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两本书结合起来读,收获大太了……“ 真正让人惊讶的,是成年后大多数的问题,都来自童年的情绪积压!”
??【 寻找100种自我成长的方法——01 】
/
《蛤蟆去看心理医生》真的很火。我也是因为最近离职,焦虑混沌,想要寻求一些方法来释放压力。
最喜欢的片段是苍鹭不断帮助蛤蟆解剖童年的过程。 有句话说“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那么童年影响是怎么产生的?根源在哪里呢?
《不要挑战人性》给了我答案。
/
书中讲到,孩子与妈妈的早期情感联结,会直接导致成年后的人际关系相处模式。心理学上把孩子与妈妈的依恋关系分为三类:
✓ 【安全依恋型孩子】:
* 这类孩子的妈妈很温柔,会用欣赏与爱的目光看待孩子,乐于陪伴和聆听、不会主动干涉孩子的行动。当孩子产生情绪或需要帮助时,也能理解孩子的感受;
* 妈妈离开,孩子表面不哭不闹,但会表现出苦恼、不安、急躁,想要去找妈妈;
* 妈妈回来,孩子会立即投入怀抱;在这类孩子的心里,妈妈是“安全港湾”;
—— 他们长大后,很容易与外人发展出基于信任的人际关系。
✓ 【回避依恋型孩子】:
* 这类孩子的妈妈很高冷,对孩子缺乏耐心。孩子打翻食物或闹情绪,妈妈会情绪失控,下意识责骂或埋怨孩子;
* 妈妈离开,孩子会自己玩自己的,表现的无所谓;
* 妈妈回来,孩子会去迎接,但仅仅是简单的接触,然后就忽略妈妈了。这类孩子心里觉得得不到妈妈的关心,所以选择躲在自己的世界里;
—— 他们长大后,会经常怀疑和迁怒他人,不太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人际关系;
✓ 【焦虑矛盾型孩子】:
* 这类孩子的妈妈会经常误解孩子。情绪也飘忽不定。高兴时舍不得撒手,不高兴时爱答不理。比如吃饭,会强迫孩子按照她们认为正确的营养配比来吃饭,不在乎孩子喜欢不喜欢;
* 妈妈离开,孩子会大喊大叫或者直接用行动表达愤怒;
* 妈妈回来,孩子的态度也很复杂,一方面想抱抱,一方面又抗拒妈妈。这类孩子对妈妈是有埋怨的;
—— 他们长大后,人际关系比较紧张,会表现的过分贪求或过分依赖;
/
所以,你还记得小时候是怎么和妈妈相处的吗?
联系我们
每天用户量很大,添加不上添加其他微信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