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乃乾文集(共2册)
资料编号:KW2551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244M
作者: 陈乃乾着,虞坤林整理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译者: 陈乃乾
出版年: 2009.4
内容简介· · · · · ·
本书是着名学者,版本目录学家,文史学家陈乃乾先生的论着结果,共收录陈乃乾主要学术论着300多篇(种),分为海上书林,读书识小录、共读楼札丛、序跋、善本书经眼录、人物年谱、二十四史注补表谱考证书籍简目、上海地方志综录等整理校订。
黄宾虹曾为陈乃乾画过《共读楼读书图》,并有题诗。这幅画不知流入何处。整理者请吴藕汀先生补画一张,题了黄宾虹的诗。此书请胡道静作序,顾廷龙扉页题签。
目 次
序胡道静(1)
海上书林(1)
上海书林梦忆录(1)
中国书与文言文(15)
中国目录学的特质(17)
中国最早的目录(20)
目录学新格式草拟(21)
分类的方法(22)
校雠学的功用(23)
谈綫装书(24)
读《鲒埼亭集》(26)
《郑堂读书记》源委(28)
《郑堂读书记》与上海之关系(30)
赵烈文言行摘记(32)
记江召棠案(38)
藏书印章(42)
印文十讲(45)
章氏自定年谱(48)
江冷阁集(50)
李义山诗(52)
庚子日记(54)
墓誌铭(55)
王壬秋诗(56)
贫病诗话(59)
东坡七集(60)
人间词话(61)
韦柳诗(63)
纲鉴(64)
伤寒明理论(65)
初稿和改定本(67)
窦汉卿考证(69)
史的意义(70)
着名宋版书籍归于人民(71)
关于王静庵先生逝世的史料(73)
纪念夏丏尊先生(81)
我与朴安(82)
纪念姚石子(85)
姚石子先生周年祭(88)
近代两大藏书家(89)
纪念朱少屏(93)
黄文旸(95)
觉悟茶会上要说的话(97)
关于猜测的通讯(100)
旧诗新解(102)
上海县修志史话(103)
宋元时代的两部方志(107)
明代三志(109)
上海三志(110)
一部特殊的上海县志(112)
上海石刻丛谈(113)
上海刻书考(116)
上海的书院(120)
修志局的故事(125)
桃花泉棋谱与上海之关系(127)
上海的书业集团(128)
客籍兵(132)
西洋印刷术到上海(133)
石刻脞谈(133)
淳化阁帖(138)
春晖堂石刻(139)
最早的一部铅印丛书(141)
仓圣会《金粟报》(142)
书的诉讼(143)
石鼓因缘(147)
印谱•藏帖(149)
最早的两个图书馆(151)
白云观名贵古书(153)
百步桥(154)
百步桥两碑(155)
徐氏桃园(156)
短衣绅士(157)
王氏节孝图(158)
祝县令(158)
顾定芳子(159)
赵实君轶事(160)
小南门(160)
金川琐记(161)
宋代的市舶司及走私(163)
絜园(166)
上海曹氏的家庭(168)
一门清高(170)
海天三友(171)
俞允(173)
蔡湘(174)
老少年(174)
晚清外交舞台上的一个学者——姚文栋(175)
罗祖(179)
读书识小录(182)
燕程日记(182)
上善堂书目(182)
吴兴陆氏藏书目录(183)
涵芬楼藏书目录(183)
征访明季遗书目(183)
南雷文案(184)
粤雅堂刻《南雷文定》(185)
梨洲遗着彙刊(186)
五色线集(186)
牧庵集(187)
东雅堂韩文(188)
圭斋文集(190)
归震川集(190)
环中堂集(191)
敬日草(192)
魏耕钱价人诗合刻(192)
揅经室再续集(193)
扫垢山房诗钞(194)
烟霞万古楼诗录(196)
今白华堂文集(196)
定盦初集(197)
仪郑堂集(198)
玉厓集十卷(199)
即山集(200)
知畏堂集(201)
刘坦斋文集(201)
裨幄集(202)
草堂诗余(203)
汉南春柳词(204)
词谑(204)
曹倦圃词(205)
二陆词(206)
东海渔歌(206)
柯家山馆词(208)
曝书亭集外词(208)
庄中白词(209)
《北堂书钞》后(209)
活字本《北堂书钞》(210)
文苑英华(210)
玉谿生年谱会笺(211)
皇清书人别号录(212)
重编红雨楼题跋(213)
宋本《楚辞辨证》(214)
澹生堂藏书约(217)
火戏略五卷(217)
耳新十卷(219)
横云山人《明史稿》(219)
玄览堂丛书(220)
育德堂外制残本(221)
救刘光复疏(223)
清歗阁藏帖(224)
大观帖(225)
武定兰亭叙帖(226)
平远山房石刻(227)
仁民爱物斋藏碑目(228)
陈搏书十字卷(228)
刘石庵帖(228)
罗两峰画佛像(228)
《汉魏遗书钞》有两刻本考(229)
程廷祚纪《方舆纪要》始末(231)
人天乐考证(232)
《学海堂经解》校读记(235)
对于《古尒字源》稿本的意见(237)
古书逸文(240)
毛边书(241)
史记考证(242)
史记志疑(243)
汉书(243)
汉书地理志补志(244)
人表考(245)
东观汉记(245)
后汉书(246)
后汉书补表(247)
晋书(248)
晋略(248)
齐书(248)
隋书(248)
南史(249)
北史(249)
西魏书(249)
唐书注(250)
旧唐书(251)
旧唐书校勘记六十六卷逸文十二卷(252)
新唐书(252)
新唐书纠谬(253)
新旧唐书合钞(253)
唐书宰相世系表订譌(254)
