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澍全集》共分八册:奏疏(包括奏折与题本)及杂件共五册,文集一册,诗集及对联一册,专书一册。陶澍全集的基本结构体例是:主体版本,补遗,附录。首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版本作为点校的主体;然后补录主体版本没有收录的篇目,其中包括其他版本中保存的篇目以及我们新收辑的篇目。跟陶澍着作密切相关而且有历史价值的材料,作为附录。
1.陶澍是杰出的政治家与经济改革家,经世派领袖,又是古代经世学派转变为近代洋务派的关键人物,还是近代湖南人才群体崛起的先导者。
2.2010年初,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陶澍全集》出版完成。本次为修订版,是收录更全、差错更少的版本,不仅新增佚文、轶诗若干,还修订了若干标点与编校差错。
3.《陶澍全集》(修订版)共分八册,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版本作为点校的主体,然后补录主体版本没有收录的篇目,将跟陶澍着作密切相关而且有历史价值的材料作为附录;力争无遗漏地收录陶澍存世全部文字。
4.采用锁线精装,麻布工艺封面纹理,质感十足;全书共八册,典雅大方;用纸考究,印刷精美,便于阅读。
作者简介
陶澍(1779-1839),字子霖、号云汀,晚年自号“髹樵”、“桃花渔者”。湖南省安化县人。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四川乡试副考官、监察御史、户科给事中、川东兵备道;道光年间,历任山西省按察使、安徽省布政使、安徽巡抚、江苏巡抚,官至两江总督,兼理两淮盐政。道光十九年(1839年)病逝于官邸,晋赠太子太保,谥“文毅”。
精彩书评
●折衷群策奇功就,立断当机大勇能;宠辱不惊盘石固,淳涵无际海波澄。
——林则徐
●公奋不顾身,力排众议,卒能创始善终,可久可大。而海运、盐票,尤百世之利,后之筹国者必将取法焉。
——魏源
●淮北盐务,自前督臣陶澍改行票盐,意美法良,商民称便,果能率由旧章,行之百年不弊。
——曾国藩
●清代中叶以后,湖湘学派中形成了一个经世之学的重要派别。……湖南经世人才都集合在陶澍周围。
——钱穆
●不有陶澍之提倡,则湖南人才不能蔚起。是国藩之成就,亦赖陶澍之喤引尔。
——萧一山
陶澍全集目录:
第一册
◎陶云汀先生奏疏卷一至卷十八
第二册
◎陶云汀先生奏疏卷十九至卷三十八
第三册
◎陶云汀先生奏疏卷三十九至卷五十八
第四册
◎陶云汀先生奏疏卷五十九至卷七十六
第五册
◎陶云汀先生题本卷一至卷八
◎奏折题本补遗
◎杂件
第六册
◎印心石屋文钞卷一至卷三十五
◎文集补遗一
◎文集补遗二
第七册
◎陶文毅公全集·诗集
◎诗集补遗
◎对联
第八册
◎靖节先生集注
◎靖节先生年谱考异
◎蜀輶日记
◎附录
◎陶澍大事年表
收起全部↑
前言/序言
本社《陶澍全集》编辑工作于2007年6月启动,2010年初正式出版,在两年多的时间内,我们完成陶澍近三百万字的作品的收集、整理工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陶澍全集》。六年时间转瞬即逝,我们陆续发现了一些陶澍轶文、佚诗,也发现了整理中的一些差错与遗憾。为求得一个收录更全、差错更少的版本,我们对全集进行了全面修订,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从几种旧族谱中增补了陶澍的轶文四篇、佚诗五首。
