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雪堂合集 全39函188册 电子版
书名:罗雪堂合集 全39函188册
册数:188册
作者:罗振玉 出版机构:西泠印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12月
大小:2.74G
格式:pdf


《罗雪堂合集》收录除罗振玉先生所编图谱以外,已知已见全部论学着作,统一百七十六种,另附录家传,行述,年谱,着述总目,校勘书目,藏书目等十二种.其中,台本全集未收者二十一种(附录中又有未收者九种),如《读碑校笺》,《存拙斋札书》,《鸣沙山石室秘录》,《傅青主先生年谱》,《庚子京师褒恤录校记补遗》,《清文雅正》,《杜诗授读》,《农事私议》及《外篇》;手稿新整理者九种(附录中又四种),如《扶桑再游记》,《雪堂纪年》,《永丰乡人家书》,《永丰乡人手简》,《永丰乡人致王观堂书札》,《读钟鼎彝器文字札记》,《陆安余事》《庵杂记》;佚文新整理者五种,《针松老人剩墨》,《俑庐日札补遗》,《大云书库藏书题诗拾遗》,《雪堂教育论集》,《农事私议外篇》,尤其罗氏书信三种,囊括家属,手简及至王国维书信近千通. 罗振玉先生着作几全出家刻,且屡经增订,本此照定本收入.若前后诸本改订甚大,几可视为两书者,如《唐风楼金石文字跋尾》之与《永丰乡人丙稿 雪堂金石文字跋尾》,《南宗衣钵跋尾》之与《永丰乡人稿·雪堂书画跋尾》,《读碑小笺》两版差距甚大,则兼收并蓄,以便学者. 《罗雪堂合集》所收着作,按罗氏学术特点,别择为文集,日记书信自传家谱,笔记,甲骨学,敦煌学,古文字学,古器物学,寰宇石刻冢墓遗文,熹平石经,历史学,目录版本学,校勘辑佚选编,其它十三类,较之台本全集将着作,编辑,刊行混而为一,更便学者考索.
罗振玉(1866-1940),号雪堂,浙江上虞人。他开创了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为近世着名的国学大师。罗振玉最早发现殷墟文字,西陲简册,敦煌遗书,中州明器,大库史料的价值,并作了深湛的学术研究,开一代风气,取得了举世认可的巨大成绩。
《罗雪堂合集》目录(与电子书配套)
卷首
      00-1  罗雪堂着述述略稿一
      00-2  罗雪堂着述述略稿二
      00-3  罗雪堂着述述略稿三/罗雪堂自称集释稿
第一函 文集
      01-1  面城精舍杂文
      01-2  唐风楼金石文字跋尾/南宗衣钵跋尾
第二函 文集
      02-1   永丰乡人稿一
      02-2   永丰乡人稿二
      02-3   永丰乡人稿三
      02-4   永丰乡人稿四
      02-5   永丰乡人稿五
      02-6   永丰乡人稿六
第三函 文集
      03-1  松翁近稿
      03-2  丙寅稿
      03-3  丁戊稿
      03-4  辽居稿
      03-5  辽居乙稿
      03-6  松翁未焚稿
第四函 文集
      04-1  车尘稿
      04-2  后丁戊稿
      04-3  贞松老人外集
第五函 文集
      05-1  贞松老人剩墨一
      05-2  贞松老人剩墨二
      05-3  集殷墟文字楹帖
第六函 日记/自传/家谱/书信
      06-1  扶桑两月记/扶桑再游记
      06-2  五十日梦痕录/雪堂纪年
      06-3  集蓼篇/上虞罗氏枝分谱
第七函 日记/自传/家谱/书信
      07-1  永丰乡人家书一
      07-2  永丰乡人家书二
      07-3  永丰乡人家手简一
      07-4  永丰乡人家手简二
      07-5  永丰乡人家手简三
      07-6  永丰乡人家手简四
第八函 日记/自传/家谱/书信
      08-1  永丰乡人书札致观堂一
      08-2  永丰乡人书札致观堂二
      08-3  永丰乡人书札致观堂三
      08-4  永丰乡人书札致观堂四
      08-5  永丰乡人书札致观堂五
      08-6  永丰乡人书札致观堂六
第九函 日记/自传/家谱/书信
      09-1  永丰乡人书札致观堂七
      09-2  永丰乡人书札致观堂八
      09-3  永丰乡人书札致观堂九
      09-4  永丰乡人书札致观堂十
      09-5  永丰乡人书札致观堂十一
第十函 笔记
      10-1  石交录一
      10-2  石交录二
      10-3  读碑小笺/存拙斋札疏
      10-4  眼学偶得/笔记丛残汇刊
      10-5  俑庐日札/俗说
第十一函 甲骨学/敦煌学/简牍学
      11-1  殷商贞卜文字考
      11-2  殷虚书契考释/初版本一
      11-3  殷虚书契考释/增订本二
      11-4  殷虚书契考释/增订本三
      11-5  殷虚书契待问编
      11-6  鸣沙山石室秘录/流沙坠简考释
第十二函 古文字学
      12-1  夨彝考释/石鼓文考释
      12-2  贞松堂集古遗文一
      12-3  贞松堂集古遗文二
