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PDF电子书全21册,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出版。0hI万圣书城
《名医遗珍系列》旨在搜集、整理我国近现代着名中医生前遗留的着述、文稿、讲义、医案、医话等等。这些文献资料,有的早年曾经出版、发表过,但如今已难觅其踪;有的仅存稿本、抄本,从未正式刊印、出版;有的则是家传私藏,未曾面世、公开过,可以说都非常稀有、珍贵。从内容看,有研习经典医籍的心悟、发微,有个人学术思想的总结、阐述,有临证经验的记录、提炼,有遣方用药的心得、体会,篇幅都不是很大,但内容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有较高的学术和实用价值,足资今人借鉴与传承。0hI万圣书城
寻找、搜集这些珍贵文献资料是一个艰难、漫长而又快乐的过程。每当我们经过种种曲折得到想要的资料时,都如获至宝,兴奋不已,尤其感动于这些资料拥有者的无私帮助和大力支持。他们大都是名医之后或其门生弟子,不仅和盘托出,而且主动提供相关素材、背景资料,很多人还亲自参与整理、修订。他们的无私品质和高度责任感,也激励鞭策我们不畏艰难,更加努力。0hI万圣书城
有道是“巴蜀自古出名医”。巴蜀大地,山川俊秀,物产丰富独特,文化灿烂悠久,不仅群贤毕集,而且名医大家辈出,代有传人,医书诊籍充栋,分量十足,不愧为“中医之乡,中药之库”。因此,我们特别推出《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精心汇集了陈达夫、吴棹仙、李斯炽熊寥笙等16位现代已故巴蜀名医的珍贵遗着、文稿,以展现巴蜀中医的别样风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由巴蜀名中医马烈光教授亲任主编,年逾九旬的中医泰斗李克光教授担纲主审,确保了这套丛书的高品质和高水平。另外,还有相当部分的巴蜀名医资料正在搜集整理中,会在近期集中出版。0hI万圣书城
《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书目:0hI万圣书城
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 王渭川金匮心释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 卓雨农中医妇科治疗学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 吴棹仙子午流注说难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 熊寥笙历代伤寒名案新注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 王廷富金匮要略指难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 余仲权经穴辨证运用精要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 彭宪彰叶氏医案存真疏注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 熊寥笙中医难症诊治心得录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 宋鹭冰60年疑难杂症治疗录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 李孔定自创41首屡试屡验方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 王静安50年临证精要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 冉品珍内科临证辨治录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 陈达夫中医眼科临床经验附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 江欣然血证类释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 彭宪彰伤寒六十九论附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 李斯炽医案206例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 李孔定研经实践录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 李仲愚气功灵源发微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 王渭川60年妇科治疗经验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 龚氏三代家传骨伤秘验方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 李仲愚杵针治疗学0hI万圣书城
0hI万圣书城
0hI万圣书城
0hI万圣书城
0hI万圣书城
0hI万圣书城
0hI万圣书城
0hI万圣书城
0hI万圣书城
0hI万圣书城
0hI万圣书城
0hI万圣书城
《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出版说明:0hI万圣书城
自古以来,以重庆为中心所辖地区称为“巴”,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地区称为“蜀”,合称“巴蜀”或“西蜀”。隋代卢思道曾云:“西蜀称天府,由来擅沃饶。”巴蜀大地,不仅山川雄险幽秀,江河蜿蜒回绕,物产丰富独特,而且文化灿烂悠久,民风淳朴安适,贤才汇聚如云。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曾谓:“文宗自古出西蜀。”“天府”巴蜀,不仅孕育出了大批横贯古今、闪耀历史星空的大文豪,如汉之司马相如、扬雄,宋之“三苏”等,也让“一生好人名山游”的李白、杜甫等恋栈不舍。0hI万圣书城
