荣格学会理事长

吕旭亚|荣格分析师

李孟潮|精神科医师、个人执业

钟 颖|《故事里的心理学》作者、爱智者书窝主持人、谘商心理师

(中文推荐者按姓氏笔划排列)

「卡尔谢在敏锐辨察心灵苦难的现实之余,亦不断赞扬人类之灵的救赎能力。此乃一本探讨苦难之书,却也注入了智慧与希望。」──莫瑞‧史丹(Murray Stein)博士

「此书是衔接发展理论及原型理论的要作,亦为临床工作实务现象及荣格理论中关于灵魂、神话创造的面向搭起桥樑。书中各种丰富切题的案例,领人一览创伤所引发的灵性黑暗面,同时展现出遭受创伤的个体,可以如何透过将治疗性关系与灵性能量涌现两相结合,获得疗癒。唐纳‧卡尔谢能够深切敏觉治疗关系交会的神圣性,这对于能深度体察创伤倖存者的苦难是不可或缺的,这种特质,让他能陪伴受创的男男女女,步入从未体验到人类温情的黑暗领域。唐纳的书,证明了心理治疗能够治癒灵魂,也精采描绘出心理治疗的灵性向度。」──里昂奈尔‧科贝特(Lionel Corbett)医师,美国帕西菲卡研究院深度心理学程教授,《心灵与圣洁:超越宗教的灵性》(Psyche and the Sacred: Spirituality beyond Religion)作者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唐纳‧卡尔谢 Donald Kalsched

美国新墨西哥州私人执业的精神分析师,纽约荣格学院(C. G. Jung Institute)研究员,跨区域荣格分析协会(Inter-Regional Society of Jungian Analysts)的资深分析师与督导。

卡尔谢博士原本专攻精神医学和宗教学,其后对荣格分析心理学产生兴趣,并成为分析心理学分析师。1986年,他开始领导深度心理学学院(Institute for Depth Psychology),在此透过讲座和研讨会,展开对童年创伤领域的研究与讲学,探索精神分析中的创伤模式及其与荣格思想的关系,并撰成《创伤的内在世界:生命中难以承受的重,心灵如何回应》(The Inner World of Trauma: archetypal defenses of the personal spirit1996)一书。1996年,卡尔谢博士加入纽约威彻斯特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培训研究所(Westchester Institute for Training in Psychoanalysis and Psychotherapy)。在职期间推出另外一本着作,亦即本书《创伤与灵魂》,旨在探讨心理治疗工作的神祕面向。卡尔谢博士经常于美国国内与国际巡迴讲学,专注于对早期创伤和分离理论的跨学科兴趣,及其在许多文化的神话和宗教图像中的神话与诗意表现。卡尔谢博士的官方网站:www.donaldkalsched.com/。

审阅者简介

洪素珍

英国杜伦大学教育学院心理谘商博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戏剧治疗证照,现任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副教授,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展基金会谘商心理师,国际分析心理学分析师(IAAP)。专长领域为戏剧治疗、分析取向心理治疗、创伤治疗、性侵害及家庭暴力心理治疗、客体关系取向儿童心理治疗与父母谘询。

译者简介

连芯(负责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六章至第八章翻译)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谘商与心理研究所、英国艾赛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Essex)精神分析研究所毕业,曾任文案、採访编辑,目前是谘商心理师,在大台北地区服务。译有《佛洛伊德:幽微的心灵世界》、《疯狂与存在:反精神医学的传奇名医R.D. Laing》、《阅读克莱恩》(合译)、《创伤的内在世界》(合译)。

徐碧贞(负责第三章、第九章翻译)

台湾谘商心理师、美国加州临床心理师(PSY29148)、荣格分析师。曾任高中辅导教师,获取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 临床心理学博士、美国 Fordham University 谘商心理学硕士及国立台湾师範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士。译有《与内在对话:梦境.积极想像.自我转化》、《永恆少年:以荣格观点探讨拒绝长大》、《童话中的阴影与邪恶:从荣格观点探索童话世界》、《解读童话:从荣格观点探索童话世界》、《我的荣格人生路:一位心理分析师的生命叙说》(皆由心灵工坊出版)。

