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笔记小说大观(四辑全49册)
资料编号:KW2278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5.70G
出版机构:山西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5年以后
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在1990年代出版了几辑《民国笔记小说大观》,比辽教《新万有文库》“近世文化书系”中收录诸种和上海书店出版的《民国笔记史料丛刊》早而多且精,可惜编辑点校者水平不高,标点、分段以致拟小标题等闹出不少笑话,像《凌霄一士随笔》有些地方简直不像话,但好些笔记多年没有印行过,还是很难得的,只好将就了。
(其中《云自在龛随笔》用商务印书馆本代)
民国笔记小说大观目录(全四辑49册,收录笔记50种)
第一辑16种10册
1.春冰室野乘李孟符
2.十叶野闻许指严
3.眉庐丛话况周颐
4.餐樱庑随笔 况周颐
5.张文襄幕府纪闻 近代轶闻陶菊隐
6.退星庐笔记 健庐随笔孙玉声
7.世载堂杂忆刘成禺
8.杶庐所闻见录 故都闻见录 翟兑之
9.曾胡谭荟 曾胡治兵语录 蔡锷 辑 徐凌霄 徐一士 着
10.石屋余沈 石屋续沈马叙伦
第二辑 14种10册
1.异辞录 刘体仁
2.云自在龛随笔缪荃孙
3.一士谈荟 徐一士
4.陈嘉庚回忆录陈嘉庚
5.太一丛话 宁调元
6.云在山房丛书三种网庐漫墨杨寿聃 昂孙
7.梦蕉亭杂记 蕉窗话扇陈夔龙 白文贵
8.清代野记 梁溪坐观老人
9.近代笔记过眼录徐一士
10.一士类稿徐一士
第三辑12种15册
1、凌霄一士随笔全5册 徐凌霄 徐一士
2、新世说 易宗夔
3、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 刘成禺
4、康居笔记汇函全2册 徐珂
5、春明梦录 客座偶谈 何刚德
6、罗瘿公笔记选 罗惇曧
7、清代名人轶事 葛虚存
8、民权素笔记荟萃 苏曼殊 戴季陶 向恺然 潘承厚等,收笔记29种
9、栖霞阁野乘孙静庵悔逸斋笔乘李岳瑞
10、人物风俗制度丛谈 瞿兑之
第四辑12种14册
1.钏影楼回忆录钏影楼回忆录续编全2册包天笑
2.近世中国秘史 扪虱谈虎客
3.花随人圣庵摭忆全2册黄濬
2.辛丙秘苑 寒云日记 袁克文
5.南亭笔记李伯圥
6.民国野史 姜泣群
7.梵天庐丛录全3册柴小梵
8.南巡秘记 许指严
9.新华秘记 许指严
10.趋庐随笔.蜷庐随笔江庸 王伯恭
目录介绍如下:
001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1辑_1_春冰室野乘.pdf73.43 MB
002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1辑_2_十叶野闻.pdf102.16 MB
003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1辑_3_眉庐丛话.pdf113.23 MB
004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1辑_4_餐樱庑随笔.pdf46.69 MB
005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1辑_5_张文襄幕府纪闻_近代轶闻.pdf77.58 MB
006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1辑_6_退醒庐笔记_健庐随笔.pdf85.96 MB
007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1辑_7_世载堂杂忆.pdf126.93 MB
008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1辑_8_杶庐所闻见录_故都闻见录.pdf75.17 MB
009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1辑_9_曾胡谭荟__曾胡治兵语录.pdf43.75 MB
010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1辑_10_石屋馀沈_石屋续沈.pdf93.78 MB
011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2辑_1_异辞录.pdf93.47 MB
012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2辑_2_云自在龛随笔_4卷_用商务印书馆本代.pdf58.08 MB
013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2辑_3_一士谈荟.pdf62.54 MB
014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2辑_4_陈嘉庚回忆录.pdf190.87 MB
015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2辑_5_太一丛话.pdf65.64 MB
016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2辑_6_云在山房丛书三种.pdf59.62 MB
017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2辑_7_梦蕉亭杂记.pdf69.97 MB
018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2辑_8_清代野记.pdf67.10 MB
019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2辑_9_近代笔记过眼录.pdf96.82 MB
020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2辑_10_一士类稿.pdf89.50 MB
021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3辑_1_凌霄一士随笔_二.pdf104.50 MB
022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3辑_1_凌霄一士随笔_三.pdf173.97 MB
023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3辑_1_凌霄一士随笔_四.pdf160.48 MB
024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3辑_1_凌霄一士随笔_五.pdf123.14 MB
025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3辑_1_凌霄一士随笔_一.pdf138.23 MB
026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3辑_2_新世说.pdf173.94 MB
027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3辑_3_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pdf127.29 MB
028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3辑_4_康居笔记汇函_二.pdf75.78 MB
029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3辑_4_康居笔记汇函_一.pdf77.24 MB
030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3辑_5_春明梦录_客座偶谈.pdf66.10 MB
031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3辑_6_罗瘿公笔记选.pdf109.01 MB
032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3辑_7_清代名人轶事.pdf145.42 MB
033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3辑_8_民权素笔记荟萃.pdf157.09 MB
034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3辑_9_栖霞阁野乘_悔逸斋笔乘_11985754.pdf81.91 MB
035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3辑_10_人物风俗制度丛谈.pdf126.06 MB
036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4辑_1_钏影楼回忆录_.pdf218.17 MB
037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4辑_1_钏影楼回忆录续编.pdf145.84 MB
038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4辑_2_近世中国秘史.pdf144.63 MB
039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4辑_3_花随人圣庵摭忆_二.pdf178.71 MB
040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4辑_3_花随人圣庵摭忆_一.pdf185.07 MB
041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4辑_4_辛丙秘苑_寒云日记.pdf104.21 MB
042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4辑_5_南亭笔记.pdf106.09 MB