更令人惊叹者,巴山蜀水,不仅群贤毕集,复名医辈出,代有传人。早在《山海经》中已有“神医”巫彭、巫咸,其后,汉之涪翁、郭玉,唐之昝殷、杜光庭,宋之唐慎微、史崧,清之唐宗海、张骥、曾懿等,举不胜举。尤其在近现代,名噪一时的中医学家,如沈绍九、郑钦安、萧龙友、蒲辅周、冉雪峰、熊寥笙、李重人、任应秋、杜自明、李斯炽、吴棹仙等,均出自川渝巴蜀。如此众多出类拔萃的中医前辈名宿,其医德、医术、医学着述、临床经验、学术思想及治学方法,都是生长、开放在巴蜀这块大地上的瑰丽奇葩,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增添了光辉篇章,是一份十分值得珍惜、借鉴和弘扬的、独具特色的宝贵民族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0hI万圣书城
自古巴蜀出名医”,何也?0hI万圣书城
首先,巴蜀“君王众庶”历来重视国学。巴蜀地区历史文化厚重,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遗址等,不断有考古学新发现揭示着本地文化的悠久。西汉之文翁教化为巴蜀带来了中原的儒道文化,使巴蜀文化渐渐融入了中华文化之中。而汉之司马相如、扬雄之文风,又深深体现着巴蜀文化的独特性。巴蜀人看重国学,文风颇盛,即使在清末民国之初,传统文化横遭蹂躏时,巴蜀仍能以“国学”之名将其保留。另外,蜀人喜爱易学,宋朝理学家程颐就说“易学在蜀”,体现出易学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特征。“医易同源”,易学在巴蜀的盛行,使巴蜀中医尤易畅晓医理并发挥之。就这样,巴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巴蜀中医营造了一块沃土,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濡养。0hI万圣书城
其次,巴蜀地区中医药资源得天独厚。四川素有“中药之库”的美称。仅药用植物就有5000余种,中药材蕴藏量、道地药材种类、重点药材数量等,均居全国第一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巴蜀中医就有了充足的“利器”,药物信手拈来,临床疗效卓着,医名自然远扬。0hI万圣书城
最后,巴蜀名山大川众多,风光旖旎,道学兴盛,道教流派颇多,“仙气”氤氲。鲁迅先生曾谓“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道学、道教与中华文化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与中医学更具“血肉联系”。于道而言,史有“十道九医”之说;于中医而言,中医“至道”中有很大部分内容直接源于道,不少名医精通道学,或身为道教中人,典型者如晋代葛洪及唐代孙思邈。巴蜀地区,道缘尤深。且不说汉成帝时,成都严君平着《老子注》和《道德真经指归》,使道家学说系统化,对道学发展影响深远。仅就道教名山而言,“蜀国多仙山”,如四川大邑县鹤鸣山为“道教祖庭”,东汉张道陵于此倡“正一盟威之道”,标志着道教的形成;青城山为道教“第五洞天”,至今前山数十座道教宫观完好保留;峨眉山为道教“第七洞天”,今仍保留有诸多道教建筑。四川这种极为浓厚的道学氛围,洵为名医成长之深厚底蕴。0hI万圣书城
自古巴蜀出名医,后人本应承继其学,发扬光大。然而,即使距今尚近的现代巴蜀名医,其学术经验的发掘整理现状堪忧。有的名医经验濒于失传;有的以前虽然发表、出版过,但如今难觅其踪;间或有一些得以整理问世,也多由名医门人弟子完成,呈散在性,难保其全面、系统、完善。如现代已故巴蜀名医中,成都李斯炽、重庆熊寥笙、达县龚益斋、大邑叶心清、内江黄济川、三台宋鹭冰等,这些医家,虽有个人专着行世,但一直缺乏一套丛书将其学验进行系统汇总与整理。此外,现有的名医经验整理专着,多将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分册出版,较少赅于一书,全面反映名医的学术特点。而有些名医在生前喜手录医悟、医论与医方、医案,因未得出版,遂留赠门人弟子,几经辗转,终濒临失传。如20多年前去世的名医彭宪彰,虽有《叶氏医案存真疏注》一书于1984年出版,但此书仅为几万字的注解性专着,只反映了彭老在温病学方面的学术成就。而他利用业余时间,手录的大量临床验案,至今未得到全面发掘整理,近于湮没无闻,遑论出版面世。痛夫!这些乃巴蜀杏林的巨大损失!0hI万圣书城
吾从小跟名师学中医,于20世纪60年代末参加医疗卫生工作,70年代在成都中医学院毕业留校从事医、教、研工作至今。在此期间,与许多现代巴蜀名医熟识,常受其耳提面命和谆谆教诲。几十年来,深感老前辈们理用俱佳,心法独到,临床卓有良效,遗留资料内容丰富多彩,具有颇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若不善加搜集整理,汇总出版,则有绝薪之危。有鉴于此,我们早冀系统搜集整理出版一套现代已故巴蜀名医丛书,这也是巴蜀乃至全国中医界盼望已久的大事。适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亦有此意愿,不谋而合,颇为相惜。此套丛书的出版幸蒙年逾九旬的巴蜀中医泰斗李克光教授垂青、担纲主审,并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重庆市中医药管理局、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等的政策支撑,以及重庆金阳等企业的资金支持。尚得到不少名医之后或其门生弟子主动提供文献资料和相关素材之鼎力相助,更因成功申报为四川省社科课题而顺利完成了已故巴蜀现代名医存世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对此,实感幸甚,诚拜致谢!0hI万圣书城
恰逢由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5个部委主办的“第五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在成都隆重召开及成都中医药大学60年华诞之际,双喜临门,盛事“重庆”,愿以是书为贺,昭显巴蜀中医名家近年来的成果,尤可贻飨同道,不亦快哉!0hI万圣书城
丛书付梓之际,抚稿窃思,前辈心法得传,于弘扬国医,不无小益,理当欣喜;然仍多名医无继,徒呼奈何!若是丛书克竟告慰先贤,启示后学之功,则多年伏案之苦,亦何如也! 0hI万圣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