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观全集》PDF电子书全34册,由演培法师主编,台湾天华出版社1981年初版,至2005年七刷。
中国佛敎自晚唐以来,敎宗台贤,行归禅净,尔后学者莫能出其方轨,而罗什、玄奘所传大小空有之胜义,闻之者眇矣!有清末叶,杨文会居士得「唯识述记』于东瀛;隋唐古疏,后由日本集爲『续藏』而问世,于是隋唐盛世之佛学,乃渐呈复兴之运。欧阳渐居士成立内学院于南京,专治奘传唯识学,驰名于时。太虚大师成立佛学院于武昌,重奘什性相,主大乘八宗并行,盖以隋唐盛世之佛法爲理想,融贯性相于台贤禅净之统。凡此悉中国佛法振古之学也。然近世佛法,由欧美及日人之硏习,实已扩及巴利与梵藏文。由中国佛法言之,则趋于世界佛法,融摄新知之域。故内学院硏习唯识,进及西藏所传安慧唯识,法称因明,南传部执。虚大师拟成立世界佛学院,说『新与融贯』;总摄一切佛法,爲敎之三期三系,理之三级三宗,行之三依三趣,而导归于「人生佛敎」。成立汉藏敎理院,传译藏文佛典多种。惜乎法爲时崩,学人散落,啓其緖而不能见其成也!
演培法师,近代中国法将之一也。初就观宗讲寺,受天台敎观。次游闽南、觉津、汉蔵诸学院,习奘什性相,兼闻藏传中观之学。后抵台湾,乃习日文而间及日本学者之说。法师长于讲说,其受观宗之影响欤!主持佛学院,游化诸方,轨多所讲说,闻者每爲之记。其平生着述,适应时会,以语体爲文,实便初学。玆出其三十年之文稿,编爲『谛观全集』以行世。全集分「经释」、「律释」、「论释」、「译述」、「杂说」,凡二十八册,七百余万言,其写作讲说之盛,可以见矣!泛览全集之目,法师于善巧化俗外,尤致力于玄奘之译。『解深密经』、『俱舍论』、『成唯识论』、『异部宗轮论』等诸大部,并精硏而广释之(佔全书三分之一) ,于后之学者,必多所助益。译『天台性具思想论』,足以见不忘天台之学,而译『小乘佛敎思想论』、『大乘佛敎思想论』,则爲日本近代硏究初期之作。法师之学,盖重于化导;以性相爲本,前承天台而略及近代之学者也!
民国二十九年底,予识法师于四川汉藏敎理院。在川、在闽、在港、在台,先后共住者达二十年,诚平生难得之法友矣!全集成而索序于予,不能却,乃略敍近代佛学硏究之趋向,以见法师所学之所重以应之。
中华民国六十六年十月二十九日印顺序于星洲之灵峰般若讲堂案:谛观全集原二十八册,经本公司征得演公上人之同意,及重新整理校对后,改爲三十四册。部分次序已更动如本书第一页「谛观全集总目录」,敬请参阅。
演培法师(1917~1996年)江苏江都人,俗姓李。号谛观。年十二,依高邮临泽福田庵常善和尚披剃。十八岁,于宝应福寿院受具足戒。初就观宗讲寺受天台教观,次游闽南、觉津、汉藏诸学院,研习性、相二宗之旨,兼闻西藏所传中观之学。曾先后亲近谛闲、太虚、慈航、印顺等当代高僧,亦曾主讲于华西佛学院、莲宗学院、厦门大觉讲舍等。移居香港,协助太虚大师全书之编印。后来台,从事着述、弘法,并习日文及日本学者之说。又曾数度赴泰国、越南、柬甫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北美等地弘法。着述散见于各佛教刊物。历任中国佛教会理事、善导寺、玄奘寺、新加坡灵峰般若讲堂、越南妙法精舍等住持,及太虚佛学院院长、慈航中学常务董事等职。其着作译述悉收于谛观全集中。
《谛观全集》书目:
谛观全集 E01 佛说十善业道经、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谛观全集 E02 大宝积妙慧童女经讲记
谛观全集 E03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
谛观全集 E04 维摩诘所说经讲记 上
谛观全集 E05 维摩诘所说经讲记 下
谛观全集 E06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记、心经十二讲
谛观全集 E07 解深密经语体
谛观全集 E08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记
