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未来的读者 (未来的读者怎么样参与到当下的写作活动)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作者:李惠贞  绘者:雾室
出版社:维摩舍文教事业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06/08
语言:繁体中文

在某些语言中,书和故事有「道路」之意,书写一行字,即指出一条路径。

我自己经常在看似不相关的书里,得到某种贯通的理解,灵感从中闪现,延伸成为工作或生活的支持点及动力。可以说,阅读帮助我建立起独一无二的宇宙。

从事出版、编辑多年后,为了喜欢的书及书店,成立独角兽计画,一个以推广阅读为宗旨的实验性行动。「人为何需要阅读?」——特别是单独、专注、缓慢的纸本阅读——这个提问,始终驱策我往更深处探索。

我把这些年来在自己脑中辩证的问答,以及对外界的回应及观察,整理出我认为「阅读真是一件太棒的事」逾50个理由,收录在书里。并且提供两种目录,读者可以按照书本身的编排,抒情地进入阅读的开始,也可以参考书末的第二种目录,根据需求,从实用目的去找到切合的文章。后者特别提供给有推广阅读需求的朋友参考,家长、老师、图书馆、书店、读书会……

莎士比亚书店创办人乔治.惠特曼曾说,他从事这一行是因为这是关于「如何活」的事业。因而阅读的理由永远充满迷人的探索。更棒的是,促使我们追问的原因同时赋予我们寻找答案的能力——阅读,是为了让我们有新的眼光、新的思考、新的选项。

「书」确实是一条路径,通往自由。

本书特色

为何要阅读?为何去书店?为何要买书?
什么是阅读的时机、阅读的迷思、阅读的方法?
如何养成阅读习惯?如何让原本不阅读的人爱上阅读?

上述提问是独角兽计画成立的原因,也是本书的起点。
所有远离阅读的理由,都能在书中找到回应的方式。

阅读是享受,是平静和力量的来源。

为自己而读,为无目地而读,为纯然的愉悦而读。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李惠贞

辅仁大学大众传播系广告组毕,出版界资深工作者。曾任出版社版权、企画、编辑,经手书籍曾获金鼎奬、博客来年度之最、中国时报开卷週报美好生活书奖、诚品年度推荐最佳艺术书系。担任写手着作包括柯锡杰《心的视界》、几米《故事的开始》、菩萨寺《朝一座生命的山》。2011-2017担任《Shopping Design》总编辑,企划主题包括「理想的咖啡馆」、「旅行的意义」、「文字的胜负」等,并于2012年开始策画每年12月举办的「台湾设计BEST 100」,从人文、在地、活动、品牌等领域挖掘赋予台湾设计能量的杰出人事物。2016金鼎奬杂誌类个人奬最佳主编。现为自由工作者,新型态学习及阅读行动「独角兽计画」发起人。着有《成为自由人》、《给未来的读者》。

绘者简介

雾室

由彭禹瑞与黄瑞怡于2010年创立的设计工作室,擅长纤细设计语彙,触发观者的感官与记忆,以接近透明的距离、安静却不失存在感地存在着。作品如《独情信》、《朝一座生命的山》、《成为自由人》、《沈静而汹涌的大地》等。

「不只是图书馆年度限定票券本」获2019金点设计奖年度最佳设计奖及年度特别奖绿色设计奖
《气味岛》获2019金蝶奖银奖
《朝一座生命的山》获2019金蝶奖荣誉奬
「城市及其未来海报」、《漂浮之境专辑》获2018德国IF 设计奖
「城市及其未来海报」并获第11届澳门设计双年展海报设计类优异奖
《乡愁与流浪的行板》、《远行与回归的长路》获2015金蝶奖金奖


目录

1.3     如果你感觉孤单
1.5     活出人生的可能性
1.6     为了感受幸福
1.11   平和的宇宙
1.12   存在的证明
2.3     建立深交的友谊
2.9     从内在发光
2.19   危险的读书
2.22   为无目的而读
2.28   知识可以速食吗
3.4     创造连结
3.12   如果你不擅沟通
3.13   和未知相遇
3.20   与世界相处的能力
3.23   如果你想更了解自己
3.29   依随你心
3.30   愈忙愈要读
4.1     遇见智者
4.3     如果不知道要追求什么
4.5     如果这世上流通的是好奇心
4.17   无用之用
4.28   神奇的相遇
5.10   如果你感觉脆弱
5.22   愈慢,愈快
5.30   为未来笔记
6.9     明天的答案
6.10   灵感的场所
6.14   离开舒适圈
6.17   没有无用的书
6.18   如果你缺乏自信
6.19   跳跃式阅读
6.23   灵魂的中心
6.29   心灵浴场
7.10   阅读的自由式
7.15   意想不到的连结
7.31   世界观
8.8     如何活的学问
8.23   生命的解药
8.24   自由时间
8.31   书的流动
9.3      买书的深意
9.14    时间的主人
9.27    拥抱不确定性
10.7    每天投资20分钟
10.11   思考的余裕
10.16   在人群中独处
10.17   成为像一本书的人
10.21   发现的过程
10.23   带一本书出门
10.30   读者永远年轻
11.3   聆听的价值
12.4   世界为何需要我们
12.7   把阅读的乐趣还给孩子
12.16   给家长的信
12.20   从不读书变得爱读书的一个例子
12.22   学习的本质