杨菁薷(负责第四章、第五章翻译)

兼任译者。毕业于天主教辅仁大学临床心理学系、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硕士、英国艾赛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Essex)精神分析研究硕士(MA Psychoanalytic studies)。具台湾心理谘商师资格,主要在心理动力取向领域中耕耘及学习,为有忧郁、焦虑或关系议题者提供心理相关服务。

目录

导 读 ▎以灵魂为名的勇敢之书:导读《创伤与灵魂》/ 钟颖

绪 论 ▎
关于本书
两个世界
创伤与自我照护系统
思索「灵魂」
灵魂的发展
创伤干扰
结语

第1章 ▎创伤与拯救性命的圣祕经验
深度心理学发现灵性世界
与神秘经验相遇
濒死时刻的显灵现象
圣母化为守护天使
圣母与圣婴现身两万五千英呎高空
荣格分析的神祕经验
超凡的「存在体」

第2章 ▎灵魂孩童的失与复得
介于世界之间的孩童:温尼考特的过渡空间
案例1:笼子里的宝宝
案例2:股市经纪人与遭掩埋的小孩
案例3:黛莉与小马
各地神话那失而复得的孩童

第3章 ▎解离与防御系统的黑暗面:用《神曲》为例阐述
引言
狄斯与攻击性
在临床情境中一窥狄斯
精神分析、荣格理论及其他理论中的狄斯
下降
「入此门者,扬弃一切希望」
狄斯与恶魔忧郁
临床实例:海伦
持续下降:灵薄狱
从案例看灵性意义的突破
困在灵薄狱:有害的天真无辜
黛安:有害的天真无辜者
狄斯与实体化
更进一步下降至地下区域
我们岔题来谈谈到狄斯之门的天使
继续下降:遭逢狄斯
在移情中与狄斯近身遭逢
结语:两种苦

第4章 ▎创伤、转化与超越:临床案例解析
前言
初次会谈
对早期创伤基础分裂的评论
初期会谈与失而复得的孩童
哀伤工作
失而复得的男孩/孩童
内在与外在的男孩
失而复得的阴性特质
中期阶段:与攻击力量的新关系
移情中的愤怒
馅饼烘焙师与彩色玻璃人

教堂是爱与恨整合的避难所

启示、佛陀的眼泪,以及共情(sympathy)的到来
旧有防御的回归与重构
共情的回归
自愿牺牲与斩首游戏
对痛苦敞开心扉即是对上帝敞开心扉
总结

第5章 ▎整体性(Wholeness)和反整体性(Anti-Wholeness)防御
前言
在我们的整然中(wholeness)被看见
整体性与我们的灵性之传承
整体性、扭曲的镜子以及个人叙事
让荣格恢复整体性的一个梦
荣格对整体性的后续描述
神经科学对理解整体性的贡献
辛西娅的案例
结论

第6章 ▎从精神分析取向看内在世界
费尔本:内在迫害
史坦纳:心灵退隐地
博拉斯:鬼域般的内在世界
摩戴尔:隐密自体
斯明顿:真神与伪神
评论
格罗斯坦:无意识中不可言喻的主体

第7章 ▎论纯真及失之复得:解读圣修伯里《小王子》
纯真,精神分析观点
西方文学论纯真
圣艾修伯里的《小王子》
案例:芭芭拉
故事:世界之间的小王子
纯真冒险接触经验
驯服:麦田
内心无法看见的事物
小王子遇上飞行员
(续)案例:芭芭拉
《小王子》结局:飞行员的启蒙
故事的教诲
芭芭拉:晚期梦境
结语

