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共31册
资料编号:KW061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7.12G
出版社:中华书局 1986
内容简介
康熙年间命廷臣修《一统志》,雍正年间重加编辑,乾隆八年(1743)草稿初成。二十九年续修,四十九年乃成,三百四十二卷。嘉庆初命文华殿大学士穆彰阿重新修订,完成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因这次重修始于嘉庆年间,内容下限止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故名《嘉庆重修一统志》。此书在前志的基础上重修,除采录国史外,又参照《日下旧闻考》、《热河志》、《盛京通志》、《平定准葛尔方略》、《平定金川方略》、《西域同文志》、《西 域图志》、 《天下舆地全图》等前人已有的成果和资料,故内容丰富,考订精详,是一本比较完善的全国性地理志,是研究我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书。
全书共30册,另加索引一册
目录介绍如下:
├─大清一统志-1(0 folders, 17 files, 3.60 GB, 3.60 GB in total.)
│大清一统志 10(山东-济南-兖州-东昌-青州).pdf191.42 MB
│大清一统志 11(登州-莱州-武定-沂州-泰安-曹州-济宁-临清).pdf188.94 MB
│大清一统志 12(河南-开封-陈州-归德-彰德-卫辉-怀庆).pdf270.86 MB
│大清一统志 13(河南-南阳-汝宁-许州-陕州-光州-汝州).pdf221.10 MB
│大清一统志 14(陕西-西安-延安-凤翔).pdf202.91 MB
│大清一统志 15(汉中-榆林-兴安-同州-商州-乾州-邠州-鄜州-绥德).pdf207.37 MB
│大清一统志 16(甘肃-兰州-巩昌-平凉-庆阳-宁夏-甘州-凉州-西宁-镇西-泾州-秦州-阶州-肃州-安西-迪化.pdf274.70 MB
│大清一统志 17(浙江—杭州、嘉兴、湖州、宁波).pdf209.67 MB
│大清一统志 1(京师-直隶-顺天府-保定府-永平府-河间府).pdf257.65 MB
│大清一统志 2(天津-正定-顺德-广平-大名-宣化-承德-遵化-易州-冀州-赵州-深州-定州).pdf284.18 MB
│大清一统志 3(盛京-兴京-奉天-锦州-吉林-黑龙江).pdf214.85 MB
│大清一统志 4(江苏-江宁-苏州-松江-常州).pdf214.10 MB
│大清一统志 5(镇江-淮安-扬州-徐州-太仓-海州-通州-海门).pdf211.90 MB
│大清一统志 6(安徽-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pdf182.06 MB
│大清一统志 7(泸州-凤阳-颖州-滁州-和州-广德-六安-泗州).pdf162.65 MB
│大清一统志 8(山西-太原-平阳-蒲州-潞安-汾州-泽州).pdf198.56 MB
│大清一统志 9(大同-宁武-朔平-平定-忻州-代州-保德-霍州-解州-绛州-隰州-辽州-归化).pdf197.89 MB
└─大清一统志-2(1 folders, 14 files, 3.51 GB, 3.51 GB in total.)
│大清一统志 18(绍兴-台州-金华-衢州-严州-温州-处州-玉环).pdf233.76 MB
│大清一统志 19(江西-南昌-饶州-广信-南康-九江-建昌).pdf180.30 MB
│大清一统志 20(抚州-临江-瑞州-袁州-吉安-赣州-南安-宁都).pdf170.41 MB
│大清一统志 21(湖北-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宜昌-施南-荆门).pdf306.97 MB
│大清一统志 22(湖南-长沙-岳州-宝庆-衡州-常德-辰州-沅州-永州-永顺-沣州-桂阳-靖州-彬州-乾州-凤凰-永绥-晃州.pdf289.04 MB
│大清一统志 23(四川-成都-重庆-保宁-顺庆-叙州-夔州-龙安).pdf235.72 MB
│大清一统志 24(宁远-雅州-嘉定-潼川-绥定-眉州-邛州-泸州-资州-绵州-茂州-忠州-酉阳-叙永-松潘-石砫-杂谷-太平-懋功).pdf221.34 MB
│大清一统志 25(福建-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宁-邵武-汀州-福宁-台湾-永春-龙岩).pdf286.30 MB
│大清一统志 26(广东-广州-韶州-惠州-潮州-肇庆-高州-廉州-雷州-琼州-南雄-连州-嘉应-罗定-佛冈-连山).pdf291.65 MB
│大清一统志 27(广西-桂林-柳州-庆远-思恩-泗城-平乐-梧州-浔州-南宁-太平-镇安-郁林).pdf186.17 MB
│大清一统志 28(云南-大理-临安-楚雄-溦江-广南-顺宁-曲靖-丽江-普洱-永昌-开化-东川-昭通-广西-武定-元江-镇沅-景东-蒙化-永北-腾越-徼外).pdf200.48 MB
│大清一统志 29(贵州-新疆).pdf264.53 MB
│大清一统志 30(乌里雅苏台-蒙古-青海-西藏-朝贡各国).pdf242.58 MB
│大清一统志 索引.pdf484.85 MB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将深入探讨《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的背景、过程、历史价值及其影响。首先,文章将回顾《大清一统志》的创建历史和重修的必要性。接着,从四个方面详细分析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包括对清朝地方行政区划的整理、对民族与文化的总结、对清朝经济与社会状况的反映以及《大清一统志》对后世史学研究的贡献。最后,文章将总结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在清朝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并对其在历史文献中的长远影响做出归纳。