谛观全集 E09 观世音苦萨普门品讲记
谛观全集 E10 梵网经苦萨戒本讲记附:八关斋戒十讲 上
谛观全集 E11 梵网经苦萨戒本讲记附:八关斋戒十讲 下
谛观全集 E12 俱舍论颂讲记 上
谛观全集 E13 俱舍论颂讲记 中
谛观全集 E14 俱舍论颂讲记 下
谛观全集 E15 唯识二十颂、八识规矩颂讲记
谛观全集 E16 入中论颂讲记
谛观全集 E17 成唯识论讲记 1
谛观全集 E18 成唯识论讲记 2
谛观全集 E19 成唯识论讲记 3
谛观全集 E20 成唯识论讲记 4
谛观全集 E21 成唯识论讲记 5
谛观全集 E22 异部宗轮论语体释
谛观全集 E23 勤发苦提心文讲记
谛观全集 E24 大乘佛教思想论
谛观全集 E25 小乘佛教思想论
谛观全集 E26 天台性具思想论
谛观全集 E27 佛教的缘起观
谛观全集 E28 唯识法相及其思想演变
谛观全集 E29 印度部派佛教思想观、人间佛陀
谛观全集 E30 南天游化
谛观全集 E31 法雨徧施集
谛观全集 E32 狮城演说集
谛观全集 E33 庆悼杂说集 上
谛观全集 E34 庆悼杂说集 下
《谛观全集》出版说明(演培法师自序):
我于幼年出家时,没受过正式敎育,只在私塾读了几年书。到受具后出外参学时,初在宁波观宗寺弘法硏究社学习天台敎理,次在厦门南普陀闽南佛学院修学一般佛法,后在重庆缙云山汉藏敎理院得闻性空与唯识。先后虽在各佛学院受学,但因未得思想体系的训练,亦未受到有系统的完整敎育,更未在文字方面下过一番工夫,是以,不特对佛法的认识,未能深入其中的堂奥,卽对文字的学习,亦未奠下深厚的基础,不能不说是我修学因缘的不足,亦是自己没有刻苦自励的致力于学的结果!
到了二十五岁,奉太虚大师命,去合江法王寺,创办法王学院,感于自己了解佛法的不多,不想耽误来学的学子,特囘汉藏敎理院,恭请印公老人担任学院最高导师,指导学院一切事宜。敎学之余,复听导师爲我们敎职员数人讲中观论颂等,并将导师所讲的记录成书。但到这时爲止,始终未曾学文,论说自己所了解的佛法,原因就是觉得自己什麽都不行,特别是在导师的领导下,感到导师的佛学,是那样的渊深广博,条理分明,而在佛法敎理思想上,又是那样的发前人所未发,自己连法海的一滴都未沾到,怎敢随便的乱学涂鸦!
在这期间虽曾学习写些佛学短文,终因感于不怎麽成熟,从来没有想到将之发表,到了抗战胜利,由川囘到上海,复奉虚大师命,主持杭州武林佛学院敎务,始于课余之暇,写些佛学论文,发表于海潮音及其他佛敎杂誌。后来避难香江,仍在导师座下学习佛法,并常写文发表于大醒上人主编之海潮音,同时将在沪爲上海佛学院诸生所讲所写尙未完成的异部宗轮论语体释,爲之续成,并在香港印行,是爲我出版佛敎论书注释的第一次尝试。不用说,这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亦不値有识学者的一阅,只可说以供初机的参致而已。
自从学习写文,迄今三十余年,或发表于各佛敎刊物,或已印单行本以流通,计计字数,虽说已七百余万言,但坦白说一句,所写各种文字,不论经论的注释,不论一般的论说,旣说不上有什麽独特思想,更说不上有什麽特殊所见,只是老实的就所知写出,以求人们能看得懂就是。所以严格说来,实没有再爲编成全集的必要。但爲适应一般初发心者,使能藉此入于佛法,从而如实修学佛法,也就自忘自己谗陋,将历年已出版或未出版的编集起来,题爲「谛观全集」,设法在台出版,以期在生命历程中,留下自己一黠心影。
世间不论什麽,声法说,都是因缘,全集的出版,自亦有其最极殊胜的因缘,那就是去年( 民国六十五年) 春,我印公亲敎上人来星小住,老人看我埋头在整理成唯识论讲记,于闲谈中,问我写了多少有关佛法的文字,进而并慈悲的开示说:「可将所写的经论注释等,捜集起来将之出版,免得以后麻烦别人,现在自己做得到的,还是由自己来做好」。由于老人这一提示,乃将已未出版甚至还在写作中的,稍微加以计算一下,不意竟达七百余万言,以类相从,分爲经释、律释、论释、译述、杂说五大类,共分爲二十八册。印书因缘,如是如是。