043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4辑_6_民国野史.pdf241.37 MB
044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4辑_7_梵天庐丛录_二.pdf263.21 MB
045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4辑_7_梵天庐丛录_三.pdf242.24 MB
046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4辑_7_梵天庐丛录_一.pdf144.04 MB
047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4辑_8_南巡秘记.pdf107.06 MB
048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4辑_9_新华秘记.pdf109.44 MB
049民国笔记小说大观_第4辑_10_蜷庐随笔_趋庭随笔.pdf112.11 MB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民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动荡和文化的繁荣,笔记小说这一文学形式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作为一种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特殊文体,民国笔记小说不仅承载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变革,还深刻反映了人们对命运、情感和现实的思考。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民国笔记小说进行详细探讨:其一,民国笔记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其二,民国笔记小说的文学特点与艺术手法;其三,民国笔记小说中的社会批判与人性探讨;其四,民国笔记小说的文学地位与影响。通过这些分析,本文旨在呈现出民国笔记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和深远影响。
1、民国笔记小说的起源与发展
民国笔记小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的“笔记”形式。传统的笔记多为记录个人生活、记述社会百态的散文式作品,属于一种日常随笔的体裁。然而,随着民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加剧,笔记的写作风格逐渐发生了变化,小说化的元素逐步融入其中,最终形成了笔记小说这一新兴文体。民国笔记小说不仅延续了传统笔记的写实风格,还融合了小说的叙事性和人物塑造,使得作品在内容上更为丰富和深刻。
随着时代的变化,民国笔记小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在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中,许多作家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这些题材被广泛融入到笔记小说的写作中。此外,随着民国文学市场的逐步成熟,笔记小说开始走向大众,成为广受欢迎的文学形式之一。尤其是一些知名作家的作品如鲁迅、胡适、沈从文等人的笔记小说,对这一文体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民国笔记小说的另一大发展契机是现代化进程的推动。随着文化的全球化和现代科技的发展,笔记小说逐渐受到了西方文学形式的影响,尤其是对内心独白和碎片化叙事结构的借鉴。这些外来影响丰富了民国笔记小说的表现手法,使其在现代文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民国笔记小说成为了展示个体意识与社会变迁的桥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文学地位。
2、民国笔记小说的文学特点与艺术手法
民国笔记小说在文学特点上呈现出多样化的风貌。首先,它具有较强的生活化与写实性。许多作家的笔记小说往往以日常生活为题材,关注普通人、底层民众的疾苦和生活状态。这种贴近生活的写作风格,使得笔记小说具有了高度的真实性和亲切感,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其次,民国笔记小说的叙事方式灵活多变,通常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的叙事视角,使作品显得更加主观和个性化。作家通过主观的笔触呈现出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使得笔记小说区别于传统的小说,具有了更多的内心独白和情感表达。
此外,民国笔记小说在艺术手法上也非常注重细节刻画和象征意义的运用。作家往往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波动。同时,民国笔记小说也常常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某些物品、场景、语言的反复描写,暗示作品背后深层的社会批判和文化反思。
3、民国笔记小说中的社会批判与人性探讨
民国笔记小说不仅是对个人生活的记录,它也常常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与冲突。许多作家通过笔记小说批判了封建旧社会的压迫和不公,揭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巨大鸿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写,作家们展现了那个时代下底层民众的疾苦、无奈与反抗。
例如,鲁迅的《朝花夕拾》便是通过一系列细腻的笔记,揭示了社会的病态和腐化。鲁迅不仅关注个体的心理与情感,还通过对社会病态的反思,展现了那个动荡时代人们的挣扎与困惑。民国笔记小说中的社会批判,往往不直接表现出激烈的反抗,而是通过对人性弱点的剖析,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不满。
在此基础上,民国笔记小说中的人性探讨尤为突出。作家们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揭示了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复杂心理。许多作品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物在社会变革中的挣扎和迷失,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冷漠、脆弱等阴暗面。这种人性探讨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文学内涵,也使得笔记小说成为了对时代变迁和个体命运进行深刻反思的工具。
4、民国笔记小说的文学地位与影响
民国笔记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社会变革与文化进步的反映。随着民国时期文化思潮的多元化,笔记小说的文学形式也逐渐成熟,成为了探索人性、批判社会、表达个体情感的重要载体。
在文学创作的技法上,民国笔记小说影响了后来的许多作家。尤其是在叙事结构和人物刻画方面,民国笔记小说为后来的现代小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许多现代作家,如巴金、张爱玲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民国笔记小说的艺术传统,运用笔记小说的叙事技巧与主题,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表现手法。
此外,民国笔记小说在读者群体中的影响也广泛深远。由于其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且富有哲理,民国笔记小说深受普通大众喜爱。它不仅是当时知识分子、作家之间的交流平台,也成为了广大读者理解时代和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窗口。即使在今天,民国笔记小说仍然能够引起许多人的共鸣,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总结:
民国笔记小说不仅仅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现象的记录,它更是反映时代、揭示人性的文学形式。通过对这一文体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民国时期社会的风云变幻以及人们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灵冲突与情感挣扎。同时,民国笔记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它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启示。
总之,民国笔记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独特的高峰,既有文学价值,也有历史意义。无论从艺术形式还是思想深度上,它都为后来的作家和读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源。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与人们的内心世界。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