      12-4  贞松堂集古遗文三
      12-5  贞松堂集古遗文四
      12-6  贞松堂集古遗文五
第十三函 古文字学
      13-1  贞松堂集古遗文六
      13-2  贞松堂集古遗文七
      13-3  贞松堂集古遗文八
      13-4  贞松堂集古遗文九
      13-5  贞松堂集古遗文十
第十四函 古文字学
      14-1  希古楼金石萃编一
      14-2  希古楼金石萃编二
      14-3  希古楼金石萃编三
      14-4  希古楼金石萃编四
第十五函 寰宇碑刻冢墓遗文
      15-1  再续寰宇访碑录
      15-2  寰宇访碑录刊谬/补寰宇访碑刊误/吴天发神谶文补考
      15-3  金石萃编校字记
第十六函 寰宇碑刻冢墓遗文
      16-1  增订碑别字一
      16-2  增订碑别字二
      16-3  碑别字拾遗
第十七函 寰宇碑刻冢墓遗文
      17-1  重订汉石存目/重订魏晋石寸目/洛阳存古阁藏石目
      17-2  嵩里遗文目录一
      17-3  嵩里遗文目录二
      17-4  墓志征存目录一
      17-5  墓志征存目录二
第十八函 寰宇碑刻冢墓遗文
      18-1  昭陵碑录一
      18-2  昭陵碑录二
      18-3  唐三家碑录/唐代海东藩阀志存/辽帝后哀册文录
      18-4  京畿冢墓遗文
第十九函 寰宇碑刻冢墓遗文
      19-1  芒洛冢墓遗文初编一
      19-2  芒洛冢墓遗文初编二
      19-3  芒洛冢墓遗文续编
      19-4  芒洛冢墓遗文三编
第二十函 寰宇碑刻冢墓遗文
      20-1  芒洛冢墓遗文四编一
      20-2  芒洛冢墓遗文四编二
      20-3  芒洛冢墓遗文四编三
      20-4  芒洛冢墓遗文四编四
      20-5  芒洛冢墓遗文四编五
第二十一函 寰宇碑刻冢墓遗文
      21-1  芒洛冢墓遗文五编一
      21-2  芒洛冢墓遗文五编二
      21-3  芒洛冢墓遗文五编三
      21-4  芒洛冢墓遗文五编四
      21-5  芒洛冢墓遗文五编五
      21-6  芒洛冢墓遗文五编六
第二十二函 寰宇碑刻冢墓遗文
      22-1  东都冢墓遗文
      22-2  中州冢墓遗文
      22-3  邺下冢墓遗文一
      22-4  邺下冢墓遗文二
      22-5  山左冢墓遗文
      22-6  山右冢墓遗文
      22-7  吴中冢墓遗文/广陵冢墓遗文/襄阳冢墓遗文/两浙冢墓遗文
第二十三函 寰宇碑刻冢墓遗文
      23-1  海东金石苑补遗一
      23-2  海东金石苑补遗二
      23-3  海东金石苑补遗三
      23-4  海东金石苑附录
第二十四函 寰宇碑刻冢墓遗文
      24-1  蒿里遗珍考释/恒农砖录/楚州城砖录/专志征存/地券征存
      24-2  西陲石刻录/高昌砖录
      24-3  重校订和林金石录/龙泓洞造像题名/石屋洞造像题名/三韩冢墓遗文目录/增订海外贞珉录
第二十五函 熹平石经
      25-1  汉熹平石经残字集录
      25-2  增订汉熹平石经残字集录
第二十六函 古器物学
      26-1  殷虚古器物图录附说/楚州金石录/汉两京以来镜铭集录/镜话
      26-2  四朝钞币图录考释/古器物识小录/古器物范图录附说/金泥石屑附说/待石轩传古别录附说
      26-3  玺印姓氏征一
      26-4  玺印姓氏征二
      26-5  雪堂所藏古器物图说/雪堂藏古器物目录
      26-6  雪堂所藏金石文字簿录/海外吉金录
第二十七函 历史学
      27-1  魏书宗室传注一
      27-2  魏书宗室传注二
      27-3  魏书宗室传注三
      27-4  魏书宗室传注四
第二十八函 历史学
      28-1  五史斟议/补宋书宗室世系表
      28-2  唐书宰相世系表补正
      28-3  新编唐折冲府考补/本朝学术源流概略
      28-4  高昌麴氏年表/瓜沙曹氏年表/沙州志残卷校录札记/慧超传残卷校录札记
      28-5  万年少先生年谱/徐俟斋先生年谱
      28-6  傅青主先生年谱
第二十九函 历史学
      29-1  重校订纪元编一
      29-2  重校订纪元编二
      29-3  重校订纪元编三
      29-4  纪元以来朔闰考一
      29-5  纪元以来朔闰考二
      29-6  纪元以来朔闰考三
第三十函 目录版本学
      30-1  经义考目录一
      30-2  经义考目录二
      30-3  经义考目录三
      30-4  经义考目录四
      30-5  经义考目录五
第三十一函 目录版本学
      31-1  续汇刻书目
      31-2  续汇刻书目二
      31-3  续汇刻书目三
      31-4  续汇刻书目四
