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共20册)
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共20册)
Quantity
-
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共20册)
作者:李雷 等
出版社:长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
目录介绍如下:
001-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 鏖战孟良崮 汪峰,郭建军着 长城出版社 2011_12992678 224.34 MB 002-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 保卫延安 陈冰着 长城出版社 2011_12993673 226.95 MB 003-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 登陆海南岛 桂恒彬着 长城出版社 2011_12996646 248.41 MB 004-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 合围碾庄圩 晨光着 长城出版社 2011_13014297 225.95 MB 005-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 围困太原城 李雷着 长城出版社 2011_12999717 309.29 MB 006-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 总攻陈官庄 晨光着 长城出版社 2011_12992679 213.33 MB 007-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 兵发塞外–刘晶林_12818667 225.80 MB 008-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 兵临羊城–张正隆_12807464 198.22 MB 009-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 喋血四平–桂恒彬_12818893 230.42 MB 010-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 攻克石家庄–张国明等_12812926 193.67 MB 011-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 横扫衡宝–张正隆_12818665 189.11 MB 012-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 剑指济南府–丛正里_12818666 239.84 MB 013-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 进军蓉城–陈宇_12818892 225.02 MB 014-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 聚歼天津卫–刘晶林_12808518 197.98 MB 015-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 气吞辽西–张正隆_12812635 169.18 MB 016-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 席卷长江–桂恒彬_12818993 202.86 MB 017-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 血拼兰州–刘立波_12808826 232.32 MB 018-1946-1950国战生死决战全记录 决战锦州–张正隆_12975479 193.28 MB 019-1946-1950国战生死决战全记录 重压双堆集–晨光_12975478 203.04 MB 020-解放大上海 李雷编着 长城出版社 2011_12993780 213.84 MB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书《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共20册)》是对中国国共两党在1946年至1950年间进行的生死决战历史的详细记录和深刻剖析。全书共20册,涵盖了这一时期的重要战役、政治斗争、军事战略以及两党内外的复杂局势,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和第一手证据。通过本书,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国共两党在这段历史中的博弈、权谋与决战的全过程,以及影响中国现代历史的关键转折点。文章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该书的内容,包括战争的战略布局、关键战役的胜败、两党政治斗争的演变以及此时期的国际背景,最后结合全书的整体内容进行总结,揭示这段历史的重要性。
1、战争战略布局的深度分析
《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对国共两党在这段历史中的战略布局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与分析。从初期的和平谈判到后来全面的军事冲突,每个阶段两党的战略思维与布局都各具特色。对于国民党来说,在经历了抗日战争后的胜利和经济重建的重任下,仍然想要继续保持其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国民党主要依靠传统的军事优势,采取了坚守大城市、控制交通要道以及集中兵力打击共产党根据地的战略。然而,由于政府内部腐败、军事指挥混乱、战场补给不足,国民党在战略布局上逐渐处于劣势。
相较之下,共产党则采取了游击战术和灵活机动的战略。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广泛的根据地和战斗经验,成为了共产党战争战略的坚实基础。通过人民战争的方式,毛泽东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强调通过广泛发动群众、积蓄力量,逐步蚕食敌人阵地。尤其是在两岸之间的战略纵深和相互支持的情况中,共产党逐步形成了对国民党一系列战役的战略反击。
全书详细展示了在这一时期,双方如何根据自身优势、敌我形势的变化调整战略,如何在关键的战役中进行战略选择,这对于我们理解国共两党在1946年至1950年的生死决战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2、关键战役的胜败分析
在《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中,作者对这一时期的关键战役进行了深入剖析。这些战役不仅是双方生死决战的体现,更是决定中国未来走向的决定性时刻。从淮海战役到平津战役,每一场战斗都极为关键,战役的胜负直接影响了战局的走向,决定了国共两党的最终命运。
淮海战役是国共两党战略博弈中的转折点之一。战役中,解放军凭借其精心的战略部署、出色的指挥能力以及人民群众的支持,成功打击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一胜利不仅为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让国民党在军事上的优势彻底丧失,无法再有效地抵抗共产党。
另一场关键战役是平津战役。解放军通过这一战役一举占领了北方的两个重要城市——北京和天津,为以后发动全国范围的战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民党的失败意味着其在北方的统治地位已经丧失,彻底改变了战局。此外,在辽沈战役中,解放军凭借出色的兵力调动和战略组织,成功消灭了大量国民党军队,标志着国民党在战场上的最终败退。
3、两党政治斗争的演变
除了军事斗争外,政治斗争是《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中的另一重要内容。书中详细讲述了国共两党在此期间的政治博弈,包括两党的内部斗争、外部压力及其政策变化。从战争初期的和平谈判到最后的全面冲突,政治斗争始终贯穿其中。
国民党的政治斗争在这一时期表现得尤为复杂。在1946年,国共两党曾达成了一定的和平协议,国民党试图通过和谈恢复其对中国的领导地位。然而,由于国民党政府腐败,政策不稳定,导致民众失去信心,政局动荡不安。与此同时,国民党内的权力斗争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有效统治,使得政府无法有效应对共产党的挑战。
共产党在这期间的政治斗争则表现为积极争取国际支持、巩固国内的根据地和加强对外宣传。通过不断增强党的力量和凝聚人心,毛泽东及其领导集体逐渐树立了领导地位,展示了其强大的政治智慧和组织能力。尤其是在国际社会的背景下,共产党通过外交手段争取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为最终的胜利打下了政治基础。
4、国际背景对决战的影响
《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不仅深入探讨了国内的军事与政治斗争,还对这一时期的国际背景进行了分析。二战结束后,国际力量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冷战格局的逐渐形成,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内战局势。国际社会的态度和行动对国共两党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美国在这一时期对国民党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试图通过支持国民党来遏制共产主义的蔓延。美国的援助对于国民党的战略部署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在军事装备和资金支持方面。然而,由于美国的援助并未能解决国民党内部的腐败问题,且未能有效调动民众支持,这些援助在实际战斗中并未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反,苏联的支持对中国共产党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苏联不仅提供了军事支持,还在政治上给予了中国共产党巨大的帮助。通过与苏联的合作,共产党在装备、战略以及外交等方面得到了显著的增强。此外,国际社会对中国内战的态度也使得中国最终进入社会主义阵营,改变了整个亚洲的政治格局。
总结:
《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共20册)》是一本详尽的历史巨作,通过对这一时期关键战役、战略布局、政治斗争以及国际背景的深入剖析,全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在与国民党之间的生死决战中最终取得胜利。这本书不仅为我们了解中国近代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研究中国革命历史、军事战略及政治斗争提供了丰富的视角。
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决定了中国的未来走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对于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而言,本书无疑是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图片1](https://nayona.cn/2.jpg)
联系我们
![图片2](https://nayona.cn/3.jpg)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