批点本《五代史记》(254)
彭注五代史(255)
十国春秋(255)
宋史(256)
隆平集(257)
南宋书(257)
辽史拾遗(258)
辽史拾遗补(258)
金史(258)
金史详校(258)
元史类编(259)
廿一史四谱(259)
修史例言(260)
意气(261)
“思至”为“周忌”之譌(262)
温序作护军校尉(262)
蓬累(262)
千乘(263)
晋僊传(263)
大弢(264)
小赋源于西汉(264)
秤氏 忙氏(264)
南洋中学图书馆珍本书录(265)
村居读书记(280)
黄梨洲文集旧本考(292)
谈王金范刻十八卷本《聊斋志异》(305)
共读楼札丛(318)
序跋(352)
南洋中学图书馆书目序(352)
《四库书目索引》叙例(353)
拟印《四库全书简编目录》序(354)
《室名索引》自序(354)
《别号索引》序(355)
《啓祯两朝遗诗》考跋(356)
《测海楼旧本书目》自序(357)
《百一庐金石丛书》叙录(358)
《古佚小说丛刊》初集总目三种(360)
辑印观堂遗墨跋(362)
《海宁三家词》序(362)
《清名家词》序例(363)
影印毛钞《南宋名贤小集》序(364)
影印《南宋八家集》序(364)
重印《滂喜斋藏书记》序(365)
元人小令(366)
《元人小令》再版后记(366)
补刻《简庄缀文》叙(367)
影印《嘉靖上海县志》跋(368)
重印《侯忠节公全集》序(369)
《孟子赵注》跋(370)
《五代史》跋(370)
《皇明通纪集要》跋(371)
《清朝圣政》跋(371)
《夷坚志》跋(372)
明刻《磨忠记》跋(373)
《顾千里年谱》后识(374)
《金山卫志》跋(374)
《正德金山卫志》校记序(374)
《怀米山房吉金图》后记(375)
《积古斋钟鼎彝器欵识》跋(375)
黑口本《邓析子》跋(376)
校《邓析子》跋(376)
《鬼谷子》校记(376)
南楼老人画卷跋(377)
雁影斋题跋(377)
《弘明集》跋(378)
《摄大乘论释》跋(378)
宋刻《元包经传》跋(379)
《玉台新咏札记》序(379)
覆宋刊《徐公文集》跋(380)
《滇游纪闻》跋(381)
《张来仪集》跋(381)
《云台编》跋(381)
《文字拈》十卷跋(382)
《西溪丛语》跋(382)
落木菴存诗跋(382)
缪钞本《啓祯两朝遗诗小传》跋(383)
《啓祯两朝遗诗小传》跋(384)
《养和堂丛书》跋(384)
《说文解字》前言(385)
《韵学源流》出版说明(387)
《文字蒙求》出版说明(388)
《三国志》出版说明(389)
《史通》出版说明(394)
影印《万曆武功录》跋(397)
《汉唐地理书钞》出版说明(398)
《册府元龟》校印后记(400)
中华书局影印《永乐大典》说明(402)
《永乐大典》影印说明(403)
重印《世说新语》序(407)
《重辑渔洋书跋》序(408)
《观堂集林》出版说明(409)
《清代碑传文通检》编辑说明(410)
善本书经眼录(412)
横戈集(412)
知好好学斋录六卷(412)
野记四卷(413)
上海县志八卷(413)
国史经籍志六卷(413)
装偶记(414)
滹南先生文集四十五卷续编一卷(414)
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415)
北山小集(415)
管窥外编(416)
贾浪仙长江集七卷(417)
笺注陶渊明集十卷(417)
唐漫叟文集十卷附拾遗(417)
齐东野语二十卷(417)
斋先生集二十三卷(418)
十三经历代名文钞五十四卷(418)
增修笺注妙选英草堂诗前集二卷后集二卷(418)
礼记正义七十卷(419)
武经七书(419)
辍耕录(420)
尚书大传(420)
经眼宋元刊本书目(420)
明人别集书目题跋(425)
读《四库全书总目》条记(446)
读《穆天子传》条记(519)
《读史方舆纪要》校记(524)
宋长兴施氏父子事蹟考(542)
苍雪大师行年考略(593)
方孝标事辑(626)
阳湖赵惠甫先生年谱(642)
二十四史注补表谱考证书籍简目(738)
一、 史记之属(738)
二、 汉书之属(752)
三、 后汉书之属(768)
四、 三国志之属(782)
五、 四史综合之属(795)
六、 晋书之属(799)
七、 南北朝各史之属(808)
八、 唐书之属(828)
九、 五代史之属(837)
十、 宋史之属(842)
十一、 辽金元三史之属(846)
十二、 明史之属(860)
十三、 诸史综合之属(866)
十四、 附录一:朔闰(870)
十五、 附录二:姓氏(871)
上海地方志综录(874)
一、 草创未成之洪武志(874)
二、 弘治上海志(874)
三、 嘉靖上海县志(878)
四、 万曆上海县志(882)
五、 康熙上海县志(884)
六、 乾隆十五年上海县志(888)
七、 乾隆四十九年上海县志(892)
八、 嘉庆上海县志(897)
九、 同治上海县志(904)
十、 上海县续志(911)
十一、 民国上海县志(917)
附录一(920)
附录二(924)
共读楼所藏年谱目(938)
共读楼藏近人墓誌目(983)
慎初堂所藏书目(997)
陈乃乾先生年谱简编陈伯良 虞坤林(1004)
编者后记虞坤林(1043)
编者补记虞坤林(1048)
作者简介· · · · · ·
