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钱币大辞典 共19册 2011清晰,由中华书局1995至2012年出版。
《中国钱币大辞典》根据钱币学的特色,采取图文并重的编纂方式。辞目的内容不仅包括已经退出流通领域的中国钱币,也包括曾经在中国流通过的部分外国钱币,以及和钱币文化有关的方方面面。《中国钱币大辞典》特别注重科学发掘的新资料,为此专门分设了考古一编,对于早期钱币的注释,除了应用文献资料,也注意吸收了科学发掘的成果。《中国钱币大辞典》还着力于客观反映目前钱币研究的现状,对尚未统一的学术观点,采取兼收并蓄的办法,以供读者研究参考。
《中国钱币大辞典》书目:
中国钱币大辞典 先秦编
中国钱币大辞典 秦汉编
中国钱币大辞典 魏晋南北朝隋编、唐五代十国编
中国钱币大辞典 宋辽西夏金编 北宋卷
中国钱币大辞典 宋辽西夏金编 南宋卷
中国钱币大辞典 宋辽西夏金编 辽西夏金卷
中国钱币大辞典 元明编
中国钱币大辞典 清编 铜元卷
中国钱币大辞典 民国编 国家纸币卷
中国钱币大辞典 民国编 金银币卷
中国钱币大辞典 民国编 铜元卷
中国钱币大辞典 革命根据地编
中国钱币大辞典 泉人着述编
中国钱币大辞典 考古资料编
《中国钱币大辞典》序言:
中国是世界上铸币最早的国家之一。如果説,河南安阳殷墟和山西保德商墓出土的青铜贝化是早期的原始铸币,那麽,中国的铸币已有3千多年历史。就青铜铸币而言,从贝化、刀化、布化、蚁鼻钱、圜钱到方孔圆钱,走过一条循序前进、独立发展的道路,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钱币文化。它的基本特征是:铸币的币材主要采用铜、铁等金属,币面的修饰主要是文字,铸币的制造主要采取型模浇铸生産工艺。这种文化传播到东亚、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截然不同于西方的东方钱币文化体系。
中国又是世界上发行纸币最早的国家。早在10世纪末,民间已经开始使用一种叫作“交子”的纸券。1024年,宋朝政府把民间的“交子”收归官办,这便是最早的政府发行的纸币。此后,历金、元、明、清各朝,中国的纸币,也走过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成爲中国钱币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影响到东方钱币文化範畴的国家和地区,而且震惊过西方世界。
中国的钱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实物货币从原始社会末期诞生,一直到铸币、纸币出现以后的长时期中,甚至到中国共産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时期,仍然断断续续地使用。青铜曾经是中国早期的一种称量货币,而黄金、白银作爲称量货币,乃至铸币,无论是器形、纹饰、大小、重量,还是内含的成色质地,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制作和规定“中国历史上的铸币、纸币,种类繁杂,浩如烟海,它们究竟有多少种?有多少版别?到目前爲止,尚无确切的答复。更何况,每一种钱的文字、设计、制作、风格,都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反映,每一种钱又都是承上啓下,对当今,对后世都会産生各种各样的影响,纵横交错,无论从哪一个角度,都有丰富的研究课题。于是,钱币的研究、不能不成爲专门的学问。
钱币学,在中国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言其古老,至少在1400多年前,我国已经有了古钱图谱,这説明,在那个时候,已经有人在专门收集和研究古钱。而涉及钱币的文章和论着则更要早得多,先秦时的《国语》、汉代的《史记》,就是见证。言其新兴,钱币学作爲一门专门的猢立的学科,则是当代的事情。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古钱学一直是金石学的一支,后