第8章 ▎荣格的分歧自体:学习活在「世界之间」
绪论、续前章节
荣格在世界之间的漫长旅途:对照《小王子》
隐藏的烛檯
(续)荣格的故事
荣格的两个世界辩证,与佛洛伊德及精神分析的关系
荣格人生概览
温尼考特评论《荣格自传:回忆‧梦‧省思》
温尼考特对荣格精神病理的各项指控
评论温尼考特的诠释
摘要与总结

第9章 ▎分解与重组:格林童话〈没有手的姑娘〉
引言
纳入童话
受到心智压迫的身体
案例:黛博拉
没有手的姑娘:第一部
黛博拉的早期治疗历程
从理论层面理解
没有手的姑娘:第二部
黛博拉的治疗历程:银手阶段
没有手的姑娘:第三部
黛博拉在「森林」中的时段
结语

附录一|延伸阅读
附录二|参考文献

内容连载

绪论

理性追寻在既有知识的岸边止步;唯有难以言喻的感受,能超脱无以计数的代价,继续前行。

我们不会因追求探险或悬疑,又或者理性无法回答我们的问题,就离开既有知识之岸。我们航行出海,乃因我们的心智像是精采绝伦的海贝,当我们凑耳聆听,离岸浪涛传来永恆的呢喃。

我们同属两域公民,必须维持双边忠诚。

——亚伯拉罕‧赫舍尔(Abraham Heschel1900:1-2)

一个夏日傍晚落日时分,我站在纽芬兰家中的阳台上,悬在两个世界之间。我后方隔着纱门,可听见加拿大电视播报员正在报导阿富汗坎达哈省(Kandahar)的最新自杀炸弹攻击,造成二十九死五十伤,鲜血残骸飞溅四周墙垣,女人哀号恸哭,男人愤怒暴动,孩子的眼神空洞绝望……真是难以置信的创伤,我几乎无法听下去了。

我眼前向南是广阔的大西洋,起伏的波浪不断拍打史克温岬角(Skerwind Head)峭壁,最后一批海鸟越过水平线飞向离岸小岛,日间朦胧的星子,开始从蔚蓝天空深处缓缓眨起眼来。潜鸟颤抖的啼声回荡越过水面,萦绕在这片祥和景致的绝美之中,远处雾角响起,奏出抚慰的祝福。浸淫于这片美景,我的灵魂感觉回到归处,内心宁静。

这两个世界似乎毫不相容,而我奋力尝试让两者并存。第一个世界有点「亵渎」感,充满了凡人肉身处在暴力、极端的世界中,伴随人间悲剧及麻痺人心的苦难。这个世界以零星碎裂的人类冲突呈现在我眼前──那种毁灭性的愤怒,我根本无法消受──对此,我的反应是关机、封闭、解离、脱离我的身体,就如同创伤的核心反应。第二个世界让人觉得神圣、美丽、无垠及永恆,开启无可言喻的神祕,能抚慰灵魂──即,能进入鲁道夫‧奥图(Rudolf Otto1917)称之为人类经验的圣祕(numinous)向度。当我对这个更大的世界开放,我能感觉到日间世界的焦虑和烦恼,「如经睡梦消散」(《马克白》,2.2: 35-39),然而,这个美丽、无人的世界萦绕着一股孤寂感,那里没有任何人,只有我。

我们要如何在不同世界活出完整人生?遭遇「坎达哈自杀攻击事件」的创伤童年后,怎么可能活出赋有灵魂的生活?怎么可能不用某一个世界,来逃遁另一个世界?──这意味着怎么可能不去迴避人类苦难的现实,或不漠视诗人切斯洛‧米洛兹(Czeslaw Milosz2004)所称的「第二空间」(Second Space)那无穷无尽、难以言喻的神祕现象(仅仅将之视为幻觉)?套句赫舍尔的用语,我们要如何维持「双边忠诚」──如何在两个疆域当中坚守公民身分?