二、据光绪七年刻本《蜀輶日记》增补了三篇序言,并调整了序跋顺序。
三、删除了误收的非陶澍的作品《桃江贺氏续修族谱序》。
四、修订了若干标点与编校差错。
我们根据陶澍现存着作的情况整理《陶澍全集》,共分八册:奏疏(包括奏折与题本)及杂件共五册,文集一册,诗集及对联一册,专书一册。全集的基本结构体例是:主体版本,补遗,附录。首先选择最有代表性的版本作为点校的主体;然后补录主体版本没有收录的篇目,其中包括其他版本中保存的篇目以及我们新收辑的篇目。跟陶澍着作密切相关而且有历史价值的材料,作为附录。
一、陶澍奏疏:以《陶云汀先生奏疏》与《陶云汀先生题本》为主体版本,而以《陶文毅公全集·奏疏》与《陶云汀先生奏疏补遗》等作为校勘的对照本。
《陶云汀先生奏疏》,共七十六卷。陶澍刚去世时,魏源写《陶文毅公行状》就说有《奏疏》七十六卷,可见此书在陶澍生前已经编好。但是,《陶云汀先生奏疏》七十六卷不是一次编成的。前二十四卷,署名李廷锡编。李廷锡,字康侯,号碧山,湖北安陆人,进士出身,曾经担任江苏昭文县知县,后来升任南安知府、南昌知府,官至按察使。后五十二卷未署编者姓名,我们推断是着名思想家魏源续编的。魏源《陶文毅公行状》说:“源自弱冠入京师,及来江左,受公知数十载。曾命编次奏稿,并托以身后志状。” 魏源明确地说,陶澍委托自己编次奏稿。
《陶云汀先生奏疏》有两种刻印本。第一种是初刻本只有李廷锡编辑的二十四卷,刻印于道光八年。卷首有李廷锡写的序言与凡例,还有陶澍五十岁时的画像,以及道光戊子年(即道光八年)秋天朱方增写的题赞。第二种是七十六卷的完整刻本,卷首跟初刻本完全一样,没有增加任何说明,也没有说明具体刻印时间(馆藏仅着录道光年间)。我们推断,七十六卷本的刻印时间是在陶澍逝世几年之后。理由是:第一、陶澍逝世次年,许乔林刊印《陶文毅公全集》,只收全部奏疏的四分之一,而且没有提到七十六卷本的《陶云汀先生奏疏》,可见当时还没有完成刊印。第二、七十六卷本后面的若干卷,校订特别粗糙,几乎每卷都有不少错别字,特别是最后几卷。如:第七十四卷,错误严重。该卷的《续获吴当运案内逸犯陈希友等审拟折子》,文字错误有30多处。第七十卷《恭谢特恩赏寿折子》,竟然只有目录,却漏收了正文。此外,目录与正文的篇名也没有完全统一。推究造成错误疏漏的原因,大概是为了纪念陶澍逝世而仓促刻印,又没有认真校订。因为,在陶澍逝世次年,就发生了鸦片战争,魏源离开了总督府,并先后两次奔赴浙江前线参与军事活动,无暇校订奏疏。因此,才造成了这种校订粗糙的情况。
《陶云汀先生奏疏》共收奏折1076篇(实有1075篇),按照“历官先后”的顺序编排。前二十四卷包括侍御稿、巡漕稿、巡城稿、川东道稿、晋臬稿、抚皖稿、抚苏稿,共收折子及所附折片352篇。后五十二卷包括抚苏稿、江督稿,共收折子及所附折片724篇。其中卷七十《特恩赏寿折子》,有目无文。实际上只有723篇。
《陶云汀先生题本》八卷,是跟《陶云汀先生奏疏》前二十四卷同时编定、刻印的。题本又称题稿,是奏疏的一种。奏疏包括折子与题本。李廷锡《陶云汀先生奏疏序》说:“计折稿二十四卷,题稿八卷,凡三十二卷。起嘉庆甲戌,至道光戊子。”《陶云汀先生题本》,前三卷为“抚皖稿”,后五卷为“抚苏稿”,共收题本77篇。主要内容是题请旌表忠孝节义的人物,其中为长寿者请求旌表的有20篇,为节烈妇女请求旌表的有18篇,为殉难人物(包括抗清的明朝将领)请求旌表的有12篇,还有为捐款赈灾、修建学舍、捐置义田与义冢的官商士绅请求表彰的题本。
