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 骈拇、外物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哲学宗教
- 作 者:冯学成讲述
- 出 版 社:北京:东方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06068161
- 标注页数:180 页
- PDF页数:201 页
图书介绍:《禅说庄子》系列丛书,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庄子》共三十三篇,本丛书以篇为单位进行讲解。在生活中,面对人与事之时,我们总会在精神上横生枝节(精神上的骈拇),或者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或者盲目跟风,孤芳自赏。这些,都不是值得表扬的心态,不是智慧,所以要把它清除掉。如何去掉精神上的第六指,达到道家学说的大圆满境地?《骈拇》和《外物》能告诉我们答案。
查看更多关于禅说庄子 骈拇、外物的内容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围绕“禅说庄子,骈拇、外物”展开,重点探讨了庄子思想与禅宗的异同与融合。文章首先对庄子“无用之用”的哲学观点进行了分析,强调庄子如何看待外物和个体存在的价值。接着,深入讨论了“骈拇”的概念,阐述了庄子通过这一比喻表达的对人类局限性的深刻认识。接下来的部分则探讨禅宗如何理解“外物”的影响,强调禅宗以直观、简约为核心的思想。最后,文章总结了庄子与禅宗在“无用”、“自然”与“超越”的共通理念,认为两者均主张超越外物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和谐。文章旨在通过结合禅宗与庄子思想,揭示生活中的自由与平衡。
1、庄子与禅宗的思想背景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彼时社会动荡,诸侯争霸,民生困苦。在这种背景下,庄子提出了“无用之用”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然、无为和自由。他认为人类如果过度依赖外物,便会丧失内心的真正自由。禅宗则兴起于唐代,主张直观觉悟,反对过多的思维繁琐,强调心灵的直达。两者虽然出发点不同,但在本质上都有相似的追求:超越外物,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
庄子与禅宗的关系,表面上看似跨越了两千年的时间和文化背景,但其哲学内核却极为相似。庄子通过“自然无为”的思想,提出了人类应该摆脱外物的干扰,顺应自然的流转。而禅宗则通过禅修,强调“见性成佛”,追求通过内心的直觉与觉悟,超越一切外物的束缚。这种哲学理念在庄子和禅宗之间找到了共鸣,体现了东西方思想的某种内在联系。
在探讨“骈拇”和“外物”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庄子个人对宇宙与人生的思考,还要结合禅宗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庄子用“骈拇”这个典故来阐明人类自身的局限性,而禅宗则通过“无住”的思想来表现心灵如何超越物质的干扰。两者都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揭示了如何从内心寻找真正的自由与解脱。
2、庄子的“骈拇”与人类局限
庄子在其《逍遥游》中通过“骈拇”的比喻,指出人类往往自视过高,误以为自己能够掌控一切。他以一个畸形的拇指作为象征,揭示了人类因过度依赖外物,反而扭曲了内在的真实。这一思想源自庄子对人类局限性的深刻认识。他认为,外物的干扰会导致人的心灵被束缚,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
庄子的这一观点对于理解“骈拇”的内涵至关重要。他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人类思维的局限,提醒人们不要过度执着于物质和外部世界。庄子认为,只有抛弃外物的羁绊,才能真正实现“逍遥游”,达到与自然相合的境界。禅宗思想同样强调“无住”的境界,认为人必须放下所有外物,方能直观世界的真相。
在庄子的思想中,“骈拇”不仅是对外物依赖的警示,也是对人类自负的讽刺。他通过这一比喻,揭示了人的心灵如果过于局限,便无法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与禅宗强调放下自我、心无挂碍的思想相似,庄子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应该超越自我局限,放下对外物的执着。
3、外物的影响与禅宗的“无住”
庄子对外物的态度,表面上看似超脱,实则充满智慧。他并非要完全否定外物的存在,而是强调人应当放下对外物的执念。在庄子的思想体系中,外物不过是“无用之用”的一部分,人类不应将其作为生活的终极目的,而应当关注内心的自由与自然的法则。这种观念与禅宗的“无住”不谋而合。
禅宗的“无住”是指不执着于任何事物,包括思想、感情和外界的物质。这一理念强调,通过放下所有的执着,才能达到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禅宗认为,外物的存在并不会影响人的内心,只有我们自己在无意识中赋予它们意义,才使得它们成为困扰我们心灵的障碍。庄子与禅宗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外物不应过度依赖的思想。
庄子与禅宗的共通之处在于,他们都提倡“无用”的价值。庄子通过“无用之用”讲述了无为而治的智慧,禅宗则通过禅修引导人们进入无执无住的境界。两者虽然在方法上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从内心出发,放下对外物的执念,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外物的干扰,正是人类难以觉悟的根源之一,只有跳出这一束缚,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
4、禅宗与庄子的“自然”哲学
庄子的“自然”哲学强调顺应自然的法则,不做强求。他认为,人的生命和宇宙的规律是不可违背的,应该顺其自然地生活,尊重自然的流转。这种思想与禅宗的“随顺自然”不谋而合。禅宗通过禅修引导修行者进入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强调“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禅宗中的“自然”不仅仅指自然界的万物,更重要的是指人心的自然状态。禅宗认为,内心的自然才是最为重要的,外界的物质世界不过是暂时的幻象。与庄子所说的“无为而治”类似,禅宗同样提倡不以人为的意志去改变世界,而是顺应天性,放下心中的执念。通过这种方式,修行者能够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庄子与禅宗的“自然”哲学,最终都指向一种内心的自由与超越。他们都认为,只有当人类抛开外物,回归自然,才能与宇宙的规律相合,达成一种内外和谐的状态。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个人的修行,也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总结:
本文通过探讨庄子与禅宗的思想,深入分析了“禅说庄子,骈拇、外物”的哲学内涵。庄子通过“骈拇”这一比喻,揭示了人类因过度依赖外物而失去内在自由的局限。而禅宗则通过“无住”的理念,强调放下执着,回归内心的自然与自由。两者虽然源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都强调心灵的觉悟与对外物的超越。
无论是庄子的“无用之用”,还是禅宗的“无住”境界,都体现了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与顺应。本文希望通过对两者思想的融合与对比,启示读者在现代生活中,如何通过超越外物的束缚,找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通过这一过程,个人不仅能够实现精神上的超越,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到一条通往和谐与自由的道路。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