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关于八卦太阴太阳少阴少阳,伏羲八卦 太阳 少阴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伏羲八卦 太阳 少阴的问题,今天刺梨占星网(nayona.cn)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伏羲八卦 太阳 少阴
八卦是中国道家文化的深奥概念,是一套用四组阴阳组成的形而上的哲学符号。
它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用“一”代表阳,用“- -”代表阴,用这两种符号,按照大自然的阴阳变化平行组合,组成八种不同形式,叫做八卦。其深邃的哲理解释自然、社会现象。
根据史料记载,八卦的形chéng源于河图和洛书。是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所发明,伏羲氏在天水卦台山始画八卦,一画开天。
八卦起源
1. 伏羲画八卦:
这是古代传说,后来甘肃还有伏羲画卦台。当然,很多现代学者不相信,认为是后人把一些发明托于古名人,另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江苏东部海安县青墩遗址1979年出土了八个六爻的数字卦,在上古那种人口稀少、部落林立、交流工具很差的环境里,伏羲所在甘肃天水的文化传播到遥远的江苏东部,肯定需要漫长的过程。
2. 张政烺的筮数多步演化出八卦论:
其文《试释周初青铜器míng文中的易卦》研究二十世纪出土的一批数字卦,认为先有大量筮数(数字卦),后简化成几个筮数,战国时期再由这些少量的具体数值简化成(由一、六两个数字表示的)二元奇偶数符(才有数符化的八卦),战国末期至秦汉再演化为(后世通用的)抽象的二元阴阳符号(才有阴阳化的八卦),阴阳哲学观起源很晚。此论与某些古籍的记载矛盾大,影响也大。
3. 刘林鹰的天文六卦演化出八卦论:
其《易学起源之谜新解》阐述六卦体系论,认wèi卦产生于天文学家圭测工具的预测活动,初期的卦是六卦体系,没有坎卦和离卦,后来演化出八卦体系,其重要证据是六卦体系(如三阴三阳)是中医学的主干性理论,不是八卦能解释的,而且六卦体系在《易经》有残迹。其后来的论文《商周数字卦之用六象筮法考》,否定易卦源于筮数论,论证四象性大衍筮法在东周占统治地位之前的数千年,易的卜筮是用六象筮法,复杂的筮数只是六象的用数及其变化等,阴阳六象本质上是六卦,即:六卦生八卦曾是漫长的卜筮历史,抽象阴阳观起源非常古远。
八卦概述
《易经》记录“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即阴阳,可在不同时候引申为天地、昼夜、男女等等。四象,即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在不同时候,可分别对yīng四方、四季、四象。青龙居东,春之气,少阳主之;朱雀居南,夏之气,太阳主之;白虎居西,秋之气,少阴主之;玄武居北,冬之气,太阴主之。四季养生也分别对应为:生、长、收、藏。八卦,即乾、坤、巽、兑、艮、震、离、坎。
乾代表天
坤代表地
巽代表风
震代表雷
坎代表水
离代表火
艮代表山
兑代表泽
八卦含义
每一卦形式代表一定的事物。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卦,其实是古代劳动人民通过测量太yáng位置,从而知季节、记录劳作规律的手段。
卦字的右边“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右边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位置。
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
所谓的卦象,并没有吉凶之分,只是用来分析说明人们在顺境和逆境时,应采取的态度、行为和处事方法。
周易本义的伏羲八卦次序
系词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邵子曰: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也。说挂传曰:yì逆数也。邵子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自乾至坤皆得未生之卦。若逆推,四时之比也(见下表) 伏羲八卦次序 八 七 六 五 四 三 二 一 八卦四象两仪 坤 艮 坎 巽 震 离 兑 乾 太阴 少阴 少阳太阳 阴 阳 太极 【注】表中加粗字卦象为阴,普通字卦象为阳。
伏羲和二十四节气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与伏羲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淮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羲皇故都”之称。相传,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带领他的子民从甘肃的成纪(今天水)出发,沿黄河东渡,来到宛丘(今淮阳)定居、生存和繁衍,开创了泽被后世的远古文明。并创有十大功绩:结网罟、养牺牲、兴庖厨、定姓氏、制嫁娶、始画八卦、刻书契、作甲历、兴礼乐、造干戈。