关于本书

本书取名为《创伤与灵魂》(Trauma and the Soul),书名捕捉到我希望书中探索的两个世界(及彼此关系)。我与一些童年早期受创个案进行的心理治疗中,包含了神祕或灵性的面向,这次的探索会带我们深入其中。我会提出许多临床片段,再运用理论评论,赫舍尔所述的「两域公民」以及「必须维持双边忠诚」则是参照主轴,亦即我会运用一种具双视域的后设心理学,将那些与此完全相异的临床素材,建立起框架并进行诠释。我相信,任何适用于个人自体的理论解释(而这种解释始终是某种心理治疗取向的内隐基础),都必须囊括自体的无限延展并具灵性潜质,以及自体有所侷限并具物质决定因子。

许多当代的精神分析师都探索了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936:370)多年前描述的「意识神祕状态」。桑多‧费伦齐(Sandor Ferenczi1988)是值得一提的先锋,他写下与创伤个案治疗时,移情和反移情与疗癒的奇异关联。威尔弗瑞德‧比昂(Wilfred Bion1965)将难以言喻的「O」或「神原」(Godhead),喻为心理治疗中转化的终极来源。纳维尔‧斯明顿(Neville Symington1993)公开提及人类经验中有个神祕的「生命赋予者」(lifegiver),参与存在的无限向度中,如果我们要活出生命力,就必须选择之。克里斯多夫‧博拉斯(Christopher Bollas1999:195)认知到有个「穿梭心智的神祕智慧」,并提到「若有上帝,祂便居于此处」。詹姆斯‧格罗斯坦(James Grotstein2000)近期撰述某个无意识中「难以言明的主体」,会依「现象界主体」(即自我或自体)的福祉而派送梦境。最后是麦可‧艾根(Michael Eigen1998: 41-2),他公开自称为「精神分析神祕主义者」,热切呼吁精神分析工作应被视为宗教或「神圣」(holy)的职业。第六章将会回顾这些理论家的论点。

接下来的篇幅会谈到,与某些早年创伤个案进行精神分析工作,是以特定且戏剧化的方式支持这类神祕思索。本书案例中,几乎所有「高敏感者」(Aron1996)都有神祕经验。他们经常与自然、动物有深刻连结,也对电影、剧场、艺术以及文学,尤其是诗的神话创造(mytho-poetic)(注1:艾伦伯格(Ellenberger1970:150,314)用此字来形容无意识的基本功能,也就是无意识倾向透过某种意象形式,在意识中现身,这类意象通常是接近「古老且典型」(即原型)的动机与意象。他回溯使用此字的有迈尔斯(Frederick Myers)、弗卢努瓦(Theodore Flournoy)和荣格,并指出无意识的这项功能尚未获得应有的重视。在这本书中,我与荣格的理解是一致的,我们会强调这个观点:神话创造故事会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逐渐演变,就像烛火环绕烛芯那般,提供一个灵魂可留居的母域(matrix)。这个母域是一个介于灵性世界和物质现实的中介地带,这个神祕的第三地带,在分析心理学的概念中是心灵现实或意象现实。荣格提出,神话创造意象乃植根于无意识的集体层,他清楚指出,这个心灵深层会把个体感知调节为灵性经验,所以,我们在物质世界中根本无法避开灵性经验,我们是在不同世界之间活出真实生命。我们健全时,我们是「两域公民」。)世界特别有感。有时候,他们会陈述充满超自然存在体的内在世界「拯救」了他们,那个世界会为他们自身纯真的灵魂部分提供一处原型涵容的处所,但这个世界在现在是隐藏起来的。他们也常提到,有某种与理性思维相斥的经验会「共时」出现。许多人说,在寻常与非寻常现实间的界线变得模糊时,他们因此得以接触到奇异的非物质世界,而那是适应较良好的人无法触及的。

