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律之书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乐律之书

乐律之书(共19册)

资料编号:KW297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730M

作者:朱载堉

出版时间:明.朱载堉.万历年

目录如下:

操缦古乐谱+一
乐学新说
曆学新说+上
曆学新说+下
灵星小舞谱+八
灵星小舞谱+七
六代小舞谱+五
律吕精义+二
律吕精义+六
律吕精义+三
律吕精义+四
律吕精义+五
律吕精义+一
律学新说+筭学新说同卷
律学新说+筭学新说同帙
郷飮诗乐谱+三
郷飮诗乐谱+四
小舞郷乐谱+后附谱图+六
旋宫合乐谱+二

简介
朱载堉(1536—1611年),字伯勤,号句曲山人,青年时自号狂生、山阳酒狂仙客。生于怀庆府河内县(今沁阳市),系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仁宗帝的第六代孙,郑藩王族嫡世,明代着名的律学家、历学家、数学家。其父郑恭王朱厚烷能书善文,精通音律乐谱。载堉自幼深受影响, 喜欢音乐、 数学,聪明过人。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年仅10岁的载堉就攻读《尚书盘庚》等史书,并封为世子, 成为郑王的继承人。
朱载堉虽然贵为王子,但他的生活道路并不平坦,这与他父亲朱厚烷的经历有关。朱厚烷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六世孙,袭父封爵,为郑恭王。他生活朴素,为人刚直,《明史》本传说他“自少至老,布衣蔬食”。有一次,明世宗朱厚熜修斋设醮,装神弄鬼,“诸王争遣使进香,厚烷独不遣。”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朱厚烷又给这位世宗皇帝上书,“以神仙土木为规谏,语切直,”触到了痛处,“帝怒,下其使者为狱。”两年后,朱厚烷的伯父朱祐橏“求复郡王爵,怨厚烷不为奏,乘帝怒,摭厚烷四十罪,以叛逆告。”皇帝派人查勘,虽然叛逆之罪不能成立,依然将厚烷削去爵位,并将其禁锢于安徽凤阳。一直到隆庆元年(1567年),穆宗朱载垢即位,朱厚烷才得以平反昭雪,“复王爵,增禄四百石。”
朱厚烷被囚禁时,朱载堉刚十五岁,他“痛父非罪见系,筑土室宫门外,席藁独处者十九年,厚烷还邸,始入宫。”(《明史·诸王列传》)在这期间,朱载堉布衣蔬食,发奋攻读,致力于乐律、历算之学的研究,撰写了大量学术着作。
隆庆元年,朱厚烷冤案平反,次年,朱载堉结束了“席藁独处”的生活,重回宫中。万历十九年(1591年),朱厚烷病逝,载堉为世子,本可承继王位,但他上书皇帝,甘愿放弃。有司认为,“载堉虽深执让节,然嗣郑王已三世,无中更理,宜以载堉子翊锡嗣。”(《明史·诸王列传》)即使如此,载堉也不答应,他“累疏恳辞”,执意让爵,从他父亲卒年起,直到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经十五年七疏之后,神宗皇帝才予以允准,“以祐橏之孙载玺嗣,而令载堉及翊锡以世子世孙禄终其身,子孙仍封东垣王。”(同上)让爵之后,他自称道人,迁居怀庆府,潜心着书,过着纯粹学者生活。
朱载堉自幼喜欢音律、数学,《明史》本传说他“笃学有至性”。在“席藁独处”期间,他潜心着述;在恢复了王子身份以后,他仍然以学问为主,务益着书,从而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着作。嘉靖二十九年(1560年),他着《瑟谱》,万历九年(1581年),他完成《律历融通》等书;万历十二年(1584年),又完成《律学新说》。万历二十三年,载堉“上历算岁差之法,及所着乐律书,考辨详确,识者称之。”(《明史·诸王列传》)这里提到的“乐律书”,即《律学新说》,而“历算岁差之法”则包括《律历融通》四卷、《圣寿万年历》二卷、《万年历备考》三卷、《音义》一卷。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载堉献其新近完成的《律吕精义》一书(包括内篇、外篇)。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着成《算学新书》;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上《操缦古乐谱》等着作。此外,尚有不明撰述年月的《乐学新说》、《灵星小舞谱》、《旋宫合乐谱》、《六代小舞谱》、《小舞乡乐谱》、《二佾缀兆图》、《嘉量算经》、《圆方句股图解》、《律吕质疑辨惑》等。上述着作,大部分都收入他的《乐律全书》中。(本条内容,参阅了戴念祖的有关研究成果)
朱载堉对古代文化的最大贡献是他创建了十二平均律。这是音乐学和音乐物理学的一大革命,也是世界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在中国古代音律学发展过程中,如何能够实现乐曲演奏中的旋宫转调,历代都有学者孜孜不倦进行探索,但是迄朱载堉时无人登上成功的峰顶,只有朱载堉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他在总结前人乐律理论基础上,通过精密计算和科学实验,成功地发现十二平均律的等比数列规律,称其为密率,在其《律学新说》卷一中,他概述了十二平均律的计算方法:“创立新法:置一尺为实,以密率除之,凡十二遍。”
在《律吕精义·内篇》卷一中,他对十二平均律做了描述:
“盖十二律黄钟为始,应钟为终,终而复始,循环无端。……是故各律皆以黄钟……为实,皆以应钟倍数1.059463……为法除之,即得其次律也。”
为了阅读方便,引文中用阿拉伯数字代替了原文中的汉字数字。用这种方法确定的各律相应弦长,其音程相等,完全可以满足音乐演奏中旋宫转调的要求。这也正是现代国际音乐中通用的十二平均律。朱载堉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创建十二律的过程中,朱载堉也受到了他父亲的影响。朱厚烷精通音律学,他对儿子说:“仲吕顺生黄钟,返本还元;黄钟逆生仲吕,循环无端。实无往而不返之理。笙琴互证,则知三分损益之法非精义也。”(《律吕精义·序》)朱厚烷坚信旋宫转调能够实现,同时又明确指出传统三分损益法不可取,这对朱载堉有很大启发。正是在他父亲及前人工作基础上,朱载堉最终完成了十二平均律的发明。
围绕着十二平均律的创建,朱载堉成功地登上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例如,为了解决十二平均律的计算问题,他讨论了等比数列,找到了计算等比数列的方法,并将其成功地应用于求解十二平均律。为了解决繁重的数学运算,他最早运用珠算进行开方运算,并提出了一套珠算开方口诀,这是富有创见之举。他还解决了不同进位小数的换算方法,作出了有关计算法则的总结。在数学史上,这些都是很引人注目的成就。