1、《大清一统志》的历史背景与初版概况
《大清一统志》最初由清朝乾隆时期的学者、官员组织编纂,旨在对清朝疆域进行全面的地理、历史、政治与经济的记录。这部志书对于清朝的行政区划、地理形态及社会文化做了详细的描述,是一部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地方志。然而,乾隆版的《大清一统志》由于时间紧迫、资料收集困难,存在不少不足之处。因此,在嘉庆时期,清朝政府决定对这部志书进行重新修订和完善。
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是为了弥补乾隆时期版本中的缺陷,特别是在地理描述的准确性和行政区划的更新上。嘉庆帝深知,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疆域不断扩展,社会经济变化日新月异,这需要更加详尽和准确的记载。因此,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确保这本志书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出清朝的现状和发展。
嘉庆帝命令对《大清一统志》进行全面修订,动用了大量的学者、官员进行资料的搜集、核对与整理。新的修订版不仅纠正了乾隆版中的错误,还增加了新的内容,特别是对于各地地方志的整合,使得《大清一统志》在历史上具有了更加突出的地位。
2、对清朝地方行政区划的整理与更新
《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版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对清朝地方行政区划的详细整理和更新。随着清朝疆域的不断扩展,许多新的省份、地区和边疆地带相继建立,原有的行政区划已经无法准确反映当时的实际情况。因此,嘉庆重修版的《大清一统志》在区划上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
首先,重修版对各个省份的划分进行了更新,特别是对于内地和边疆地区的行政区划作了更为清晰的界定。嘉庆时期,许多地方发生了变化,边疆地区的拓展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都需要反映在行政区划上。例如,东北地区的“满洲”与“蒙古”两大行政单位,在重修版中有了更明确的界定,确保了地方政府在管理上的更高效性。
其次,嘉庆版《大清一统志》对地方的历史沿革和行政设置进行了详细的补充,特别是对于地方官员的任职情况、地方治理的特点等作了重点描述。通过这些细致的修改和补充,嘉庆版《大清一统志》不仅是一部地理志,更是一部记录清朝政治与行政演变的史学巨著。
3、对清朝民族与文化的总结与呈现
《大清一统志》的另一大特色是它对清朝时期各民族及文化的总结与呈现。清朝是一个多民族的帝国,统治范围涵盖了汉族、满族、蒙古族、西藏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在嘉庆重修版中,这一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得到了更为深入的描述与分析。
重修版《大清一统志》不仅详细记录了各民族的历史、风俗、语言、宗教和文化特色,还特别指出了各民族在清朝统治下的融汇与共生。这种描述体现了清朝在多民族管理上的复杂性和包容性,尤其是在处理边疆民族问题上,嘉庆帝的治理策略和文化政策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此外,嘉庆版还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总结,展示了清朝对各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志书中收录了大量关于各地传统艺术、民间信仰、习俗节庆等内容,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清朝的文化面貌,也为后代研究清朝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4、《大清一统志》对清朝经济与社会的反映
《大清一统志》不仅是一部地理志,更是对清朝经济与社会状况的全面反映。嘉庆重修版特别加强了对当时清朝各地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描述。例如,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等领域的详细记载,都为后代研究清朝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重修版《大清一统志》通过对各地自然资源、农田灌溉、地方产业等内容的描述,展示了清朝社会经济的基本面貌。特别是在农业方面,重修版详细记录了各地的主要农作物种类、耕作方式、农业产值等,有助于理解清朝社会对农业生产的依赖及其对国家经济的支撑。
在社会领域,嘉庆重修版还增加了大量关于社会阶层、风俗人情的记载。从士族、官员到普通百姓,社会各阶层的情况被详细描述,同时对清朝社会结构、制度与治理进行分析,为历史学者提供了大量研究素材。
总结:
通过重修《大清一统志》,嘉庆帝不仅为清朝留下了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地理志,也为后世学者研究清朝的社会、经济、民族关系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无论是在政治、文化、经济还是社会方面,嘉庆重修版的《大清一统志》都展现了清朝在多个领域的丰富面貌。
《大清一统志》不仅是清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对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