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爱女,也是厌女:如何看穿这世界拉拢与惩戒女人的两手策略?》 – 王晓丹 / 余贞谊 / 方念萱 / 姜贞吟 / 韩宜臻 / 胡锦媛 / 黄囇莉 / 杨婉莹 / 孙嘉穗 / 陈惠馨 / 康庭瑜 (这是爱也是命中注定)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垂直专业教程

《这是爱女,也是厌女:如何看穿这世界拉拢与惩戒女人的两手策略?》

《这是爱女,也是厌女:如何看穿这世界拉拢与惩戒女人的两手策略?》

简介 Intro

《这是爱女,也是厌女:如何看穿这世界拉拢与惩戒女人的两手策略?》—— 王晓丹 / 余贞谊 / 方念萱 / 姜贞吟 / 韩宜臻 / 胡锦媛 / 黄囇莉 / 杨婉莹 / 孙嘉穗 / 陈惠馨 / 康庭瑜


厌女,是全球女性主义共同面临的最新课题。本书是首部完整论述台湾厌女现象之作,剖析了厌女网络的成因与运作机制,以及那些关于困惑、犹疑、折损的故事,并寻找可能的突围之道。

厌女是一座墙,有人说这是保护,但它更是一种禁锢。
为何这座墙比我们想像的更牢不可破?厌女又如何以爱女的面貌现身?

为何时至今日,厌女仍然是问题?或许有人认为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厌女已经不再是问题,然而当代持续存在的厌女现象告诉我们:在女性主义已经具有影响力之后,反而引发厌女网络的反扑与惩戒。厌女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更为顽强。

新的情况,需要新的应对方式。在传统父权体制透过流行文化不断传播、变形的同时,女性主义也必须提出新的策略与论述。

厌女不是少数人个人的极端情绪,厌女也并不意味着占一半人口的男性憎恨女性。厌女比我们所看见的更幽微、更复杂,也比我们想像的更根深柢固,厌女的机制与逻辑渗透到人们的自我、关系与社会网络,进入性、身体与情感连结之中,造就了厌女网络。

厌女网络採取两手策略的操作方式,区分「好」女人与「坏」女人并分而治之,透过拉拢「好女人」、惩戒「坏女人」,使女性因为被惩戒而神伤,或因为被拉拢而得意;拉拢与惩戒更可能产生相互加乘的效果,进而巩固厌女网络。

本书的重要论点在于,厌女有另一个面向,那就是爱女,厌女经常以爱女的样貌表现──「我是为妳好」、「我是因为太爱妳」、「我是不能没有妳」、「我是为了我们的未来努力」,这种不将对方视为主体的单向度的爱,其实就是──厌女。爱女,并非厌女的解方,互为主体的协商与成长,才是克服厌女的良药。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单一结构」解析厌女网络中透过关系界定他人、控制他人、将他人视为客体的各种机制、逻辑与论述;中篇「两难困境」书写厌女网络之中的个体处境,追问爱女/厌女的一体两面,为何╱如何让女性难以看穿、无法站出?下篇「多元协商」则论述多层次、多面向、尝试突破厌女网络的突围行动。

厌女,正从现实与网路、小说文本与社会事件无孔不入地袭捲而来。全书分析的厌女案例包括:父权家庭中的女性角色、反同运动、性暴力受害者、女性从政者、族群与性别,PTT母猪教、性私密影像与报复式色情、解放乳头自拍,以及《水浒传》、林奕含与《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八里双尸案与《黑水》。

理解与拆解厌女现象,正是告别厌女的第一步!

■ 本书重要焦点如下:
──父权家庭如何惩戒「不合格」的妻子、「失职」的母亲、「不孝」的女儿、不进入家庭的女性、以及多元性别的女性?反同运动如何忌性、恐同、厌女?

──女性政治人物为何面临在性别角色和政治角色间进退失据的困境?中性化是不是一个好的策略?在性别与族群的爱厌交织中,媒体如何展现能动性,促发性别平权?

──「母猪教」和「报复式色情」如何将女性客体化、工具化?「解放乳头」的倡议,要将乳房去情欲化或是再情欲化?

──《水浒传》为何是一个厌女文本?林奕含与《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指出了哪些权势性交受害者的困境,以及受害者自我的复杂与两难?八里双尸案的报导与判决书显露了什么样的厌女情结?与《黒水》又该如何对读?

──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情感教育?如何以「主体爱」补充「汇流爱」?