序言

导读

关于本书——

我为每篇文章加上了日期,因为写作的时候,我想像着这是一封书信,在某一天,有了对阅读的体会,我把它写下,寄给未曾谋面的你。希望会有一封信,能在某个时刻,得到你的共鸣。

每个日期,都是与我关系亲密的人、或我所崇敬的作家之生日,我感谢着,在我能以阅读滋养自己的过程中,曾受惠于如此众多美好的生命。

每篇文章之前有一小段摘录,都是我非常喜欢的话语,它不必然和文章内容有关,有些是因为文字很美,有些曾让我深思。这部分,希望读者能运用感受而非思考。它们是文章与文章之间的独立音符,让你放慢阅读的速度。

再次,我很喜欢雾室为书所做的设计,他们从我对阅读的主张出发——我认为阅读能帮助读者建立内在的宇宙,每一次阅读就是灵动的一点,各种不同的书会促成点连成线,产生独一无二的「成为自己」的过程。

「书是生命的地图」,设计师为此次创作下了再妥切不过的命题。

生命的地图没有边界。阅读,是为了更自由。


内容连载

「教育」一词源自于拉丁文的esrccare,意即「使突出」、「在……之外引导」。教育的作用应该在于诱出我们天生所具备的特质,而非把我们当作一个空的容器,拼命地塞进知识。

——《找寻明天的答案》

2.22

为无目的而读

《到书店找创意》1 作者嶋浩一郎说,「现今整个社会像得了『实用病』。如果那些实用的资讯真的有用,大家早就都是年收入三千万日圆的人了。」

到学校演讲时,经常以一个例子提问:「199元猪排vs.99元杂誌」,哪一个会让你较不犹豫地出手?

每当我这么问,台下同学多半眼神闪烁,我替大家回答,一定是猪排。为什么?因为猪排很「具体」,能带给我们立即的满足,它的「有用」显而易见。

杂誌虽然便宜许多,「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并看不出来。换句话说,它对我可能是「无用的」。

在讲求速成、效率的社会中,无形的价值较难获得尊重,有没有用——而且是立即可见的有用,成为衡量许多事物的标准。然而,读一本书或杂誌的「有用」要如何衡量?小时候读的一本书,成为日后人格的基础,这种影响,要如何回溯呢?

一本好书跟一份好的杂誌,其实非常有用。只是这个「有用」,眼前我们并不知道,会在哪一天、什么时刻,成为什么样的力量帮助我们。若要谈投资报酬率,事实上书和杂誌是花费最小获益最大的一种投资,只是这项投资无法以数字呈现让你看见。

话虽如此,我还是不倾向从「有用」角度看待阅读和学习,那只会像在学校里为应付考试而读书一样,愈来愈远离阅读的乐趣。

一首诗有什么用?夕阳、星空、孩子的微笑,有什么用?但你仔细回想,促成我们生命中美好时刻的事物,大都不那么「有用」。

我们应该推动「为无目的而阅读」。

享受和某本书相遇的缘分,让好奇就是目的本身,不为我们的功成名就服务,也不为他人期待,单纯为心灵充实和美妙的体验而去接近和欢迎书的到来。

然后,我们才会得到做这件事真正最大的愉悦。

1 新版书名为《书店的逆袭》。

静心其实就是成为宁静与单独的勇气。

——奥修

6.14

离开舒适圈

独角兽活动有个单元是「离开舒适圈」——走去平常不太会碰触的领域,选一本平常没兴趣读的书,读20分钟。

每回说明完都会听到一阵哀嚎,彷彿是某种痛苦的试炼。但我的用意并不是要折磨读者啊,我想请大家把这20分钟交给我,试着离开舒适圈,去看看「那外面」有什么。(通常我也会以身作则,去选一本跟政治有关的书)

举办多场活动至今,关于这场实验的结果——大概是一半一半;一半的人还是对手上那本书及不感兴趣的主题无感,然而也有一半的人改变了看法,「其实满有趣的。」

这是一种练习。练习走到从未叩门的门外,稍稍踏进原本不熟悉的领域,去接受同温层以外的刺激。说不定我们会发现「原来很有趣」,能够感受到乐趣的範围,又扩展了一些。

我在《成为自由人》书里曾写过一篇「没兴趣源自于无知」的文章,以我自己为例,当初以为没兴趣的事物,其实是因为我对它一无所知。为免其他人犯了跟我一样的错,我想藉由独角兽活动让大家去思考,我们是不是把自认为有兴趣的範围定义得太狭窄了呢?

