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版《白话译本资治通鉴》72册(全)
资料编号:KW2409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2.25G
《资治通鉴》涵盖了中国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公元前403至公元959年)文化、政治、经济、人物性格的缩影,是一部足以了解中国政治运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着,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必读史书。九百年后的今天,在柏杨先生十年孜孜不倦、现代语词的译解下,使得原本晦涩难解的文言文《资治通鉴》,从此有了平易可亲的一面。
作者简介:
柏杨,台湾着名作家、人文大师,1920年生于河南,1949年去台湾,1951年开始创作;一生传奇经历,一世着述颇丰。代表作品:《柏杨版资治通鉴》、《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酱缸,千年难醒的噩梦》等。
作品简介:
《资治通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动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着,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必读史书。
柏杨耗时十年(1983-1993)将《资治通鉴》译写成现代语言,亲手增绘地图,并注入自己的历史观点,谈论历史成败因果。
该系列图书做了大量修订,一方面对原书的人名、地名进行了全面校订,改正了大量疏漏与差错,另一方面对不适合内地读者阅读习惯和现代汉语规范的语词、叙说方式做了相应变通。另外,历史地图、图表均参照《中国历史地图集》及最新研究成果重新绘制而成。
目录介绍如下:
01 战国时代.pdf25.76 MB
02 吞并六国.pdf25.32 MB
03 楚汉相争.pdf25.04 MB
04 匈奴崛起.pdf26.66 MB
05 黄老之治.pdf27.87 MB
06 对外扩张.pdf23.18 MB
07 宫廷斗争.pdf31.38 MB
08 万里征战.pdf31.35 MB
09 昏君辈出.pdf31.44 MB
10 王莽篡夺.pdf29.50 MB
11 全国混战.pdf28.33 MB
12 马援之死.pdf30.12 MB
13 燕然勒石.pdf26.23 MB
14 跋扈将军.pdf32.27 MB
15 黄巾民变.pdf33.96 MB
16 东汉瓦解.pdf33.60 MB
17 赤壁之战.pdf29.00 MB
18 三国鼎立.pdf31.15 MB
19 三国衰微.pdf32.45 MB
20 司马夺权.pdf33.83 MB
21 八王之乱.pdf32.52 MB
22 大分裂.pdf33.34 MB
23 民族融合.pdf33.79 MB
24 石虎肆虐.pdf33.17 MB
25 苻坚崛起.pdf33.38 MB
26 淝水之战.pdf33.61 MB
27 北魏兴起.pdf37.53 MB
28 十国并立.pdf34.46 MB
29 刘裕篡晋.pdf35.62 MB
30 南北朝始.pdf34.18 MB
31 南北大战.pdf36.22 MB
32 南齐兴起.pdf34.09 MB
33 孝文改革.pdf31.54 MB
34 南齐衰亡.pdf34.09 MB
35 洛阳暴动.pdf35.77 MB
36 河阴屠杀.pdf33.85 MB
37 遍地血腥.pdf37.30 MB
38 饥死宫城.pdf35.66 MB
39 禽兽王朝.pdf30.73 MB
40 北周禁教.pdf28.34 MB
41 突厥可汗.pdf32.21 MB
42 南北统一.pdf35.41 MB
43 官逼民反.pdf27.99 MB
44 江都政变.pdf37.39 MB
45 玄武门.pdf31.58 MB
46 贞观之治.pdf32.82 MB
47 黄金时代.pdf32.56 MB
48 武曌夺权.pdf27.70 MB
49 女皇登极.pdf32.46 MB
50 韦后乱朝.pdf32.65 MB
51 开元盛世.pdf28.94 MB
52 范阳兵变.pdf32.34 MB
53 睢阳之围.pdf35.62 MB
54 皇后失踪.pdf29.65 MB
55 泾原兵变.pdf37.35 MB
56 猪皇帝.pdf31.62 MB
57 元和中兴.pdf31.09 MB
58 牛李党争.pdf32.93 MB
59 甘露事变.pdf32.97 MB
60 大中之治.pdf29.39 MB
61 黄巢民变.pdf31.49 MB
62 狼虎谷.pdf35.27 MB
63 军阀混战.pdf28.37 MB
64 大黑暗.pdf27.57 MB
65 五代时代.pdf31.23 MB
66 小分裂.pdf30.88 MB
67 千里白骨.pdf36.69 MB
68 半截英雄.pdf31.52 MB
69 儿皇帝.pdf37.38 MB
70 横挑强邻.pdf35.64 MB
71 高平之战.pdf34.17 MB
72 分裂尾声.pdf28.21 MB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柏杨版《白话译本资治通鉴》是现代学者柏杨对中国古代历史经典《资治通鉴》的白话文翻译,它不仅保留了原著的历史精髓,也以现代语言使其更加易于理解和接触。这本翻译版本对古代史学爱好者和普通读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将从四个方面对柏杨版《白话译本资治通鉴》进行详细探讨:其历史背景与创作动机、翻译风格与语言特点、对历史内容的忠实与创新以及其社会文化影响力。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全面了解柏杨版《白话译本资治通鉴》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1、历史背景与创作动机
柏杨版《白话译本资治通鉴》的创作背景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变迁。20世纪初,随着清朝的灭亡和民国的成立,中国社会迎来了激烈的变革。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与现代化的思潮相互交锋。柏杨作为一位学者,他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现代读者对古文经典的理解障碍。因此,他决定将《资治通鉴》这一历史巨著用白话文重新呈现,以便让更多的读者能够接触并理解其中的历史智慧。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记载中国历史的巨著,其内容涵盖了从西周到五代的历史。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治国理政的宝典。柏杨的翻译动机之一便是希望通过这本书让现代读者能够在政治与治国方面汲取智慧,从中获得启示。他认为,尽管时代发生了变化,但许多治国理政的原则依然适用,因此将《资治通鉴》普及给更多人,是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