关键词:这是爱女,也是厌女:如何看穿这世界拉拢与惩戒女人的两手策略?;

截图预览 Screenshot Preview

《这是爱女,也是厌女:如何看穿这世界拉拢与惩戒女人的两手策略?》截图(点击放大)

《这是爱女,也是厌女:如何看穿这世界拉拢与惩戒女人的两手策略?》截图(点击放大)

读者评论 Readers\’ Comments

月初看完,想更好地整理思绪就立即重读了一次,拖了又拖今天才写书评 怎样的情势脉络、社群气质、网络结构,能让厌女和性别挑衅文化在东亚横行霸道? 竟在书里才得知当代厌女加剧是因为女性主义的崛起,女性主义和厌女是相互依存地风行起来的,这些现象我一开始觉得是女性主义毫无进展的结果,事实是女性主义已经具有影响力才引发的父权惩戒(完全没想到) 这本基本写的都是台湾情况,但里面主张的女性主义很容易联想到东亚以及周边国。阳刚与阴柔的对立并不可取,反对前者比后者优越所引致的不平等,反对因为种族、阶级、性向等任何因素而引起的二元对立 打破二元对立过程中不断提问,找到自己跟外界的架构桥樑的核心,大概就是打破厌女结构的唯一方法 医生不知道从何下手,今天也在自我治疗的路上奔走

结合近年来台湾社会厌女现象的在地化理论实践,涉及厌女文化,强暴文化,种族与性别,身体与性别等诸多面向。由于语言及传统的相似,对当下中国的性别实践很具启发和参考性。如第一章对于“母猪教”事件的剖析,也可置于当下“田园女权”的脉络之中。

从《厌女》➡️《不只是厌女》再到此书,算是比较清晰、多学科地角度理清了性别歧视和厌女这两者的功能和运行机制。本书集合的论文都非常棒,有空再重读吧。

这算是中文女性研究的精华集合了。争取女性权益从来是向看似坚不可摧的结构发起进攻,既有能动性的威力,又有温暖的关怀。而不是对小吊子们口出恶言,因为这除了自降身价之外没什么大用。

满分!台湾女性主义(学术的)本土化太强了!太前沿了!其中很多议题对大陆厌女/爱女双重矛盾的现象有借鉴和反思的意义。

非常精彩的一本书 说书也不太精准 更像是一部讨论女性权利的相关论文合集 书里面的观点写的很好 包括厌女其实更是用来维系父权统治 是分配的社会功能 以及后半部分对于性暴力的定义与性暴力受害者如何摆脱困境都很值得一读 以及最后的座谈笔录非常的有意思

作者 Author

王晓丹


嚮往儿时与表姐妹的乡下生活,标准都市人,近来迁居山林。政治大学法律学系特聘教授,英国华威大学法学博士,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女学会前任理事长。研究领域为法律、文化与性别。分析性别规範何以被遵守、何以形成系统、何以复制与延续,讨论性别结构的法律化形态、法律的性别化特征,也探索个人在其中的法意识包括建构自我认同与能动性。生活中惊吓于爱女/厌女的一体两面,学着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在与受害者互动的经验中,看见自己的生命课题,因此充满了感激之情。深信性别研究能够协助反思的深度与广度,为了可以聆听、可以理解、可以分享,活着,读书,写作。

余贞谊


高雄医学大学性别所助理教授,台湾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领域为资讯社会学和性别研究,近期踏入资料科学或曰计算社会科学的阵地,尝试领略其中的艺术,因而在研究方法上混杂了叙事与数据,虽看似分裂,却仍有其共通之处。近期主要关注社群媒介与人的关系,人们如何将生涯的想像挹注到社群媒介的使用中,而使用的历程又造就了什么社会效果,我们究竟是更孤独还是更连结?更民主还是更激化?从事此项研究最无可抹灭的足迹,就是在Google搜寻的自动完成功能中,我的名字永远跟「母猪」连结在一起。在还不确知此篇文章能带来什么平权的社会效应前,我率先拥有了这样一个科技认证的身分,也是谓一种成就。

方念萱


政治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副教授,美国纽约州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传播博士。身为婴儿潮世代末代弄潮人,同辈渐次退休,自己转而研究数位世界里外厌女现象,也藉由担任不同部会性别平等委员,分辨攸关性平的公共资源能或不能产生综效。报纸电视里厌女爱女的地景仍在变化,虚实未定的性别暴力场景也在数位世界里搬演。找不到摇控器,就直接走进兔子洞,行动。

姜贞吟


小时候家住图书馆旁,长大后躲进图书馆就成了生活,平时热爱徜徉在动、植物与山林怀抱中。中央大学客家语文暨社会科学学系副教授,法国巴黎第八大学女性研究博士,妇女新知基金会副董事长。研究领域为性别与族群、性别与政治参与、客家研究。主要分析性别参与公共事务的社会结构脉络为何,特别是当性别、族群跟社会文化间相互镶嵌为在地结构时,女性如何与之协商跟突破,如何展现行动的能动性。作为一个女性主义者,随着理论拓展、法律修正、社会倡议到行动的实践,了解到支配日常生活的社会惯习深层地影响着我们。力求在说、写、思考跟行动之间作些事情,为这未竟之业,尽点棉薄之力。

