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卡尔.罗杰斯
原文作者:CarlR.Rogers
译者:邓伯宸
出版社:心灵工坊
出版日期:2023/02/01
语言:繁体中文
★从科学、实务与灵性见证人内心的成长动能,指出全人类的存在之道。
感恩,自年轻至今心中的专业大师能在这样的时刻以这本《存在之道》再度引领我走向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曹中玮/资深谘商心理师、台北教育大学退休副教授
书里提到「我们有勇气扬弃专业心态吗?」是我年轻至今所参的「公案」,也是如今实践生命教育的源头。上世纪八○年代曾远远地望见这位老先生的身影,ㄧ念三千!──杨蓓/法鼓文理学院人文社会学群学群长
人文主义大师的经典作品,提醒我们要关注现象,也要看到存在经验的路途,是行路也是生活。──翁士恆/东华大学谘商与临床心理学系副教授
我的萨提尔启蒙老师贝曼,授业于卡尔.罗杰斯,萨提尔模式的核心精神,也与罗杰斯很有关连,因此,我至今仍常翻阅他的文章,看他受访的对话记录,每次都有很深的学习与领略。──李崇建/萨提尔模式推手
罗杰斯强调同理且不带评断的倾听,在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倾听与被倾听的双方都备感欣慰而随之成长,因为心敞开来了,情感交流传递,改变自然发生。
心敞开来,就如本书第四章所说,不只是变老,而是不停地好奇、学习、改变、成长!一直都在体验中的罗杰斯相信「自己死时依然年轻」。──黄素菲/辅仁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兼任教授
【导读】卡尔.罗杰斯:于专业、于生命都一路相逢的引路人/曹中玮
【原序】听一个不懈的斗士娓娓诉说/欧文.亚隆
【自序】愿你踏上存在的旅程
壹. 我的经验与观点
第一章 沟通的体验
第二章 我的人际关系哲学及其发展
第三章 回顾:四十六个寒暑
第四章 变老,还是成长
第五章 现实只有「一个」吗?
参. 教育的过程及其未来
第十二章 学习可以兼顾思想与感情吗?
第十三章 越过分水岭:现在的位置
第十四章 大型团体中的学习及其对未来的意义
肆. 展望未来:一个以人为本的脚本
第十五章 明日的世界,明日的人
附录一‧卡尔.罗杰斯着作年表
附录二‧参考文献与出处
附录三‧延伸阅读
一个伟大的理论观点,必是历久弥新、永垂不朽的,永远对后学者有深远的影响。卡尔.罗杰斯正是伟大观点的创发者,而我也是其中一位受感召的人。
我们可以细细地阅读第一章有关沟通的论述。这样的聆听虽然不容易,但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盼望着能被听懂、接纳和陪伴,也愿意用心听懂他人,如此创造人与人美好的连结。
这真是个美好的宏愿──创造一个尊重个体又愿意合作、无冲突的大同世界。也许,我们可先将此理想用于心理谘商中,实践于全体人类世界实在很是艰难,特别是如重视他人取向、家族为重的华人文化,离得更遥远了呢!
那句「如果来找的是我……」,让我就如亲眼看到他那坚定的眼神和让人信任的表情,听到他在告诉我:「别怕!你要相信自己,带着内在的力量无惧地说出你内心真实的见解和感受。」
第八章另一部分对我的冲击,来自罗杰斯对人之所以感到孤独的核心因素之论述,「第一个是,人与自己、与他的有机生命感受疏离……其内在感受在体验中所感知的是一个意义,意识自我牢牢抓住的却是另一个意义……」
以曾经在师资培育机构教书的我而言,读来很是惭愧。台湾的教育确实也在进步,更呼吁实践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我认为某种程度上还是偏向作者所描述的传统教育样貌。
我清楚记得,整个小学期间,这种傲慢的无意识分别心正是我的行为特征。没错,我连一个要好的朋友都没有。成群同龄的男孩和女孩在我家后街骑单车,但是我从未去过他们家,他们也从没来过我家。
总而言之,今天我所谈论亲近交流的人际关系,在那段童年岁月中是完全不存在的。对家人以外的人,我的态度疏离与冷漠,那都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
我在同一所小学念了七年,从那以后,到念完研究所,我待在同一间学校的时间都不超过两年,无疑地,这对我也造成了影响。
回想起来,我明白,我之所以热中访谈及治疗,部分原因要归诸于自己早年的孤独。在这里,能够真正与人亲近填补了我内心的渴望;治疗晤谈也提供了机会,直接亲近一个人,免除了渐进深入认识的漫长与痛苦。
其中有些议题,我在俄亥俄州大学时就已经得到解答,等有机会到芝加哥大学开办新的谘商中心,可以自行决定政策及挑选团队时,我便着手制定并落实处理人际关系的新方法。同样地,这也可以总结如下:
* 我相信,只要能提供一个真诚理解的环境,建立一种亲近而持续的关系,每个人都能探索并理解自我及自身的问题,并且解决这些困难。
* 我放手以同样的信任对待自己的工作团队,致力建立一个环境,使每个人把整个团体的目标当成自己的责任,团体也为每位成员负责。我获得授权,我也将这个权力完全下放给团体。
* 我以实验的态度信任学生及班级群组,让他们选择自己的方向,并由他们评定自己的进步。
于我来说,芝加哥是一段重大的学习之旅,不仅有充足的机会检验自己上述的假说,并将我们早年所开展的治疗假说进一步付诸实证检验。到了一九五七年,我已经发展出一套严谨的治疗理论及治疗关系理论,提出〈人格改变的必要及充分条件〉(Rogers,1957),谈的全都是个人的心态,而非专业训练。儘管这篇论文相当大胆,但是提出了可检验的假说,并在接下来的十五年间引发了相当多的研究,总体上都获得了证实。在这个时期,出于学生的鼓励,我认识了马丁.布伯(Martin Buber),先是着作,后来才是本人,并结识索伦.齐克果(Soren Kierkegaard)。我的新方法得到了极大的支持,我惊讶的发现,这甚至是本土品牌的存在主义哲学。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对占星塔罗感兴趣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