来,随着科学考古事业的发展,有人又把它归爲考古学的一部分。1982年,中国钱币学会成立,我国的钱币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钱币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成果,都注进了新的涵义,有了新的开拓。首先是研究的对象,钱币学自然不能局限于古钱一类,而是包涵了退出流通领域的所有货币,诸如实物货币、称量货币、铸币、纸币和信用货币,以及和钱币文化有关的各个方面,譬如钱範、钢模、钞版、纪念章等等。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武器,在继承发扬传统的钱币鑒定学问的同时,注意吸收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诸如考古学、古文字学、民族文字学、经济学、历史学、货币史学、金属冶炼史学、印刷史学、民俗学、美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甚至还吸收、应用了自然科学方面的新技术、新手段等等。与此相应,钱币学的研究成果,也已经不再拘泥于钱币本身的分析研究,譬如真僞、时代、铸行区域等的考证,文物价值的确认等等,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伸到与钱币相关的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
钱币的研究还不仅仅是学术界的事情,对钱币发生兴趣的,也不只是少数的专家、学者和收藏家。钱币爱好者的覆盖面涉及到社会各界,其中包括广大的职工、农民、战士、教师、学生和机关干部。而且,随着人们文化修养的提高,钱币爱好者、收藏者、研究者的队伍还在不断扩大。因此,钱币文化的宣传和弘扬,钱币知识的普及和提高,钱币研究成果的蒐集和整理,不仅是钱币事业本身的需要,而且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这便是我们决意要编纂这部辞书的起因。
50年前,丁福保先生爲我国的钱币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他主持编纂过一部《古钱大辞典》,汇集了30年代我国古钱研究的主要成果,至今仍是钱币工作者、研究者、收藏者和爱好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50年。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大规模的基本建设,蓬勃兴起的田野发掘,使地下文物大量出土,古钱币自然亦不例外,这些新出土的钱币,大多都有确凿的地理位置,明确的地层关系,有的还和其它器物相伴而出,互爲印证、爲钱币研究提供了前人不可得到的科学资料。在这个时期裏,其它兄弟学科,亦是硕果累累,它们的成果从不同角度,亦爲钱币研究不断地提供了新的啓迪。譬如古文字,包括少数民族古文字的释读和新解,现代化学分析手段的应用,对钱币金属成份的测试数据等等,使一些百年不解的疑难问题找到了可以信服的答案「随着种族歧视的消除,少数民族地区和缘地区的开发,民族地区和边缘地区的钱币蒐集整理工作亦呈现出勃勃生机,我们的视野已经不再局限在中原地区,而是拓宽到了全国各地。再加上对近现代钱币资料,特别是人民政权发行的货币资料的抢救、蒐集和整理,大大丰富了钱币研究的内容。如此等等,足以证明,我们现在对钱币的认识已经步人了一个新的境界,登上了一座新的高峰,它爲我们编纂一部新辞典创造了十分优越的条件。
《中国钱币大辞典》根据钱币学的特色,采取图文并重的编纂方式。辞目的内容不仅包括已经退出流通领域的中国钱币,也包括曾经在中国流通过的部分外国钱币,以及和钱币文化有关的方方面面。《中国钱币大辞典》特别注重科学发掘的新资料,爲此专门分设了考古一编,对于早期钱币的注释,除了应用文献资料,也注意吸收了科学发掘的成果。《中国钱币大辞典》还着力于客观反映目前钱币研究的现状,对尚未统一的学术观点,采取兼收并蓄的办法,以供读者研究参考。
《中国钱币大辞典》的编纂工作由河南省钱币学会主持进行,得到河南省人民银行的全力支持,并被列入河南省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在全书的编纂过程中,还得到全国考古、文博、银行等有关部门,以及中国钱币学会和各地钱币学会的大力支持”这部辞书包括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清、民国、考古、泉人着述、附録等编。各编均聘请有关专家担任主编、副主编。爲了保证辞书质量和注释的规範准确,《辞典》编辑部,各位主编、副主编,以及参与编纂工作的同志们,都以严肃负责的态度,积极从事,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和辛苦。然而,遗漏之处,仍属难免,爲此,我们恳切地希望读者不吝指正,以便在再版时修订改进,使之更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