《陶文毅公全集》六十四卷中奏疏占二十九卷共296篇,只占奏疏总数的四分之一,而且没有收录奏疏的拜发时间,奏疏后面附录的有关清单与中央部门的批复也往往没有收录。本书的价值是:一、主要可以供校勘之用。《陶云汀先生奏疏》后面的若干卷,校订不精,几乎每卷都有不少错别字,而本书校订比较细致。二、本书有少量奏疏,可以补充《陶云汀先生奏疏》的遗漏。如:《陶云汀先生奏疏》第七十卷《恭谢特恩赏寿折子》,只有目录而漏收正文,即可以根据本书补充。三、本书把奏疏分为“谢折”、“漕务”、“海运”、“灾赈”、“盐法”等二十六项。虽然分类并不十分严密,但是,对读者了解陶澍的政绩,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还有两本书值得提出。第一本是《陶云汀先生奏疏补遗》十六卷,沈基庶等编辑。该书是对《陶云汀先生奏疏》前24卷的补充,共收奏疏185篇,所收奏疏止于道光十年六月的《兼署总督印务加宫保衔谢恩折子》。虽然该书跟七十六卷本《陶云汀先生奏疏》相比,没有新的篇目,但是其分类编辑的体例,无疑启发了许乔林对《陶文毅公全集》的编辑。第二本是湖南省图书馆藏的手抄本《清安徽、江苏巡抚奏疏》,从标题推断,该书可能编辑于清朝灭亡以后,所收是陶澍担任安徽布政使、安徽巡抚、江苏巡抚期间的公文。该书没有奏折,但是所收的题稿7篇、杂件58篇,是陶澍其他作品集中所没有收录的。此外,清朝皇宫与军机处档案中保存了大量的陶澍奏疏,现在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与台湾故宫博物馆。
两主体版本共有奏疏1152篇,这是陶澍的主要奏疏。我们补充的有:1、《陶文毅公全集》中的三篇奏疏,包括《恭谢特恩赏寿折子》一篇、挑浚浏河的折子两篇。2、湖南省图书馆藏的《清安徽、江苏巡抚奏疏》中的七篇题本。3、跟林则徐共同写的十一篇奏折。从道光十二年至道光十六年间,两江总督陶澍与江苏巡抚林则徐共同署名的奏疏有100多件,其中大多数没有收入《陶云汀先生奏疏》,我们经过审慎选择,从清朝皇宫与军机处存档奏折以及《林文忠公政书》中,辑出陶澍奏折11篇。我们共补收21篇,本全集共收陶澍奏疏1173篇。
本全集还收录了陶澍杂件59篇。其中,《清安徽、江苏巡抚奏疏》中有杂件58篇,主要是驳审案件以及整顿衙门作风的公文,反映出陶澍为官严格自律、关心民命的精神。另1篇杂件是民间私藏的手迹。
二、陶澍文集:以《印心石屋文钞》为主体版本,而以《陶文毅公全集·文集》作为校勘的对照本。
陶澍文集,包括散文以及骈文和赋。主要版本是陶澍自编的《印心石屋文钞》三十五卷。按体裁归类,共收文章333篇(包括赋28篇、骈文12篇)。此书初刊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但不是陶澍文章的全本。第一,从道光十四年到道光十九年陶澍逝世,还有五年的着作没有收入。第二,当时已经有缺损。据许乔林《陶文毅公全集缘起》说:“《印心石屋文集》三十五卷,中阙第十六至第十九卷。”目前所见的第十六卷有6篇序言,第十七至十九卷有16篇书信,是在道光二十二年补刊的,而且有补刊说明:“禀启书札,凡《全集》已刊者,概不补刻。”所谓《全集》即许乔林编的《陶文毅公全集》。此外,有些卷篇幅很小,如卷二十六仅收《赵征君琴士墓志铭》一篇文章,只有1043字。这也可能是已经有缺损的表现。由此可见,陶澍自编的《印心石屋文钞》,原来肯定不止333篇。我们此次整理,从《印心石屋文钞》补录了84篇,又从《陶文毅公书牍》、《陶澍信札稿》、《资江陶氏族谱》、《资江耆旧集》等书新辑了47篇,共收陶澍文章464篇。可能还有不少遗漏的文章。
三、陶澍诗集:以《陶文毅公全集·诗集》为主体版本,以陶澍自编的诗集《印心石屋诗钞》与《抚吴草》,作为校勘的对照本。