很不幸地,随着创伤倖存者的神祕、神话创造生活不断开展,那些似乎拯救了他们灵魂的良善灵体却开始失去保护力量。反覆处于不断失望与幻灭的压力之下,这些内在客体经常变得有害。内在的保护者转为迫害者(见卡尔谢, 2006),而「我们天性中的好天使」则被擅于分解形体、磨耗心神,以及运用原始防御的恶魔取代(见第三章、第九章)。这也属于灵性,只是属于黑暗、恐怖的灵性;这也属于神祕主义,只是隶属暴力、邪魔附身以及灵魂丧失的部分。

在日渐成长的心理治疗与灵性领域中,并没有太多作者提及灵性世界中这块较黑暗的面向。可是在心理治疗中,那些受创的灵魂从天堂痛苦坠入地狱,有时会发现自己周遭环绕着强大、拒绝疗癒的黑暗力量,这其实也是灵性的问题。要如何克服这些阻抗,以及个案/治疗师双人组要如何合作拯救灵魂(以及,很讽刺地,包括救赎内在迫害者),都是本书主要关注的焦点。我们会看到,灵性力量占据荣格称为无意识的集体层次,这个层次通常支持心灵的整合与整体性(wholeness),但若未能适度地与人类协调或接触,就可能反转,退化成威胁生命的防御,削弱自我(ego)的功能。具疗效的心理治疗仍能维持一种希望,让这些灵性力量回归天性与初心,亦即与荣格称作自性(Self)的中心原型适度结盟合作。

詹姆斯‧希尔曼(James Hillman1996:4-5)很有智慧地观察到,前来接受心理治疗的个案,不仅仅为了缓解痛苦的症状,或是追溯创伤的历史根源,也是为了寻觅合适的自传,他指的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以彰显个案那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人生中难以言明的根源和灵魂基础。(注2:不幸地,希尔曼的书演变成一场激烈的论战,大力反对他称之为「创伤理论」的观点,于是削弱了他原本针对灵魂提出的有力论点,这主要是因为缺乏临床素材去了解早年创伤对于象征能力的毁灭性影响,而象征能力是能够开展充满想像力生活的关键。)除了要了解个案伤痛的源头并修通伤痛,他们也在寻找一种全新的、更大视框的叙事──真实的故事,可以说明他们灵魂的「双重命运」,以「两域公民」之姿存在于地球。讽刺的是,创伤倖存者在要求这种更大视框的故事时,是处于一种特殊位置,因为他们经常被迫提早进入「非常态现实」之中,也就是灵性和日常心智化的世界,这可以帮助他们在早年情感关系难以承受的痛苦中存活下来。他们会变成詹姆斯‧格罗斯坦(2000: 238)所称的「真真切切的孤儿」(orphans of the Real),但同时(如第一、二章中的案例)也成为「极度真实」(Ultra-Real)的化身。

荣格很早就发现,当创伤倖存者的心灵遭解离分裂,他们所落入的魔法或神祕世界,并不仅是心理分裂历程的产物;这么说吧,更是一个已经存在的原型或神话创造世界等着接住他们。这个非常态现实的世界,从古老心灵的原型剧码中,用一个戏剧化的故事围绕着遭解体的灵魂,而荣格开始对这些故事和它们放诸四海皆同的特征着迷不已,他相信它们提供一个心像的母域,为灵魂提供资源。佛洛伊德怀疑这个构想(见Loewald,1978:8-9;McGuire,1974:429-30),希望将神话创造符号简化成人类关系伤痛的伪装,于是常用家庭剧码中的痛苦与挣扎来解读这些象征符号。即使罗纳‧费尔本(Ronald Fairbairn1981)有先见之明地挑战佛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却也声称梦中的人物化意象,都只是内化了外在关系而已。在这些理论中,我们的生命通常停留在两个世界之间,现在崩解成一个世界了。