在中国古代,音律学与度量衡分不开。朱载堉在研究音律学的同时,对计量学和度量衡的演变也做了考察。他亲自做了累黍实验以确定古人所说的尺长。为了确定量制标准,他测定了水银密度,测量结果相当精确。他从理论上辩证说明了“同律度量衡”之关系,对后世影响很大。
朱载堉注重实践、实验和实测。他特别注意把自己的理论放在实践中去检验。例如他提出的名为“异径管律”的管口校正法,就是从数学中推导出来以后,又在实践中进行检验,证明了它确实有效的。他的书中记述了大量的实验事实,如管口校正实验、和声实验、累黍实验、度量实验等,就充分反映了他的这一思想方法。
朱载堉在天文学上也有很高造诣。他生活的时代,明朝通用的历法是《大统历》,因行用日久,常出差错。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他上书皇帝,进献《圣寿万年历》、《律历融通》二书,提请改历。其见解精辟,深得识者称许。《明史·历志》曾大段摘引他的议论。礼部尚书范谦向皇帝建议说:“其书应发钦天监参订测验。世子留心历学,博通今古,宜赐敕奖谕。”得到皇帝允许。邢云路是明末一位着名天文学家,着有《古今律历考》一书,朱载堉为之作序,序文中称,他曾和邢“面讲古今历事,夜深忘倦”,邢“摘历史紧要处问难”,朱“于灯下步算以答”,二人“携手散步中庭,仰窥玄象。”生动地描写出了他们协力钻研天文的情形。
朱载堉的科学贡献是巨大的,他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富有创造性的学者,是明代科学和艺术上的一颗巨星,中外学者尊崇他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朱载堉和郭沫若一起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目录介绍如下:

001律吕精义+一.pdf48.72 MB
002律吕精义+二.pdf40.31 MB
003律吕精义+三.pdf43.51 MB
004律吕精义+四.pdf43.58 MB
005律吕精义+五.pdf40.53 MB
006律吕精义+六.pdf44.27 MB
007操缦古乐谱+一.pdf23.35 MB
008曆学新说+上.pdf51.09 MB
009曆学新说+下.pdf50.90 MB
010灵星小舞谱+七.pdf30.09 MB
011灵星小舞谱+八.pdf32.91 MB
012六代小舞谱+五.pdf29.64 MB
013律学新说+筭学新说同卷.pdf31.89 MB
014律学新说+筭学新说同帙.pdf40.39 MB
015郷飮诗乐谱+三.pdf46.38 MB
016郷飮诗乐谱+四.pdf37.44 MB
017小舞郷乐谱+后附谱图+六.pdf23.66 MB
018旋宫合乐谱+二.pdf27.71 MB
019乐学新说.pdf43.94 MB

乐律之书乐律之书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将围绕《乐律之书》展开详细阐述,分为四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乐律之书》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二是《乐律之书》的理论体系和内容构架;三是《乐律之书》对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影响;四是《乐律之书》在当代音乐学中的地位与价值。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探讨,本文力求全面呈现《乐律之书》在中国音乐理论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揭示其跨越千年仍具现实价值的原因。