现在保存陶澍诗歌最多的版本,是《陶文毅公全集》中的诗集部分。本来,陶澍有《印心石屋诗文集》五十六卷,但是已经失传。只有陶澍自编的《印心石屋诗钞》与《抚吴草》刻印保存了下来。《印心石屋诗钞》,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刻于扬州,当时陶澍作为钦差大臣在江南巡漕。《印心石屋诗钞》分初集、二集。初集四卷包括《出山草》(1801年所辑本年诗60首)、《玉堂草》(1805年所辑1802年至1805年诗,共100首)、《江湖草》(1808年所辑1806至1808年诗,共95首)、《太史草》(1809年所辑本年诗14首);二集为《皇华草》三卷(1810年所辑本年诗245首)。《抚吴草》四卷,是道光十年(1830年)陶澍自辑抚吴以来诗歌224首。但是,《印心石屋诗钞》与《抚吴草》所收的诗歌,只是陶澍某些时段的诗歌,共计只有738首,不到陶澍现存诗歌的一半。因此,它们只能作为参校的版本。而《陶文毅公全集》卷五十三至卷六十四,共计诗集12卷,有诗歌1540首,其中包括了《印心石屋诗钞》与《抚吴草》所收的738首诗歌,以及《印心石屋试律诗》、《印心石屋诗荟》(《云台山和唱集》)、《吴中和唱集》、《吴淞口唱和诗》、《和治水诗》、《漕河祷冰诗录及图谱》、《印心石屋五秩诗文荟》、《咏印心石屋诗》、《御书印心诗文荟》、《印心锡祜萃言》、《谈瀛录》、《谈瀛后录》中的陶澍诗歌,所以,它是存世的保存陶澍诗歌最多的版本。此外,陶澍文章《圣驾再诣盛京祗谒祖陵恭纪》中有四言体《上陵歌》20首,《蜀輶日记》中有《马嵬坡》绝句1首。我们此次整理,补录了25首,共收陶澍诗歌1586首。我们还搜辑了对联105首,其中9首存疑,作为附录。对联实际上是中国的一种特殊的诗歌体式。
四、陶澍的专书:陶澍的专书保存到现在的有:《蜀輶日记》、《陶渊明集辑注》、《陶靖节年谱考异》。《蜀輶日记》作于嘉庆十五年。当年,陶澍在四川乡试副考官,经直隶、山西、陕西入川,抵达成都,完成任务后又由长江出川返回,沿途写作日记。《蜀輶日记》四卷,最初刻印于道光四年,有史评、龚镗等人写的序跋。《陶靖节集注》十卷,《靖节先生年谱考异》二卷,是陶澍研究大诗人陶渊明的专着。它们是陶澍在政事之余经过多年努力写成的,1838年春天才完全编成,亲自写了例言。1839年夏天陶澍逝世后,其长女婿周诒朴在当年秋天刻印于南京。
本全集有附录三种。一是魏源为陶澍写的行状、墓志铭、神道碑铭。二是《陶文毅公全集》许乔林序。三是《陶澍大事年表》。《陶澍大事年表》由主编执笔,陶用舒教授、安化陶澍研究会和陶澍的后裔陶愚、陶今等参与了讨论定稿。
这就是湖湘文库《陶澍全集》的概况。虽然,《印心石屋诗文集》、《陶桓公年谱》、《陶氏世谱》、《运甓斋词谱》、《谈瀛录》、《省身日记》等,我们还没有找到,民间也可能还有陶澍的各类手稿(特别是书信),但是,跟过去已经出版的陶澍着作相比,这本《陶澍全集》基本上是名副其实的。(陈蒲清执笔)
2010年1月《湖湘文库》编委会整理出版的《陶澍全集》,是我国第一部名副其实的《陶澍全集》。
《陶澍全集》共分八册:奏疏(包括奏折与题本)及杂件共五册、文集一册、诗集及对联一册、专书一册。全集的基本结构体例是:主体版本、补遗、附录。首先选择最有代表性的版本作为点校的主体;然后补录主体版本没有收录的篇目,其中包括其他版本中保存的篇目以及我们新收辑的篇目。跟陶澍着作密切相关而且有历史价体;然后补录主体版本没有收录的篇目,其中包括其他版本中保存的篇目以及我们新收辑的篇目。跟陶澍着作密切相关而且有历史价值的材料,作为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