韩宜臻


台湾大学戏剧学系与社会工作学系毕业,政治大学法律科际整合研究所硕士生。曾任公民监督国会联盟政策部专员、人权公约施行监督联盟执行秘书、同志谘询热线专案研究员、女学会兼任助理。没有称得上专长的才能,仅希望透过粗浅的书写,为性少数社群尽一份心力。虽深知恶意之真实、沟通之困难,仍希望台湾终能成为一个自由平等的国家。

胡锦媛


美国密西根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政治大学英国语文学系教授,政治大学教学特优教师。曾任政治大学翻译与跨文化中心主任、《文山评论》与《文化越界》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旅行文学、书信文学、文化研究、礼物与伦理╱经济交换。着有《在此╱在彼:旅行的辩证》、Seemingly Close, Really Distant: Kafka’s Letters to Felice、Gift and Economy of Exchange in The Wings of the Dove、Translating the other: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Pound-Fenollosa, Modern Taiwan Graphic Poetry、Writing the Self: Epistolary Form in Lettres portugaises, Pamela and Letters of T’an-lang,并主编《台湾当代旅行文选》。

黄囇莉


台湾大学心理学博士,现为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从小搭着国家教育体制的顺风车成长,年轻时因读太多五四运动时代的作品,受爱国热血激励,总把大我放在小我之前。进入台湾大学心理学系,主修人格╱社会心理学,也以本土心理学为主要研究取径,想要摆脱西方的学术殖民。1994年女学会成立,有幸参加几次妇运界的研讨会、工作坊,受启迪而看到了影响个体的父权结构之存在,因而毅然认同女性主义。除了在本土心理学持续学术耕耘外,也投身女性主义者的实践工作,多聚焦在性别平等教育及性侵害╱性骚扰之调查工作。目前与性别相关之论文约三十多篇,曾任女学会第八届理事长,清华大学性别平等教育委员会副主委。2010年获教育部友善校园杰出贡献奖。

杨婉莹


政治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专注于「性别政治」之研究,从直觉式地的「性别即政治」出发,摆荡于「性别」研究与「政治」科学两套知识论的对立之间。性别研究带着实践批判性的视角,和政治科学预设的价值中立,两者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即使在写作时有意识地倾斜╱拣选,仍会不自觉地在语言使用与论述风格中渗出其中的不一致性。性别研究与政治科学的学科知识的不协调感,其实也正是现实的某种对照隐喻。考察女性政治菁英所经历的厌女处境,女性与权力的矛盾连结,立刻清楚地浮现出来──当女性逼近权力,即可逼视出权力的反扑,如此赤裸,毋需矫饰,也就暴露出既有的权力部署,是如何被视为理所当然地存在。

孙嘉穗


现任东华大学民族语言与传播学系教授,英国伯明罕大学文化研究与社会学系博士(媒体与传播组)。在美国研究四大报纸社论如何呈显性别议题后,开启性别研究的兴趣,近年发表论文与研究领域含括传播与文化、性别新闻学、性别与原住民传播、族群新闻、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政策、全球化传播与文化、媒体素养与数位人文等面向。现任妇女救援基金会董事与女学会理事。曾任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研究员及《自由时报》艺术文化版记者。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爱女厌女的多重交织,并持续思索如何透过媒体展现性别平权与进行性别教育的可能途径。

陈惠馨


现任政治大学法律学系专任教授,德国雷根斯堡大学法学博士。曾任中国法制史学会理事长(2015-2019),女学会会长(1998年),现为中国法与历史国际学会理事、女学会会员。研究专长为民法亲属与继承、清代法制史、德国法制史、性别关系与法律,着有《法学概论(修订十五版)》、《民法继承编──理论与实务》、《向法规範回归之清代法制研究》、《德国近代刑法史(二版)》、《民法亲属编──理论与实务》、《性别关系与法律──婚姻与家庭》、《多元观点下清代法制》等多本法学专书。在女性主义的滋养下茁壮、行动,持续在法学研究与教学中融入性别观点,探究性别与法律的相关议题;并长期投入妇女运动,曾主持《性别平等教育法》之研拟,关注社会实践中的性别意涵,以及关系中的权力结构。

康庭瑜


高雄生,世界长,七年级生。政治大学新闻系副教授,牛津大学地理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性别、跨国流动与传播科技。分析跨国移动的女人怎么使用传播科技来刻划她们生命的轨迹,也讨论在地不动的女人怎么用传播科技来接收全世界的声音。爱女不厌女。研究性别起初是为了理解自己的生命经验,但读了书以后开始时不时担心自己的日常生活实践「不够女性主义」,为了搞懂这点只好把书继续读下去。联络方式:tykang@nccu.esrc.tw。

(依本书编排顺序排序)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需要各种占星塔罗水晶魔法资料,专业的咨询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 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打赏~~~  
本文来自用户投稿或整理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小编小编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记得加这个v;hx-h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