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大师爱丽丝‧米勒经典名着
直捣孩子的内心深处,揭开幸福童年的祕密
善解人意、成熟稳重、为父母分忧的「好孩子」人见人爱。但长年关注儿童受虐议题的心理学家爱丽丝‧米勒却认为,这样的早熟背后,很可能隐藏着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暴力,其负面效应将蔓延整个人生,甚至代代相传。
这是一本朴实无华却影响深远的小书。不可思议地,让许多读者发现自己被精准且富于同理地描写,彷彿作者无声无形地在旁见证了读者的童年时光,与最深层、隐密的自我。──《时尚杂誌》(Vogue)
以罕见而深刻的同情理解与平易笔触,作者的举例生动又平实,触动了我们内心受伤的小孩。──《纽约杂誌》(New York Magazine)
《幸福童年的祕密》这本书企图解答的,其实是最单纯实际,却又难解的问题:怎么样的童年叫做幸福?──陈质采(桃园疗养院儿童精神科主任)
不论在诊疗室或书中,尽是碎裂生命的故事,透过作者的细腻分析,读者可以见证创伤生命仍有盼望。──洪素珍(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副教授)
这本书,推荐给每个当父母亲的人、心辅治疗专业人员、儿少社工师……,特别是每一个愿意诚实重返童年,探寻生命疗癒契机,归还自己一个完整而健康人生的你。──苏绚慧(知名谘商心理师、作家)
爱丽丝‧米勒(Alice Miller,1923年1月12日─2010年4月14日)
【推荐序一】还给孩子一个应有的成长环境/王浩威
【推荐序二】创伤的生命仍有盼望/洪素珍
【推荐序三】童年──你不敢面对的真相/苏绚慧
【推荐序四】怎么样的童年才叫幸福?/陈质采
第一篇孩童被赋予的戏剧人生
面对童年的真相
贫穷的富有小孩
丢失的情感世界
寻找真实的自我
心理治疗师的故事
金头脑
【附录一】积极终止孩童暴力:一九八四年转载文章
【附录二】理解孩童的处境:引自《你不该知道》后记
【附录三】延伸阅读
【引用着作说明】
爱丽丝.米勒,儿童的辩护者 马丁‧米勒(Martin Miller)
爱丽丝.米勒受到唐诺.温考尼特(Donald W. Winnicott)、约翰.鲍比(John Bowlby)和海恩兹.柯胡特(Heinz Kohut)等人的理论观念影响,发展出自己的论述基础。
爱丽丝.米勒的生命经历铺陈了《幸福童年的祕密》这本书的传记背景。
因此,本书具有革命性的颠覆意义,因为当时尚未有其他着名心理学家,有勇气揭露父母的教育态度将会导致浮现于成年时期的儿童心理问题。
「假我」是一种精神结构,渊源于面对外界需求时所展现的屈服顺从。人们往往以为「假我」是自己的「真我」,是自己真正发展出来的人格。
这些极端的看法孕育了爱丽丝.米勒阐述精神官能症发展的理论基础。自恋型人格障碍与忧郁症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强迫发展出了「假我」。
即使《幸福童年的祕密》早在三十年前就已出版,仍旧非常适用当今现状。我认为甚至更加适合现代社会,因为今日的我们,面对心理上的严重人格障碍更甚以往。
亨利•摩尔(译案:HenryMoore,一八九八~一九八六,英国着名雕塑家,世界最杰出的两个现代雕塑家之一,另一个是奥古斯丁•罗丹)在他的回忆录里描述,当他还是个小男孩时,经常帮母亲涂抹一种油,为她按摩背部以减轻风湿痛。读到这些,我对他的雕塑突然有了新的理解:对于那些巨大而倾斜着身体的女人的塑像和她们细小的头,现在我可以透过一个小男孩的视角,在她们身上找到那个母亲了。她的头高高在上,呈逐渐消失状,而她的背却紧贴在他眼前,无限放大。这个细节对许多艺术评论家来说可能毫无价值,但对我来说,它却说明了这个小孩的童年经验是如此顽强地保留在他的无意识之中,当他长大成年,能够自由发挥想像力的时候,这些早期经验便在他心中唤醒无数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现在,摩尔的记忆不再与任何创伤事件有联繫了,所以可以不受干扰地保留下来。但是,童年中的每一个创伤经验却仍深藏、幽禁在黑暗之中,而打开理解这个童年生活之门的钥匙,却和这些经验一起被埋藏了。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