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共4册)
资料编号:KW6756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889M
作者:王学典主编 / 陈峰、姜萌编撰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4
内容简介
《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总四册,分1900~1949和1950~2000两部,按年份顺序撰稿,便于搜索与记忆。全套近200万字,将20世纪中国史学之重大事件与重要着述,堪称百年史学之“历史回顾”、“世纪盘点”。
《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1900~1949》(上下册)以20世纪前50年中国史学重要事件和重要着作为主,凡与史学变化发展有关之文化、政治、社会等重大事件也酌予收入。该书按年系事,再由事系人,由人及学,力图全面、细致地反映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和概貌。该书取材力求广博,基本涵盖百年史学发展的方方面面,以展现其整体学术面目,同时也有所倾斜和侧重,凸显史学演进的趋势和主流。
《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1950~2000)》(上下册)以20世纪后50年中国史学重要事件和重要着作为主,凡与史学变化发展有关之文化、政治、社会等重大事件也酌予收入。该书按年系事,再由事系人,由人及学,力图全面、细致地反映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和概貌。该书取材力求广博,基本涵盖百年史学发展的方方面面,以展现其整体学术面目,同时也有所倾斜和侧重,凸显史学演进的趋势和主流。
目录介绍如下:
001《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1900-1949)上册》.pdf229.75 MB
002《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1900-1949)下册》.pdf240.20 MB
003《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1950-2000)上册》.pdf209.10 MB
004《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1950-2000)下册》.pdf210.87 MB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在中国历史学界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是在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过程中,它为学者们提供了清晰的研究框架和方法论指导。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的特点与发展。首先,将讨论史学编年在20世纪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尤其是中国史学界如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编年方法和体系;其次,探讨史学编年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影响,尤其是在史料的整理与研究方法上;第三,分析20世纪史学编年中出现的主要学派与人物,以及他们如何推动了中国史学的变革与发展;最后,展望未来中国史学编年的可能发展趋势,并提出如何在当代背景下继承与创新这一研究方法。通过这些方面的探讨,本文力求全面呈现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1、史学编年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当时的历史学界尚处于较为初步的阶段。史学编年作为一种历史研究方法,起初并未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学者们逐渐认识到,需要有一种系统化的方法来整理和阐述中国的历史事件与发展脉络。1911年辛亥革命后,历史学界的现代化进程加速,编年体的史学形式逐渐被学者接受并付诸实践。
20世纪初期,史学编年法开始得到一定的重视,尤其是在五四运动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推进,史学界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革。史学家们不仅对历史事件进行编排,还注重历史资料的考证与整理,推动了编年体史学的规范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史学家提出了更为科学的编年方法论,强调历史事件的时间性和因果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史学编年逐渐从单纯的时间框架扩展到多维度的历史体系中。例如,史学编年不仅仅是事件的简单排列,更注重事件间的内在联系、历史发展脉络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在20世纪下半叶,史学编年逐渐成熟,成为史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中国现代史研究领域,史学编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史学编年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影响
史学编年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史学编年提供了一种清晰、系统的历史呈现方式,它帮助学者们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构建了中国历史的整体框架。这一方法的应用使得历史研究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大大增强,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史学编年在史料整理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编年法,史学家能够准确地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史料按照时间节点进行分类和归档,从而避免了史料散乱、不连贯的现象。这种整理方式为后续的史料研究和考证工作提供了更为精准的参考。特别是在研究复杂的历史事件时,编年体能够清晰呈现事件之间的时间关系和发展脉络,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
另外,史学编年在研究方法论上的创新也极大推动了中国历史学科的发展。通过编年,史学家不仅能够更好地梳理历史事件,还能深入挖掘不同历史时期的背景、原因和结果。这种研究方法不仅适用于政治史的研究,也可以延伸到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等多个领域,为全面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3、20世纪史学编年的学派与人物
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中,涌现出了一批重要的学派与人物,他们对史学编年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首先,现代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如陈寅恪、梁启超等,对史学编年方法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陈寅恪在历史研究中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观点,他强调历史研究不仅要关注事件本身,还要关注事件的背景与原因,这为后来的史学编年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此外,梁启超则在史学编年中注重将历史事件与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提出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一观点为史学编年方法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借鉴。梁启超的思想在20世纪初期的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他主张史学应当具备现代意识,不仅要进行事件的整理,还要对事件的意义进行深刻的思考。
进入20世纪下半叶,史学编年又出现了新的学派与人物。例如,王小波的历史小说与历史观念的融合,推动了史学编年中对文化史的关注。同时,20世纪末期,随着史学国际化的推进,一些新兴的史学派系,如全球史学派,也开始逐步影响中国史学编年的研究方向。这些新的学派和人物为史学编年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学术界的地位更加稳固。
4、20世纪史学编年的未来展望
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的发展虽已取得显著成果,但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仍需继续创新和发展。首先,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史学编年方法可能面临一些新的问题。未来,如何在全球视野下重新审视中国史学编年,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历史事件的跨国性和全球性联系日益增强,这要求中国史学在编年方法上进行一定的调整,以适应新的研究需求。
其次,20世纪史学编年在研究内容上也应更加多元化。传统的编年体多集中于政治史、军事史等领域,但随着社会史、文化史等学科的发展,史学编年应更加注重对社会变迁、文化演变的考察。这不仅能够丰富史学编年的内容,也能够为学术界提供更为全面的历史图景。
最后,史学编年在研究方法上应当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例如,历史与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结合,可以为史学编年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这种跨学科的合作,将为史学编年注入新的活力,并为中国历史研究的未来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总结:
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无疑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仅提供了清晰的历史框架,还促进了史学界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与研究。通过对史学编年方法的不断创新与完善,中国史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世界史学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展望未来,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仍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史学编年应继续深化研究,拓展视野,推动中国历史学的创新发展。通过继承与创新,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必将在历史研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