1、《乐律之书》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乐律之书》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的一部重要经典,它的产生背景与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密切相关。古代中国社会对音乐有着深厚的敬仰,认为音乐不仅是艺术表现,更是宇宙秩序的反映。音乐与天文、历法、伦理等其他领域的知识紧密相连,这一思想在《乐律之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该书的诞生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成熟,也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和谐、秩序和宇宙法则的追求。

《乐律之书》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思想的碰撞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尤其是在礼乐制度逐步崩解的背景下,《乐律之书》作为音乐和礼乐的结合产物,承载着恢复和强化社会秩序的使命。在这个时期,乐律不仅仅是技术性的探讨,更具有深远的政治与哲学含义,它是实现社会和谐与治理的重要工具。

《乐律之书》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不仅限于音乐领域,它所阐述的乐理与哲学、宇宙观念、自然法则之间的关系,深刻影响了后世的音乐理论和艺术创作。它不仅是音乐人创作和演奏的指南,也是一个时代对世界和人生深刻思考的体现。因此,理解《乐律之书》需要将其放在广泛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才能真正体会其深远的影响。

2、《乐律之书》的理论体系与内容构架

《乐律之书》是对音乐理论的系统总结,书中的内容主要涵盖了音律的理论基础、五声音阶的构成、音高的标准以及如何通过音乐与天体的规律产生和谐。书中提出了许多创新的乐理观点,如“黄钟”音律的建立、“九宫”音阶的使用等,这些理论对于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作用。

《乐律之书》中的音律理论基础建立在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深刻理解上。音律不仅仅是声音的排列,而是与宇宙的和谐相对应。通过对五行、阴阳等哲学思想的融入,书中不仅探讨了音乐的技术性问题,还涉及到音乐如何反映天地自然法则、社会伦理等方面。这一理论体系的独特性,在当时的音乐体系中是前所未有的,它让音乐从单纯的艺术形式上升为一种哲学工具。

此外,《乐律之书》在音阶的设计上具有极大的创造性。书中通过细致的分析和实验,提出了“六律”系统,这一系统对后来的音乐创作、演奏方法等方面有着深刻影响。尤其是“七音体系”和“五音系统”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中国古代音律的复杂性与灵活性。对于后世音乐家来说,《乐律之书》提供了一个系统而全面的理论框架。

3、《乐律之书》对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影响

《乐律之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成熟,它对古代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它为音乐创作提供了系统的音律指导,使得音乐作品能够更加和谐、精致。古代音乐不仅仅是审美的表达,也逐渐成为社会秩序、道德规范的传递者。《乐律之书》的理论体系为这种转变提供了理论支持。

其次,书中提出的音律和演奏理论对古代乐器的制作与使用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乐律之书》对“钟”与“磬”等传统乐器的音律调整提供了详细的标准,这些乐器的音色和调式也因此更加符合音乐理论的要求。此外,书中对乐曲结构、演奏技巧的论述,为后世音乐的创作与演奏提供了实践指导,推动了古代音乐的多样化和精致化。

《乐律之书》还对古代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它的出现使得音乐不仅限于皇家和贵族阶层的专属,而逐渐在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在后来的朝代中,许多音乐学者和教育家都深受其影响,通过对《乐律之书》的研究,培养了大量的音乐人才,推动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乐律之书》在当代音乐学中的地位与价值

尽管《乐律之书》诞生于古代,但它在今天的音乐学研究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在当代音乐学的视野下,许多学者仍然通过《乐律之书》来探讨中国古代音乐的理论体系以及与现代音乐的联系。它作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经典之作,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为现代音乐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当代音乐学者在研究《乐律之书》时,常常将其与西方音乐理论进行比较,尤其是在音律、调式、和声等方面的对比。通过这种比较,学者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乐律之书》的独特性,还能够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探索出中国传统音乐在现代音乐中的创新路径。例如,中国的五声音阶与西方的七声音阶之间的差异,提供了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这种差异使得当代音乐创作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此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对《乐律之书》中的音律进行更为精确的分析。这种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乐律之书》不仅仅是古代音乐的理论宝典,也成为了现代音乐学研究中的重要资源。通过这些技术手段,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音律的精髓,从而推动现代音乐学的进一步发展。

总结:

《乐律之书》作为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经典之作,其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当时的音乐创作,更延续至今,成为音乐学研究的宝贵财富。通过对《乐律之书》历史背景、理论体系、影响以及当代价值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它在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这本书不仅是古代音乐理论的总结,更是对和谐、秩序与宇宙法则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古人智慧的结晶。

总之,《乐律之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在音乐理论、社会秩序、哲学思想等方面的深刻探讨,至今仍对我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实际创作中,这本书所蕴含的智慧与思想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有需要联系v;hx-hx4 有需要联系v;hx-hx4 有需要联系v;hx-hx4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打赏~~~  
图片1

联系我们

图片2

关注公众号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刺梨占星塔罗刺梨占星塔罗
易学资料

对占星塔罗感兴趣关注公众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