      31-5  续汇刻书目五
第三十二函 目录版本学
      32-1  续汇刻书目六
      32-2  续汇刻书目七
      32-3  续汇刻书目八
      32-4  续汇刻书目九
      32-5  续汇刻书目十
      32-6  续汇刻书目十一
第三十三函 目录版本学
      33-1  治顺康熙两朝四科会试朱卷目/知圣道斋书目/老子化胡经补考
      33-2  宋元释藏刊本考/宸翰楼所藏书画目录/贞松堂藏书画目
      33-3  大云书库藏书题识
第三十四函 校勘/辑佚/编选
      34-1  敦煌本周易王注校勘记/隶古定尚书孔传校字记/隶古文尚书顾命残本补考
      34-2  敦煌古写本毛诗校记/毛郑诗斟议/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新校正
      34-3  干禄字书笺证/三国志证闻校勘记/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校记
      34-4  贞观政要校记/广雅疏正补正
      34-5  高士传辑本/庚子京师褒恤录校记
      34-6  元和姓纂校勘记
      34-7  帝范校记/臣轨校记/庐山记校勘记
第三十五函 校勘/辑佚编选
      35-1  道德经考/异/南华真经残卷校记/老子化胡经补考校勘记
      35-2  抱朴子残卷校记/刘子残卷校记/维摩诘经解校记
      35-3  东皋子集校勘记/王子安集校记
      35-4  临川集拾遗/虞山人诗补选
      35-5  隰西草堂集拾遗/嵩庵集捃佚/鹤涧先生遗诗/苇间老人题画集/宋椠文苑英华残本记
      35-6  清文雅正
      35-7  杜诗授读
第三十六函 其他
      36-1  农事私议
      36-2  雪堂教育论集一
      36-3  论语再议/雪堂教育论集二
      36-4  雪堂法书集翠一
      36-5  雪堂法书集翠二
      36-6  雪堂法书集翠三
      36-7  雪堂印痕
第三十七函 附录
      37-1  永丰乡人行年录一
      37-2  永丰乡人行年录二
      37-3  家传/行述/着述总目/校刊书目
      37-4  贻安堂书目/贞松堂校刊群书解题
第三十八函 附录
      38-1  大云书库藏书目一
      38-2  大云书库藏书目二
      38-3  大云书库藏书目三
      38-4  唐风楼藏书目录
      38-5  大云精舍藏书目录一
      38-6  大云精舍藏书目录二
      38-7  雪堂藏善本书目隐藏内容:
********,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罗雪堂合集是中国古代文献研究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料,涵盖了39函188册的丰富内容。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其历史背景、文献价值、电子版的优势以及对现代研究的影响。通过深入探讨,我们将揭示罗雪堂合集如何为学术界和文化爱好者提供珍贵的资源,并在传承与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1、历史背景与重要性
罗雪堂,字国辉,号雪堂,是清代著名的学者与藏书家,他的文献收藏与整理工作,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源。罗雪堂生于明末,经历了清初动荡的时代,目睹了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他在收藏与研究古籍方面的努力,不仅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还推动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罗雪堂的合集汇集了大量珍贵的古籍,包括历史典籍、诗词文集和地方志等,反映了其时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状况。这些文献的存在,意味着对历史的记载和对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罗雪堂的工作不仅是个人的学术追求,更是对整个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扬。
在清代文人中,罗雪堂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文献的热爱而闻名。他的合集代表了那个时代学者们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为后代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正因如此,罗雪堂的合集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研究古代文献与历史的重要依据。
