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 全5册1959-1965
《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金雄白着,研究汪伪政府极重要的第一手史料。全书一百余万字,不仅详细记述了政权的始终,国内战场及太平洋战场的进展与背景,沪渝双方及日本方面的角力,战时南京上海一干名流的纸醉金迷,新闻战、特工战等等。还记载了沦陷区民众的生活,如米粮棉纱管制的情形和政策的出台背景之类。内容浩瀚,资料充实,在研究汪政权的书中,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创作背景金雄白的一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传奇,他在自己文章里也一再这么说。他1904年出生在上海青浦,1985年在日本去世,一生的经历很复杂。他早期主要从事报业,此后也一直是和报纸相始终。其学历只是中学,通过潘公展的关系,得了个法律学士文凭,在上海滩挂牌营业,短短几年竟成了很有名的律师。抗战期间金氏追随周佛海落水,历任汪伪法制、财经方面多项职务,并任《中报》总编辑。汪伪时期,汪政权政治活动中一些无法公开的经费,很难处理,需要开设一家银行来秘密走账,金氏遂摇身一变成了伪南京兴业银行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日本人投降后他毫无例外地被当成汉奸投进了监狱,财产遭籍没,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后法院以金氏“协助抗战,有利人民”减刑为两年半。金雄白于一九四八年获释,在内地和香港无所事事惊蛰伏了两年。大陆易手后,金氏起先对新政权还抱有幻想,希望在鼎革后做一个良民,但新政府办事人员几次找他谈话彻底粉碎了他的好梦。到底是老江湖,在报社的那么多年的从业经验培养了政治敏感,他觉得红色政权下的大陆不是他的久留之地,便设法再次跑到香港。这大概是他一生做出的最明智的选择。到港后,他先是还不改在上海的派头,经常流连咖啡馆舞厅,出手豪阔,但坐吃山空,看看不是长久之计,遂在“不学有术”的报界奇人陈彬和的怂恿下经商。陈纠集了一帮南逃到香港的失意政客和商人合伙。金氏因办过银行,被公推为总经理,这帮人都不是经商的料,而且彼此拆台和猜疑。由于经营不善,全军皆墨,公司最后倒闭时,金雄白把所有的积蓄都填了进去,才还清了欠债。
1954年,金氏重操旧业做了陈孝威的《天文台报》的主笔。1957年,金雄白的朋友,陈孝威的连襟姚立夫,计划办一个掌故类的半月刊,这就是后来在香港延续几十年的着名掌故刊物《春秋》,金雄白受姚立夫的撺掇,从1957年8月起,在《春秋》上连载《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登载的文章于1959年7月始陆续刊行单行本,1964年2月全书4册杀青。数十年间,再版5次之多,并于1960年翻译成日文。以后作者又不断增订和补充,以《汪政权实录》合订出版,1965年合订精装本再版后,改为《汪政权始末记》。这套书出版后,在华人社会里一纸风行,在海外引起很大的轰动。 [2]
内容
编辑 播报
《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全书204节,1000多页,100万字以上。先后出版了四册、五册和六册三种版本。我手头的《汪政权始末记》是1965年出版的精装五册本,下面就据此书,对全书的内容做一个简略的梳理。
第三册 107~114节 自陈公博继位到日本投降。附录了汪氏晚年的诗词和周佛海狱中遗诗,
金雄白在写《汪政权开场与收场》时,距离汪政权的覆灭已经过去了十四年,汪政权是不折不扣的汉奸政府已经成了一般大众接受了的盖棺论评。金氏不是以“抚哭叛徒的吊客”的身份来做做这件事的,因为他本人就是汪政权中的一员。他在此书的开篇里都反复声称不是为了给汪政权翻案,而是为了澄清事实,提供身经目击的真相,给后人作为殷鉴和评价。他对当时政府的判决是很不服气的,写这本书无非是为了辨是非,争公道。
汪政权里,金雄白与周佛海有很深的友谊和关系,周在汪政权里一向是炙手可热,因之汪政权中的许多机密,金都与闻。和陈公博早期被动随汪下海不同,周在汪政权中自始至终咄咄逼人,他是汪政权的台柱子,一直握有汪政权的财政大权。作者作为周派一员,《汪政权开场与收场》一书中对周佛海的政绩和为人给于肯定。周氏瘐死狱中下葬南京时,金雄白还特地赶去悼念死友。但金氏自承一直不清楚曾经是蒋介石身边红人的周佛海甘心落水的真正目的,对周氏一直和重庆互通款曲也给不出答案。金氏对非周派人物多无好评,这大概是帮派气在作怪。但他对陈公博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在金氏的笔下,陈氏是为朋友不惜以死相殉的人。汪氏去世后,陈勉为其难接手那样一个烂摊子,陈自己说是为了收场,而不是继续演出。日本投降后,陈公博出逃日本。金雄白对此的解释是陈不想丢命于乱世,而且留在南京对国民党接收不利,还称赞在被押回国的飞机上,陈所作的“东南天幸山河在,一笑飞回作楚囚”之句堪比汪氏的名句“从容做楚囚”。
研究抗战史的人大概很难绕过《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这套书,此书风行的原因除了民间的抗战史一直是空白,在国共两家正史之外,以第三者和汪伪亲身经历的身份来撰写这一段历史是其重要特色。金氏一再强调,他是以个人身份来写《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的,带有个人传记的成分,和一般史书不同。这套书还保留了很多原始资料,如照片,手迹等,这在通常的抗战史书里不易见到。据金氏自己说,此书连载时,他经常收到读者的来信,多是同情,感慨和惋惜。港台两地只有曹聚仁和龚得柏曾着文公开驳斥,曹氏的立场一贯左倾,其观点大约和“XXX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社论仿佛,且不去说他;龚氏在报界一直以大炮着称,正义感极强。看了他反驳的文章(后来龚还出了一本书:《汪兆铭降敌卖国秘史》),觉得实在是强词夺理,不足让人信服。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篇文章围绕《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 全5册 1959-1965》展开详细探讨,主要分析了汪政权在中国历史中的特殊地位及其政治活动。通过四个方面的阐述,文章分别从汪政权的建立背景、政权运行过程、其社会政治影响以及最终走向终结的原因进行细致的分析。首先,本文介绍了汪政权的历史背景,强调了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政治环境的关系;接着,讨论了汪政权的实际运作,着重剖析了其政府内部的政治权力结构与决策机制;然后,文章分析了汪政权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广泛影响,尤其是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变动;最后,文章通过对汪政权消失过程的探讨,剖析了其面临的内外压力以及导致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本文力图通过对五册文献的解读,还原汪政权的兴衰历程,并对其历史地位进行客观评价。