柏杨在创作时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接受能力。他通过简洁明了、贴近生活的语言,使得这部历史巨著不再只是历史学者的专利,而成为了普通人也能够轻松阅读和理解的书籍。他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再造,彰显了他对传统文化与现代读者之间桥梁的搭建。
2、翻译风格与语言特点
柏杨版《白话译本资治通鉴》的翻译风格非常鲜明,其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简洁、直白、且富有表现力。他摒弃了传统文言文的复杂句式和辞藻堆砌,选用了现代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古文更加生动易懂。在翻译过程中,柏杨力求忠实于原文的同时,又考虑到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使得译本既不失原著的历史韵味,又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在语言风格上,柏杨常常使用简洁而有力的句子结构,这种语言风格与传统的文学翻译相比,具有较大的突破。他不拘泥于古文的字面意思,而是注重表达原文的核心思想和情感。通过这种方式,柏杨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用简练的语言呈现给读者,避免了过于繁复的叙述,使得历史内容更加清晰易懂。
此外,柏杨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将历史人物的性格与言行描写得生动形象,这使得历史人物不仅仅是历史的“符号”,而是具有鲜明个性和情感的生命体。例如,柏杨在翻译刘备、曹操、孙权等历史人物时,往往通过简洁的对白和描写,将这些人物的决策、性格、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生动的翻译风格,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加容易地产生代入感。
3、对历史内容的忠实与创新
柏杨在翻译《资治通鉴》时,始终保持了对历史事实的忠实态度。作为一部以史实为基础的巨著,《资治通鉴》其内容的严谨性和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柏杨不仅没有对历史内容进行过多的删减或篡改,反而在翻译时尽力保留了原文的深度和复杂性。他深知,历史的真实是最宝贵的财富,因此在面对古文中一些难以理解的部分时,柏杨总是尽量忠实于原著,不随意添加个人的解读。
然而,柏杨在翻译过程中并非完全照搬原文,而是根据历史背景和现代读者的需求进行了适当的创新。例如,在一些历史事件的描述中,他不仅仅局限于事件本身的表面叙述,而是深入探讨了背后的社会背景、人物动机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这种创新使得柏杨版《白话译本资治通鉴》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简单翻译,更是对历史意义的深刻解读。
柏杨还通过增加注释、解释和引述,使得《资治通鉴》更加具有可读性。对于一些难懂的历史背景,柏杨通过简明的说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背景和历史脉络。这种创新不仅增强了译本的可读性,也提高了历史知识的普及度,使得普通读者能够通过这本书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
4、社会文化影响力
柏杨版《白话译本资治通鉴》的出版,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作为一部经典历史巨著的白话文翻译版本,它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普及。很多原本因为语言障碍无法接触到《资治通鉴》的普通读者,通过柏杨的翻译,能够更轻松地理解其中的历史事件和治国理政的智慧。
其次,柏杨版《白话译本资治通鉴》对中国的教育体系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将这本书作为历史教材的一部分,借此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传递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帮助年轻一代更加直观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此外,柏杨的翻译版本对现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也产生了影响。《资治通鉴》中的许多历史教训,特别是关于治国理政的部分,成为了许多人在面对政治与社会问题时的重要参考。柏杨通过将古代历史与现代语言结合,实际上帮助了当时的社会在多重困境中寻找治国理政的智慧,具有现实意义。
总结:
柏杨版《白话译本资治通鉴》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得中国古代历史巨著《资治通鉴》从深奥的历史典籍转变为每个普通读者都可以接触和理解的文化资源。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翻译,更是对中国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贡献。柏杨通过其独特的翻译风格和创新思维,让这部经典作品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通过对柏杨版《白话译本资治通鉴》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不仅是历史的传递者,更是文化的创新者。正是因为他的翻译,使得这部巨著能够穿越时空,与现代读者产生深刻的共鸣。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这本书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