2、文献价值与内容分析
罗雪堂合集的文献价值在于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体裁,涵盖了历史、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这些文献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历史演变的深刻反思。例如,许多历史典籍详细记录了朝代更替、人物事迹和重大事件,为研究者提供了真实的历史依据。
此外,罗雪堂的合集中还包括大量的诗词和散文,这些文学作品展现了当时文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体验,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帮助现代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下的文学创作。
罗雪堂还对地方志等实用性文献进行了整理与收藏,这些地方志记录了各地的风土人情、经济状况以及民俗文化,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它们为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使学者能够从更全面的视角理解历史。
3、电子版的优势与便利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罗雪堂合集的电子版为学者和文化爱好者提供了便利的获取途径。电子版不仅可以节省空间,还能轻松进行文本检索与分析,使得查找资料变得更加高效。对于研究者而言,能够快速找到所需的信息,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
此外,电子版的罗雪堂合集具备良好的保存性,避免了纸质书籍的老化和损坏。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这些珍贵的文献能够长期保存并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良好展示,确保其传承的连续性。
在传播范围上,电子版更是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得全球的研究者和文化爱好者都能便捷地访问这些珍贵文献。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个人兴趣,都能通过网络轻松获取信息,从而扩大了罗雪堂合集的影响力。
4、对现代研究的影响
罗雪堂合集的出版与电子化,不仅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也促进了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现代学者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
在教育方面,罗雪堂合集作为教学资源,为历史和文学课程提供了实质性的参考资料。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原始文献,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思想,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此外,罗雪堂合集还激发了学术界对古籍整理与研究的热情,促使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古籍的发掘与保护工作中。这种对文化遗产的重视,推动了学术界的合作与交流,为未来的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结:
罗雪堂合集全39函188册的电子版,不仅是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的重要资源,更是现代学术界与文化传承之间的桥梁。它通过丰富的内容与便利的获取方式,为研究者与文化爱好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历史与文化的窗口。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推进,罗雪堂合集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成为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思想的重要纽带。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广泛影响。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