汪政权的建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的中国社会动荡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社会各界对于国家的未来走向充满了不同的期待与矛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局势较为复杂,尤其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改革和稳定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汪政权得以在一定条件下逐步建立起来。
具体来说,汪政权的兴起与中国国内外形势密切相关。1959年,在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压力下,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尝试通过更为集中的权力运作来应对社会问题。汪政权的出现不仅是新中国政治体系中的一环,更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权力结构的一种调整。汪政权的领导层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某种支持,部分原因是当时社会上对强有力政权的需求。
此外,汪政权的建立还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20世纪50年代末,国际局势变动不居,特别是冷战的阴影下,国内政治需要通过更加坚实的政权来维持国内稳定,汪政权的成立正是对这种需求的回应。汪政权背后的政治力量与军事力量密切结合,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政治运作模式。
汪政权在运作过程中,展现出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结构。在汪政权的领导下,权力集中在少数核心人物手中,这使得汪政权在决策时能够快速而高效地进行。然而,这种集权制的运作模式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效应,尤其是在经济政策的执行与社会管理上,往往忽视了基层民众的需求。
汪政权的政权结构本身体现了中国当时政治环境中的高度等级化。汪政权内的许多决策都是由核心层领导集体完成的,这种集体领导虽然能有效整合资源,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权力过于集中的风险。汪政权的内部管理也受到了许多矛盾和冲突的影响,尤其是当经济形势变化时,政府内部难以达成共识,政策执行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滞后。
在汪政权的日常运作中,党政军一体化的格局较为鲜明,军队在许多重要决策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汪政权注重军事力量的支持,这也使得其在国内的控制力得到了加强。与此同时,汪政权也注重与社会各阶层的关系,虽然这种关系并非总是平等和和谐,但却保证了其政权的稳固与延续。
汪政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在经济上,汪政权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恢复战后的生产力,推动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然而,由于政策执行的困难,经济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特别是在粮食生产、工业化进程等领域,汪政权的改革成果有限。
汪政权的文化政策在社会上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汪政权在文化领域实行了一些清洗行动,试图清除那些与其政治理念不符的思想和文化。然而,这种做法常常导致社会风气的压制和文化的单一化,不利于社会的多元发展。文化上的管控使得部分艺术和思想界的自由发展受到遏制,甚至引发了较大范围的文化冲突。
尽管汪政权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稳定,但其长远影响却是负面的。过度的政治控制和文化压制使得汪政权无法真正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反而加剧了社会的紧张氛围。在这种情况下,汪政权虽然表面上稳定了社会,但其长期的政治和文化困境逐渐加深,成为其政权瓦解的根本原因之一。
汪政权的衰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多方面压力的作用下逐步显现出来。首先,内外部政治压力日益加大,汪政权在国内外的支持逐渐减弱。尤其是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恶化,民众的不满情绪开始蔓延,汪政权的政治合法性受到了严重挑战。
其次,汪政权在外部压力下的应对策略出现了严重问题。国际局势的复杂变化使得汪政权难以维持原有的国际支持,尤其是在冷战背景下,汪政权与国际上的主要政治力量失去了原本的盟友关系。此外,汪政权内部的腐败和权力斗争也加剧了政权的衰败。
最终,汪政权在多重压力下走向了崩溃。政治斗争的加剧和民众的不满导致了汪政权的内部失衡,其最终走向衰落。汪政权的终结不仅是一个政治体制的倒塌,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实验的失败。
总结:
通过对《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 全5册1959-1965》的深入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汪政权在中国历史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复杂性。汪政权的建立是中国政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背后既有国内外复杂的历史背景,也有多方力量的参与。尽管汪政权在短期内实现了一定的政治稳定,但由于权力结构的集中过度、社会管理上的困难以及内外压力的加剧,汪政权最终未能避免走向衰败。
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汪政权给中国历史带来的深远影响。汪政权的兴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政治发展的教训,也为后来的政治实践提供了借鉴。在深入学习汪政权历史的同时,我们应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避免对其过于理想化或妖魔化。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