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五十卷,隋·巢元方等奉诏撰。考《隋书·经籍志》有《诸病源候论》五卷,目一卷,吴景贤撰。《旧唐书·经籍志》有《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吴景贤撰,皆不言巢氏书。《宋史·艺文志》有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又无吴氏书,惟《新唐书·艺文志》二书并载,书名卷数并同,疑当时本属官书。元方与景,一为监修,一为编撰,故或题景名,或题元方名,观晁公武《读书志》,称隋·巢元方等撰,足证旧本所列,不止一名,《隋志》吴景作吴景贤,贤或监字之误,其作五卷,亦当脱一十字,如止五卷,不应目录有一卷矣。《四库》着录本,为明·汪济川方广所校,前有宋绶奉敕撰序,考《玉海》载天圣四年十月十二日乙酉,命集贤校理晁宗悫、王举正校定《黄帝内经素问》《难经》《巢氏病源论》,五年四月乙未,命国子监摹印颁行,诏学士宋绶撰《病源》序,是其事也。书凡六十七门,一千七百二十论,陈振孙《书录解题》,称王焘《外台秘要》诸论,多本此书,今勘之信然,又第六卷解散病诸候,为服寒食散者而作,惟六朝人有此证,第二十六卷猫鬼病候,见于《北史》及《太平广记》者,亦惟周齐时有之,皆非唐以后语,其为旧本无疑,其书但论《病源》,不载方药,盖犹《素问》《难经》之例,惟诸证之末,多附导引法,亦不言法出谁氏,考《隋志》有《引导图》三卷,注曰立一坐一卧一,或即以其说编入欤?《读书志》称宋朝旧制,用此书课试医士,而太平兴国中集《圣惠方》,每门之首,亦必冠以此书,盖其时去古未远,汉以来经方脉论,存者尚多,又裒集众长,共相讨论,故其言深密精邃,非后人所能及,《内经》以下,自张机、王叔和、葛洪数家书外,此为最古矣,王祎《青岩丛录》,尝议其惟知风寒二湿,而不着湿热之说,以为疏漏,然病机万变,前人所未及言,经后人阐明者甚多,未可以一节病是书也。此书传本极少,清末周学海取家藏旧本,以日本刻本及《外台秘要》校定,刊入丛书中。
作者简介
巢元方是隋代的太医博士,对中医学有着重大贡献。
巢元方在中医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还是一位深具创新精神的实践者。作为隋代的太医博士,巢元方的职责不仅包括为皇室成员治病,还涉及到医学教育和研究工作。他的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特别是“补养宣导”法的创立和应用,以及《诸病源候论》的编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巢元方提出的“补养宣导”法是一种结合了药物治疗与身体锻炼的综合治疗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在治疗疾病时,除了使用药物外,还应注重身体的锻炼和调养,以达到内外兼治的效果。这种综合治疗的理念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它突破了单一药物治疗的局限,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全面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巢元方主持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疾病病因和证候的专着。该书详细记载了各种疾病的起因、发展过程以及临床表现,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诸病源候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病因学和证候学的正式建立,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巢元方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临床治疗和理论研究,他还积极参与医学教育和传播工作。作为太医博士,他有责任培养新一代的医学人才,传承和发展中医学术。通过他的努力,中医学得以在隋代及以后的历史时期内持续发展,造福了无数患者。
综上所述,巢元方不仅是隋代的一位杰出医学家,更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创新,特别是“补养宣导”法的提出和《诸病源候论》的编撰,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巢元方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对医学知识的丰富和医学技术的提升,更在于他对中医学术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因此,学习和研究巢元方的医学成就,对于深入了解中医学的历史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序
卷之一 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卷之二 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卷之三 虚劳病诸候上(凡三十九论)
卷之四 虚劳病诸候下(凡三十六论)
卷之五 腰背病诸候(凡十论)
卷之五 消渴病诸候(凡八论)
卷之六 解散病诸候(凡二十六论)
卷之七 伤寒病诸候上(凡三十三论)
卷之八 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四论)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卷之九 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卷之十 温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卷之十 疫疠病诸候(凡三论)
卷之十一 疟病诸候(凡十四论)
卷之十二 黄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卷之十二 冷热病诸候(凡七论)
卷之十三 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卷之十三 脚气病诸候(凡八论)
卷之十四 咳嗽病诸候(凡十五论)
卷之十四 淋病诸候(凡八论)
卷之十四 小便病诸候(凡八论)
卷之十四 大便病诸候(凡五论)
卷之十五 五脏六腑病诸候(凡十三论)
卷之十六 心痛病诸候(凡五论)
卷之十六 腹痛病诸候(凡四论)