我有时觉得,所谓「快乐的能力」,某种程度取决于我们放在口袋里的备案(存粮)有多少。把自己打开再打开,是一种储备的过程。

挫折的时候就去打球,不喜欢打球就去玩乐器,不擅长乐器我们可以读书。读不了科普书可以读心灵成长书,心灵成长书读不进去可以躲到小说的世界里,小说救赎不了还有诗。

世界并不无聊。

身体去不了远方,但心灵可以。

我们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不是世界的中心。

——《路:行迹的探索》

9.14

时间的主人

始终觉得纸本书和电子书不是对立的。纸本书很难生存的原因,并不是电子书。事实上所有的活动都在跟同一件事情竞争——使用者的时间。

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小时,不论穷人或富人都一样。意思是,你多花时间在滑手机上,做别的事情的时间自然就减少了,影响不只是阅读,生活所有层面都受到影响——跟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跟自己相处的时间……。

所以阅读的对手是我们对时间的分配和使用方式,是我们对人生中重要事项优先顺序的安排。

如果一个人从没享受过阅读的乐趣,他也不会因为从纸本转成数位,就突然变得很爱阅读。现在会在数位载体上阅读电子书的人,本来就是阅读者。但独角兽计画想沟通的对象,是尚未养成阅读习惯的人,而这件事,似乎得从纸本书开始,因为独角兽所定义的阅读,是慢,是专注,是一段长时间的独立活动。

另外,我想说,手机和网路本身没有问题,就像我们年少时被大人紧张兮兮禁止的一些活动一样,活动本身从来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使用者,是上瘾的人。

上瘾意味着失去自主意识,失去了对自己人生的主控权,而被外在事物所奴役。我觉得有问题的是这个部分。

而一个人会对某事上瘾,可能源于没有其他更能引起他兴趣的事。所以要推广阅读,或推广任何我们觉得有趣和有意义的事,一定要从本质上去沟通,让别人也能感受到这份乐趣。

这需要对方对世界和生命的探索感到好奇。如果我们的教育把孩子天生的好奇心一再磨损,等他长大后再来要求他阅读,肯定是困难的,任何速成及刺激的事物都比缓慢费力的深度阅读有吸引力得多。

无论如何,推广阅读都不会是道德劝说、强迫、或从借书量和阅读量上去鼓励,而能得到效果的。要让一个人成为阅读者,必须让他自动自发且自愿地喜爱。他要能体会慢和无用的价值,要试着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和书里的智慧交流,要学习看穿人事物的表象,愿意保持开放。

然后,他所体会到的那个世界,会让他再也不愿离开。

这时候,时间会为他展现新的意义。

众神的活动……必定是某种形式的沉思。

——《人性较量》

12.4

世界为何需要我们

读完560页的《下一场人类大瘟疫》,感触极深。

作者以生动的说故事方式,为严肃艰深的主题增添了易读性和可看性,让我随手一翻就停不下来。话虽如此,这仍不是一本轻鬆的书,不是三两天便能够消化完成的工作。

花了两个月时间持续读完之后,忽然深刻理解了「一本书」之必要。

我们不能总是追求简化的答案,特别是在面对复杂的处境时,变数很多,牵涉广泛,下一个简单的结论是非常危险的,尤其当我们还身处在过程中。

因而一本书总是和3分钟的影片不同。

一般人总想快速知道答案,却没耐心理解,于是在网上搜寻,拼凑各种资讯片段。然而某些时候我们需要快速,某些时候我们需要思考。

一本针对特定议题追溯、研究多年的书,是思考的脉络,帮助我们更接近真相。我说「接近」是因为对人类至关重大的事都难有标准答案,暂时的结论也只是部分对此有贡献的人共同的推测而已,在未来,它仍有可能被推翻。因此,像这样的议题,需要更多人类智慧参与,唯一能解救我们的方法是每个人都要活得聪明。

因此,我们应该要追求的并不是「一个答案」,而是思考的方法;书本的功能便在于此。

简化的答案让我们变得愚笨,更好操控、对世界更不理解。如果——其实应该已经不是假设——未来由AI全面接管,而人类的身体、智慧都比不上机器的效率,这样的物种,在世上存在的理由是什么?其答案,要由Google来告诉我们吗?

我想,书本最大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参与生命本身。

提问、思考,从更完整的架构中去理解,有时候我们需要这样的辅助。那是560页的书蕴含的价值。无关乎550元的价钱,也不是两个月的时间,而是生而为人,要更有意识地活。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打赏~~~  
图片1

联系我们

图片2

关注公众号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刺梨占星塔罗刺梨占星塔罗
上一篇 2023年7月26日 上午5:23
下一篇 2023年7月26日 上午5: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