陈乃乾(1896—1971),海宁盐官人。1916年,任上海进步书店编辑。1926年,任大东书局编辑、发行所长,兼任持志学院、国民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市通志馆及文献委员会编纂。建国后,任上海市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处编纂。1956年,调北京古籍出版社任编辑,后又任中华书局编辑。
陈乃乾出身书商,刻苦自学,孜孜不倦,终于成为版本目录学名家。解放前,曾校勘、影印古籍《经典集林》、嘉靖《上海县志》、正德《金山卫志》、《清代学术丛书》等,又辑印海宁乡邦文献《观堂(王国维)遗墨》、《海宁三家词》。建国后,负责中华书局影印组时规划影印重要古籍《永乐大典》、《清人考订笔记》等。多年精心编订的《室名别号索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索引》、《禁书总目》、《清代碑传文通检》,颇受学术界重视,为研究古籍的重要工具书。
陈乃乾一生酷爱藏书,积至万卷,颇多善本。1956年调北京工作时,曾包用一节火车皮,将藏书全部运京。“文化大革命”中饱受折磨,1971年死于浙东偏僻山村。
目录介绍如下:
陈乃乾文集+上.pdf122.86 MB
陈乃乾文集下册.pdf121.30 MB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陈乃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和学者,其文集《陈乃乾文集》充分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与广泛的学术研究兴趣。本篇文章旨在全面探讨《陈乃乾文集》的文学特色、学术价值、历史背景以及影响力。文章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陈乃乾的创作理念与作品特征,并分析其对现代文学和学术研究的贡献。通过深入分析,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陈乃乾作为一位文学人物的独特地位与影响力。
1、陈乃乾文集的文学特色
陈乃乾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尤其是在语言运用与情感表达方面展现了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常常运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将情感与理智相结合,传递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他也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使得他的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有着独特的感染力。
在《陈乃乾文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他的许多作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动荡,尤其是对历史事件的反思与人物命运的刻画,展现了他对社会、人性与历史的深刻思考。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陈乃乾都能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再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与人们的精神面貌。
此外,陈乃乾的作品也充满了哲理性与思想性。他常常通过寓言式的写作方式,探讨人生的意义、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等宏大主题。这样的创作手法,使得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哲学思想的载体,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启示。
2、陈乃乾文集的学术价值
陈乃乾不仅是作家,还是一位卓越的学者,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与思想史方面的贡献不可小觑。《陈乃乾文集》不仅包含了他的文学创作,还收录了他大量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这些学术论文多涉及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文学批评方法以及文化历史的探讨,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其中,陈乃乾对文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使他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文学批评中注重文学的历史与社会背景,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与历史使命,这种理论视角对当时的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他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现代文学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此外,陈乃乾还注重跨学科的学术研究。他将文学与哲学、历史、政治等学科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学术视野。通过对这些领域的深入探索,他的学术研究不仅丰富了现代文学的理论体系,也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3、陈乃乾文集的历史背景
