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全10册)
资料编号:KW2394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589M
作者: 司马迁 着 / 裴骃 集解 / 司马贞 索隐 / 张守节 正义
出版社: 中华书局
译者: 点校本《史记》修订组
出版年: 2013-8
内容简介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二十四史”之首。全书一百三十卷,其记载始于传说中的黄帝,迄于汉武帝时期,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959年,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的指示下,顾颉刚先生领衔整理的《史记》点校本出版,以其分段精善、校勘审慎、标点妥贴,有关技术处理得当,成为半个世纪以来最为通行的《史记》整理本,中国历史典籍整理标志性成果。
此修订本历时8年,是二十一世纪最新学术成果和学术水准的集中体现。
作者简介 ······
原着 [西汉]史马迁
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程组织机构及成员名录
总修纂
任继愈(1916-2009)
学术顾问
王元化 王永兴 王锺翰 冯其庸 何兹全 季羡林 饶宗颐 蔡尚思 戴逸(按姓氏笔画爲序)
《史记》修订人员名录
原校者 顾颉刚 贺次君 宋云彬 聂崇岐
修订主持人
赵生群,博士、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着有《太史公书研究》、《史记文献学丛稿》、《春秋经传研究》、《史记编纂学导论》等
修订承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修订组成员
赵生群 王 锷 方向东 王华宝 曹红军 吴新江 王永吉 苏 芃
目录 ······
第一册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史记卷三 殷本纪第三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史记卷五 秦本纪第五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第二册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史记卷九 吕太后本纪第九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史记卷十一 孝景本纪第十一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史记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
史记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史记卷十五 六国年表第三
第三册
史记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史记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史记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史记卷十九 惠景闲侯者年表第七
史记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史记卷二十一 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史记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第四册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史记卷二十五 律书第三
史记卷二十六 曆书第四
史记卷二十七 天官书第五
史记卷一一十八 封禅书第六
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
史记卷三十 平准书第八
第五册
史记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第一
史记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第二
史记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
史记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史记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
史记卷三十六陈杞世家第六
史记卷三十七衞康叔世家第七
史记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史记卷四十一 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史记卷四十一一 郑世家第十二
第六册
史记卷四十三 趟世家第十三
史记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
史记卷四十五 韩世家第十五
史记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史记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
史记卷四十八 陈涉世家第十八
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
史记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史记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史记卷五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史记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史记卷五十四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史记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一一十五
史记卷五十六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史记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史记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史记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史记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
第七册
史记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第一
史记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第一一
史记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史记卷六十四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史记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史记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第六
史记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史记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第八
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
史记卷七十 张仪列传第十
史记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史记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第十一一
史记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史记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史记卷七十五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史记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史记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史记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史记卷七十九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史记卷八十 乐毅列传第一一十
第八册
史记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史记卷八十二 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史记卷八十三 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史记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史记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史记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史记卷八十八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史记卷八十九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
史记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史记卷九十一 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史记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史记卷九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史记卷九十四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
第九册
第十册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史记点校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目录介绍如下:
前言.pdf6.36 MB
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第01册 (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 北京:中华书局 2014.pdf75.78 MB
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第02册 (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 北京:中华书局 2014.pdf51.46 MB
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第03册 (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 北京:中华书局 2014.pdf40.51 MB
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第04册 (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 北京:中华书局 2014.pdf56.84 MB
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第05册 (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 北京:中华书局 2014.pdf55.39 MB
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第06册 (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 北京:中华书局 2014.pdf60.00 MB
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第07册 (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 北京:中华书局 2014.pdf58.20 MB
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第08册 (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 北京:中华书局 2014.pdf58.24 MB
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第09册 (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 北京:中华书局 2014.pdf66.07 MB
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第10册 (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 北京:中华书局 2014.pdf60.80 MB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将围绕“史记 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这一版本展开深入讨论。首先,我们会对“史记 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的背景和重要性进行简要介绍,分析其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接着,文章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该版本的特点与优势:文本校勘的精确性、注释体系的权威性、版本的普及性及其对后代史学研究的影响。此外,本文还将探讨这一版本的影响力及其对现代学术界的推动作用,并对其未来的学术意义进行展望。最后,文章会总结归纳,并提出“史记 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对于历史学科的重要价值。
1、史记 点校本的文本校勘
“史记”作为中国历史学的奠基之作,其版本众多,流传久远。不同版本之间在文本内容上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使得“史记”的研究与引用变得复杂。为了确保文本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史记 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对原始文献进行了严格的校勘工作。校勘的核心是对各个历史版本进行比对,找到最为准确的文本,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修订。
其中,点校本采用了古籍中最权威的版本作为参考,并辅以大量的旁证材料。比如,通过对《史记》早期版本的对照,校勘工作者能够准确找出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错漏和篡改,从而保证了文本的纯净度。点校本的校勘不仅仅是文本的比对,还涉及对句子结构、标点符号和书写规范的统一,这无疑提高了其学术价值。
这一版本的校勘方法具有极高的学术含金量。通过多重校勘技术的应用,既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原文,又能减少错误的传播,使得研究者在使用“史记”这一经典文献时能够获得一个更为准确和可靠的基础。
2、注释体系的精深与权威
“史记 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与传统版本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其注释体系的深入与权威性。注释作为古籍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仅能帮助读者理解文本的背景、语境,还能够指出文本的难点和易误之处。这一版本的注释体系,结合了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套完整且系统的注释框架。
注释内容不仅覆盖了文字学、历史学等各个方面,还提供了丰富的考据资料。比如在涉及特定历史人物、事件或年代时,注释会详尽解释其历史背景、不同的史料来源以及各个版本的异同。这种细致入微的注释,有助于现代读者深入理解“史记”中的每一个细节。
此外,注释体系的权威性也体现在其严谨的学术态度上。点校本注释吸纳了大量的专家意见,不仅有传统学者的见解,还有现代学术研究的成果。因此,作为学术工具书使用时,读者不仅能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还能够把握住该版本的历史定位和学术地位。
3、版本的普及与学术推广
“史记 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作为一种学术版本,其普及性及对学术界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首先,这一版本的修订与出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历史学课程中将其作为指定教材。由于其高标准的校勘和严谨的注释体系,点校本已成为学术研究中的基本参考书目。
点校本的普及不仅体现在学术界,还涵盖了广大历史爱好者和读者群体。现代的出版方式,使得这一版本的“史记”能够以较为平价的价格进入市场,大大提升了公众对经典历史文献的阅读兴趣。在一些大型的历史类图书馆和书店,点校本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研究工具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版本的普及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传播与研究。通过点校本的推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史记”的原始文本,从而提升了全社会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同时,学术界对于“史记”这部伟大作品的研究,也因此得到进一步深化。
4、对后代史学研究的深远影响
“史记 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籍,它对后代史学研究的影响深远。首先,它通过精确的文本修订,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研究基础。无论是对史实的考证,还是对史学方法的探讨,点校本都是学术界的宝贵财富。
其次,点校本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研究方法的现代化。在对传统文献的校勘与注释过程中,学者们不仅借鉴了古代的研究方法,还融入了现代学术思想,推动了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这对于培养新一代历史学者的学术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点校本的修订不仅有助于历史研究的准确性,它还影响了其他历史文献的修订和编纂。学术界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精确的校勘和权威的注释体系,才能真正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史记 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无疑为此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
总结:
总体来说,“史记 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不仅是中国历史文献修订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史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通过精确的校勘、详尽的注释、广泛的普及以及对史学研究的推动,为后代学者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源。
随着历史学科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史记 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将继续在学术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未来的历史学者提供无尽的参考与启发。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