数十年来,这些对于象征符号根本性的简化理解观点,一直跟着精神分析,甚至像是温尼考特(D.W. Winnicott)这种创伤专家,居然把困扰荣格的早年梦境和幻想,大胆影射与严重诊断有关(「童年期思觉失调症!」),并据此溯及荣格与忧郁母亲的关系,留待第八章继续。我在评论温尼考特(1964b)对荣格自传的评论时,会提出温尼考特(和其他精神分析师)其实没能了解,要拯救创伤倖存者的灵魂,使其不在人际世界中被歼灭,神话创造的第二世界是关键角色。

佛洛伊德和早期精神分析师强调孩童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个人关系,而非变幻无常的原型或灵性世界(即便这通常是个案赖以生存的),当然没有错。这些早期分析师的感知是正确的,创伤倖存者往往过度重视内在现实,因而变得认同他们发现的神祕世界,这是一种防御,目的在对抗人际世界中经验到的难以承受的情感。他们经常需要被「说服爬下」空中鹰架(姑且这么形容),「脚踏实地」并回到人际关系当中,藉此重新与生活连结,最后才能记起早年的关系伤痛(可能在另一个层次中重新经历),并且修复。

就另一方面来说,纯粹世俗(或说「关系性」)的精神分析也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在成为个人故事之前,创伤倖存者的早年故事向来都是神话故事,也因此必须以这种故事型态接受。正如有位分析师近期提到的,「创伤强化了英雄与受害者的剧情,而受害者更为一般人性化的故事,正等着被诉说」(Trousdale2011: 131)。在可以说出人性化的故事之前,倖存者的痛苦经常是由超个人的神圣故事护持着。正是这个原因,我们在讨论创伤与创伤治疗时,常态与非常态现实的「两个世界」,以及两者之间的意象「母域」,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种说法,是与婴儿观察、神经科学最新的发现一致,解离发生后,经验的碎片(身体知觉及原始情绪状态)仅存于内隐记忆中,并在大脑原始下皮质或边缘区域中编码。这些经验保持在未分化的状态,在整合成个人的记忆之前,不断从无意识的集体层(同荣格所述)形成(archaic)且典型(typical)(archaic and typical两字合併即为archetypal「原型」)的增强物。赖瑞‧赫奇斯(Larry Hedges2000)提到,原型记忆经常会传达非常早期的母婴经验,他称这个阶段是早期发展中的「组织阶段」(organizing period)。根据修尔(Schore2003b: 96)和威尔金森(Wilkinson2006: 147-9)所述,这类内隐记忆比较可能透过梦、隐喻、诗歌这一类神话创造意象语言和故事触及,而非透过个人回忆(外显记忆)。这类神话创造语言也会碰触心灵的原魔(daimonic)层,此乃组织心智深层的典型集体模式之一。这些集体模式的身体/心智的层次是不带个人色彩,或者更是在前个人化(pre-personal)之前,而在受创的灵魂能够回到、或是进入「当下世界」之前,它们在「另一个世界」提供受创灵魂一个母域和资源。

如同书中描述的案例片段,即便在最受剥夺、最残虐的人性环境中,创伤倖存者仍经常对于撑住他们的神圣世界怀有深刻了解。这个世界并非只是婴儿期依附失败连结的副产品,也不只是母婴的忽视或虐待的「补偿」,这个世界是地球上最恆久的人类经验,而创伤倖存者比多数人更清楚这一点。需要声明的是,我在本书中採取的立场是:灵性世界是真实的,在遭遇创伤后,防御性目的大举动员,这与宣称天使和魔鬼会纠缠或尊崇创伤倖存者想像力、一切都是错觉或「只是」防御历程的衍生物(产物),是截然不同的。据称「战火下不见无神论者」,如果创伤倖存者中真的有少数无神论者的话,至少不是本书案例的主人翁。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打赏~~~  
图片1

联系我们

图片2

关注公众号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刺梨占星塔罗刺梨占星塔罗
上一篇 2023年2月6日 上午5:50
下一篇 2023年2月6日 上午5:50

相关推荐

同行购买网站记得加这个v;hx-h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