陈乃乾的创作与学术研究深深植根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背景。在20世纪初期,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危机。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陈乃乾的作品与学术研究自然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记。他的创作不仅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也表达了对现代化进程的关注与思考。
特别是在五四运动以后,陈乃乾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对旧有思想和文化体制的挑战。他提倡用新文化取代旧文化,强调文学要服务于社会变革,表现出强烈的时代责任感。这种历史背景赋予了《陈乃乾文集》作品独特的时代气息,使得他的文学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与历史性。
此外,陈乃乾的学术研究也紧密联系时代的脉搏。他不仅关心文学的艺术性,也关注文学与社会政治之间的关系。他的学术著作常常从社会变革的视角进行文学解读,这使得《陈乃乾文集》成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与思想史的宝贵资料。
4、陈乃乾文集的文化影响力
《陈乃乾文集》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作家,陈乃乾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获得广泛赞誉,还对社会思潮与文化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启发了无数年轻人对社会、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在文学创作之外,陈乃乾的学术研究也对中国文学批评和文化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他通过对文学本质与功能的探讨,深化了文学批评的内涵,为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他在文化领域的广泛涉猎,也促进了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为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陈乃乾的文化影响力还体现在他的思想对后代作家的启发。他的作品不仅对同时代的文学创作者产生影响,也为后来的作家和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在今天,陈乃乾的文学成就与学术贡献仍然被广泛研究与讨论,他的影响力持续发扬光大。
总结:
《陈乃乾文集》不仅是陈乃乾个人文学与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与思想史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这部文集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文学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密切关系。陈乃乾的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理论体系,也为我们今天的文化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陈乃乾不仅是一位卓越的作家和学者,更是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见证者与推动者。他的作品与学术成果,至今依然在学术界与文学界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陈乃乾文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面貌与文化脉动。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