功绩之一就有:作甲历始有年月,史料为证。
“伏羲作历度”。——《周髀算经》
“太昊始有甲历”——《通历》
“昔伏羲始造八卦,作三画以象二十四气”。
“命子英为潜龙氏,造甲历起于甲寅,日月岁时自此而生”。——《路史·后记一》
“伏羲氏以木德王……定天地之位,分阴阳之数,推列三光,建分八节,以爻应气,凡二十四,消息祸福,以制吉凶。”——《春秋内事》
“甲历者,起于甲寅,支干相配,为十二辰,六甲,而天道周矣,岁以是纪而年不乱,月以是纪而时不易,昼夜以是纪而人知度,东西南北以是纪,而方不忒。此为日历之始。”——《精编二十六史·五帝》
关于伏羲氏作甲历之功绩,美国易经学会应鼎成先生的《哲学与科学的易经伏羲历和普遍的世界文字》一文中这样描述:“在西元前4497年,中国元圣伏羲皇仰观天俯察地理,以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进位与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进位相配合,作六十周期进位为一元(欲称花甲)的甲历,三元甲子是三乘六十年的一元为一百八十年。每当三元甲子将结束和开始期间所出现的天象是太阳系、日、月(含地球)、金、木、水、火、土七曜(又称七政)在四十五度的范围内成一直线排列。”
《书经尧典》中载有“以齐七政”,《汉书·律历志》中载有“七曜会聚”,yǐ及《中易月刊》(第三卷第二期)第四页载有“zǎo于西元1984年(甲子岁)前的1982年(壬戌岁)11月2日出现‘我国古天文学所定的四十五度范围内成一直线排列’的自然天象。”
《资治通鉴》载有“伏羲作甲历,天干、地支相配,六甲一转,天度一周,年以是纪而成的六甲,是六乘六十而为三百六十以配周天三百六十度,与岁实为三百六十五点二四二一九九天不同,故十九年内必置七个闰月,与自然的天象相合,对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不失时效,而显其重要”。
学者沙木在其《伏羲考与易学杂谈》一文中说到:“伏羲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时间长短的间隔,判断气候冷热变化,预示季节的来临,特别是他用木为竿,测日影长短,所作出的历法,与我们今天沿用的农历节气十分吻合。
伏羲氏自己都不知道,他的发现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奠基起到了空前绝后的作用,使人类混沌的生活,进人了一个时空分明、秩序规范,可以按照一定de时序去安排生产、生活的新纪元。
伏羲氏发现了节气运动规律
伏羲氏用木杆jīng过对日影长时间的测量和归纳,发现了照射倒影变化与天体、地球生物之间的对应变化关系。在整个的测量观察过程中,伏羲氏首先完成了两点的确定,木杆的倒影的最长点和最短点,而且位置长度与所观察到的天体现象、地球生物现象相吻合。
倒影最短的时候是这个循环中天气最热的时候,白天的太阳照射时间最长;倒影最长的时候是这个循环中天气最冷的时候,白天的太阳照射时间最短;于是将两个点确定命名,倒影最短的点——太阳,倒影最长的点——太阴。
伏羲氏为什么这样命名?
从现象学来看,因为伏羲氏是用木杆测量太阳的照射影像变化,而倒影最短的一天是太阳照射时间最长,体现太阳功能最突出的时候,所以将这点定名为——太阳(夏至)。
而到了倒影最长的时候,太阳的照射时间最短,是这个循环中天气最冷的时候,太阳不能完整地体现功能,故将这一点定名为——太阴(冬至)。此时的伏羲氏已经完成了对整个循环的宏观认识,在这个循环中,太阳升落了365次,也就是这个循环有365天,成为一周年。
伏羲氏对整个的循环过程进行初步划分
在太阴点(冬至)后,白天的日照时间增加,天气变暖,倒影缩短;太阳点(夏至)后,日照shí间减少,天气变冷;在太阴(冬至)到太阳(夏至),太阳(夏至)到太阴(冬至)的两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重复点,虽然是在两个过程中,但是此时的白天日照时间几乎相等,两个点正好对应了种植与收获两个季节,也正是太阴(冬至)到太阳(夏至),太阳(夏至)到太阴 (冬至)之间的中分点,将太阴至太阳之间的中分点定名为——少阳(春分),将太阳至太阴之间的中分点定名为——少阴(秋分)。
为什么有这样的定名?少阳是在太阴向太阳的转化过程中,阴大于阳,故名少阳;少阴是在太阳向太阴的转化过程中,阳大于阴,故名少阴。此时一个整体循环分成了四个认识部分。
四个部分的划分使一个原本混沌的循环过程,得到了清晰的认识,伏羲氏将四个部分对应天地万物的变化现象dìng名为——春夏秋冬。
后来,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依jù伏羲氏前面发现的阴阳气场变化,又进行了更为精确的划分:太阳——夏至,表达太阳所达到的极点;太阴——冬至,表达太阴所到达的极点。少阳——春分,表示春夏之间的分点;少阴——秋分,表示秋冬之间的分点。由此又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认识、求证、定名的过程,终于确定了二十四节气。
以上就是关于八卦太阴太阳少阴少阳,伏羲八卦 太阳 少阴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伏羲八卦 太阳 少阴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