经释一,包含十善业道经讲记、八大人觉经讲记、妙慧童女经讲记;经释二,含有金刚般若经讲记、般若心经讲记、金光明经空品讲记;经释三,是解深密经语体释;经释四及五,是维摩诘经讲记;经释六,计有普贤行愿品讲记、观音普门品讲记。总合经释,约一百四十余万言。除解深密经语体释,是自己亲笔写的,其他都是在港、越、星、马各地弘法说法时,由诸闻法弟子之所记录的。虽说亦曾经过自己略爲整理,但文字必然是不一律的,详略自亦是不一致的。而且爲使闻法大衆皆能有所了解,所以讲时不得不讲得特别通俗。
律释只有一册,就是梵网经讲记,最初印爲上下两册,现在将之合爲一本。这是应星洲菩提兰若慧圆师之请,在该兰若每週共修会上讲的。由于时间的相当充裕,整理记录时也就较爲详尽。虽在南洋佛敎发表,但十重戒还未刊完,就应听衆的请求,印成单行本流通。全文计约三十五万言。关于戒的方面,理应多写一黠,因爲在外弘法,讲戒是有很多不方便的,甚至有人听到说戒反而不敢来听,所以像止恶的律仪戒,只能在讲七衆所通行的三聚净戒时略爲提到,不能特别的多爲说明。五乘之基的戒学,未能多爲论说,原因就在于此。
论释一至论释三,是俱舍论颂讲记;论释四,含有异部宗轮论语体释,劝发菩提心文讲记;论释五,内有唯识二十颂讲记、八识规矩颂讲记;论释六,是入中论颂讲记;论释七至论释十一共五册,是成唯识论讲记。此中所有论释,除宗轮论语体释,是亲自所写,其他皆由僧俗弟子之所记录。不过特别要说明的,就是这些论典,有在佛学院爲学生讲的,有在外弘化爲大衆讲的,更有爲少数人讲的,其浅深当然亦不一致,但大体上还是有其一贯性。总合各个论释,共二百七十余万言。其中成唯识论讲记,是最近三年讲说记录而成,仅在菩提树发表了极少部份。
译述一,是大乘佛敎思想论;译述二,是小乘佛敎思想论;译述三,包含心经十二讲,天台性具思想论,瑜伽师地论解题,摄大乘论解题,阿利安文化与佛敎成立。总计约八十余万言。这是我初到台湾时,主持台湾佛敎讲习会敎务之余,学习日文所试译的,错误当然在所不免。我译大小乘思想论的动机,是因当时感于中国佛学者,对印度佛敎思想的演进不大重视,所以特地译出贡献给我国学佛者。至于天台性具思想论的翻译,因我最初学法时,就是学的天台,虽说后来没有在这方面深入,但爲表示我对天台学的尊重,所以特别译出此性具思想论。
杂说一,包含佛敎的缘起观,法相唯识及其思想演变;杂说二,计有金刚经槪要,八关斋戒十讲,印度部派佛敎思想观,人间佛陀;杂说三,内有南天游化,谈谈泰越佛敎及弘化经过,泰国佛敎的巡礼,泰国佛敎的简史,泰国佛敎的实况。杂说三中所有的文字,是我第一次出国弘化的一些报导,对泰国佛敎特别多所介绍,因据一般说来,南方国家佛敎,虽说皆是奉行小乘,但以泰国佛敎爲最纯,所以特想借重他国佛敎的发展,看看自己国内的佛敎,有些什麽应兴应革的,以期国内佛敎亦能日益开展起来,如泰国佛敎那样的纯洁!
杂说四,是法雨遍施集,显示此中所收的文字,是在星、马、越、菲以及美国各地所有的讲稿,不是限定在某一地讲的;杂说五,是狮城演说集,那是专收在新加坡各佛敎道场的讲稿,其中最多的,当然是在般若讲堂每个夏曆月之初一金刚法会,爲衆所有的开示。关于这一部份,曾以般若讲堂开示录的名称出过单行本。杂说六,是庆悼杂说集,显示此中所收的文字,有庆祝佛诞的,有庆祝佛学院毕业的,有庆祝学校週年纪念的,有庆祝道场落成的,有悼念已故大师及诸师友的,有一般性的论文等。因字数太多,分爲上下册。总计嚣类,约一百四十余万言。如上所擧,虽说都是有关佛法的,但因我的佛法认识极浅,加上没有文学的修养,复又没有写作的抜巧,自认是不上暖理想的,在有高度思想和优美文字的学者看来,必然不会有所满意,甚至认爲是多余的,白白浪费大好时光,根本没有出版价値。我自己所以认爲不理想,因集中所有的思想理论,都不是从自己心灵中流露出来的,只不过对佛所说经典及大小乘贤圣所造论典,加以语体化而已。话虽这麽说,但毕竟花费了一黙时间和绞了一黠脑汁,因而也就不自量力的献丑于我佛敎界,尙请诸方大德,不吝惠予指正,我当诚恳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