卷之十六 心腹痛病诸候(凡七论)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将全面介绍《巢氏诸病源候论-巢元方-电子书》这一医学经典,深入分析其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医学理论及应用价值。首先,通过对巢元方的生平和该书的出版背景进行梳理,了解这部医学著作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与影响。接着,从四个方面对《巢氏诸病源候论》的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分别讨论书中的病因学理论、疾病的临床辨识方法、治疗原则和实际应用等方面。最后,结合当前中医学的实际需求,分析这本电子书在现代医学中的意义与价值,并对它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1、《巢氏诸病源候论》的历史背景与作者介绍
《巢氏诸病源候论》由巢元方编撰,巢元方是中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其在医学领域的贡献影响深远。巢元方的医术在当时颇具声望,被誉为“医家圣手”。本书的创作,是他数十年临床经验的总结,是对先前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反映了他对疾病认识的深刻理解。本书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医学文献,更是巢元方医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巢氏诸病源候论》首次出版时间约在唐代中期,它的出版为当时的医学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该书,巢元方为我们展示了疾病的产生与发展的多种可能因素。巢元方的医学观念与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理论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医理论的发展与实践。
通过深入研究《巢氏诸病源候论》,我们可以看到巢元方在传统中医理论基础上对疾病源头进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独特的病因学说。书中的医学观点,不仅对当时的医疗实践有重要指导作用,也为后世的中医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思维框架。
2、《巢氏诸病源候论》的病因学理论
《巢氏诸病源候论》中的病因学理论是本书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巢元方认为,疾病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提出的病因学理论主要包括外邪侵袭、内伤失调、情志不畅等方面。外邪侵袭是指外部的风、寒、暑、湿等自然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内伤失调则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气血不和等原因引发的疾病。
此外,巢元方还特别强调了情志对疾病的影响。他认为,情志的不调,如忧虑、愤怒、恐惧等,都可能导致身体的气血失衡,从而引发各种疾病。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前瞻性,为后来的中医学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情志调节不仅成为了中医治疗的一部分,也影响了后来许多医学家的研究。
总的来说,《巢氏诸病源候论》为中医的病因学提供了系统的框架,并通过具体的理论与案例,展示了不同病因如何影响人体健康。这些理论至今仍对中医的诊疗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巢氏诸病源候论》的临床辨识方法
《巢氏诸病源候论》不仅关注病因,还在临床辨识方面做出了独特贡献。巢元方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旨在通过对患者症状的全面分析,找出疾病的根源。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合参的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在辨识疾病时,巢元方特别强调“候”的概念。通过对患者体征的观察,他认为不同的症候表现可以直接反映出疾病的性质和阶段。例如,寒症表现为四肢冰冷,脉搏细弱,而热症则表现为发热、口渴等症状。这种通过症候识别病情的方式,为中医提供了更加具体的诊断方法。
巢元方的临床辨识方法为中医诊断学奠定了基础。在《巢氏诸病源候论》一书中,他通过大量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了疾病的多种表现形式,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疾病识别理论。这一理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传统中医的应用中,也为现代医学诊断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4、《巢氏诸病源候论》的治疗原则与应用价值
在《巢氏诸病源候论》中,巢元方对治疗原则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阐述。他提出,治疗疾病应当根据不同的病因与病情,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巢元方主张“治未病”的理念,强调通过预防和调理来避免疾病的发生。
巢元方的治疗原则非常注重整体调节,强调阴阳平衡与气血和谐。他提出,治疗疾病不仅要依靠药物,还要调节患者的生活方式、情志状态等。他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食疗等多种手段,体现了中医“综合治疗”的特点。
《巢氏诸病源候论》对现代医学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传统医学领域,它的治疗原则也在现代中医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对巢元方治疗方法的借鉴,许多现代医生能够更好地调节患者的体质,治疗疑难杂症。
总结:
《巢氏诸病源候论》作为一部经典的中医学著作,其深刻的病因学理论和系统的治疗方法,至今仍在中医界产生着重要影响。巢元方通过本书深入剖析了疾病的来源与表现,为中医的诊治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巢氏诸病源候论》作为电子书形式的出版,使得更多人能够接触到这部伟大的医学经典。它不仅在中医学领域具有重要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传统医学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