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共2册)
资料编号:KW3183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179M
作者: 吕思勉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09-04-01
内容简介· · · · · ·
收录九种:
《医籍知津》
《群经概要》
《经子解题》
《中国文化史六讲》
《理学纲要》
《先秦学术概论》
《大同释义》
《中国社会变迁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
目录· · · · · ·
医籍知津一、绪论二、最古医经:《素问》、《难经》、《灵枢经》三、本草之学源流四、《伤寒杂病论》与《金匮要略》五、脉经与脉学六、晋以后针灸学七、隋唐辑存之古医书八、宋以后医方之蒐辑传播九、宋代医学新说之兴起十、明代医家之成就十一、宋以后对古医书之注释订补与发挥十二、明清本草之学与方书十三、宋以后针灸学派十四、解剖学十五、宋以后脉诀、舌法与辨证十六、明清间诸医学名家十七、女科与幼科十八、推拿十九、疡科二十、咽喉科二十一、眼科二十二、伤科二十三、脚气二十四、霍乱与痧胀二十五、鼠疫二十六、虚劳二十七、导引与调摄二十八、江湖方技与《串雅》二十九、呪由科三十、医史医案医话与医书 附 吕诚之先生《医籍知津》稿本题记(胡道静)群经概要经子解题中国文化史六讲理学纲要先秦学术概论大同释义中国社会变迁史中国政治细想史十讲
目录介绍如下:
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上_12208306.pdf60.20 MB
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下_12208307.pdf119.11 MB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中国文化思想史是一条源远流长的历史河流,其中涌现出了众多卓有成就的思想体系和流派。而《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作为一部全面的研究中国文化思想的著作,详细地呈现了九种重要的文化思想流派,涵盖了从先秦到近现代的丰富思想遗产。本篇文章将从四个方面对《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进行详细阐述,分别是:文化思想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对比、佛教思想的影响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以及现代中国思想的变革与挑战。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分析,我们能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思想的多元性与包容性,揭示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发展。
1、文化思想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国文化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和巫术信仰,这些早期的思想观念为后来的文化体系奠定了基础。随着农业文明的兴起,社会的分工与组织结构逐渐复杂化,早期的宗教和哲学思想开始萌芽。这一时期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界的崇拜、对祖先的敬畏以及对宇宙秩序的理解。通过对天地万物的观察,早期的中国人逐渐发展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社会与宇宙是紧密相连的。
进入周朝,随着周易、诗经等经典的问世,早期的文化思想开始逐渐成型。周易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提出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而诗经则通过对社会与人性的歌颂,展示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与情感世界。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既有对自然法则的深刻探讨,也充满了对伦理与道德的关注,这为后来的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各家思想的激烈碰撞使得中国文化思想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阶段。百家争鸣的局面使得儒家、道家、墨家等多种思想流派涌现,为后世的思想体系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与参考。此时的文化思想开始具有更加系统化的特点,思想的精髓开始逐步提炼,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对比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史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大流派,它们分别在伦理道德与自然哲学上体现出不同的追求与理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仁爱”的核心价值,强调通过个人修养、社会责任和家庭伦理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秩序。儒家思想的最大特点是重视礼仪和道德规范,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理政理想。
与儒家思想的伦理化、社会化特点不同,道家思想则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由老子、庄子等人代表,其核心思想是“道”与“德”。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理念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反对人为的干预与过度控制,认为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天道。庄子进一步发展了道家思想,提出了“逍遥游”的概念,强调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自然的合一。
儒家和道家虽然在基本理念上有显著的差异,但它们并非完全对立。儒家强调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在道家的观点中也有其相应的体现。道家强调“无为”的治理理念和“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也能为儒家所借鉴。两者的互动与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对后代的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3、佛教思想的影响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佛教自公元前一世纪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发生了深刻的互动与融合。最初,佛教的教义被视为外来思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经历了本土化的过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思想体系。佛教的核心理念——“四圣谛”与“八正道”,强调人类的苦难与解脱,但在传入中国后,它与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体系发生了有机结合,形成了如禅宗、净土宗等多种派别。
禅宗作为佛教中最具中国特色的派别之一,它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主张通过冥思苦想和顿悟来实现心灵的觉醒,这与道家的“无为而治”以及儒家的“内圣外王”理念有着深刻的共通之处。禅宗思想的传播,促进了中国文化中“心性修养”与“自我觉醒”思想的兴起,并且对中国的文学、艺术、诗歌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思想不仅仅局限于宗教领域,它还影响了中国的哲学、艺术和社会制度。佛教的因果报应与轮回思想,也为中国的伦理观念提供了新的视角,使得人们更加注重道德修养和个人的内在修为。佛教与儒道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思想融合模式,为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4、现代中国思想的变革与挑战
进入近现代以来,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传入中国,尤其是在鸦片战争后,传统的中国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西方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资本主义、民主主义等思想开始影响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传统的儒家思想、道家哲学和佛教观念遭遇了西方文化的冲击,现代中国思想的变革也随之展开。
五四运动期间,提倡科学与民主的思想涌现,知识分子开始倡导新文化运动,主张推翻旧有的封建思想体系,强调理性与自由。此时,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并逐渐成为现代中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传统的文化思想与西方思想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图景。
在当前的中国社会,面对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传统文化思想的现代价值和功能正在受到重新审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与发展,同时也需要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中国思想的现代化,成为当前中国思想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总结:
通过对《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一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从原始的巫术信仰到儒道佛三家的相互碰撞,再到现代化转型的复杂演变。这些思想不仅仅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也为中国现代社会的思想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中国文化思想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使得它能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应对外部压力与内部挑战,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今天,我们在继承与发扬这些思想的同时,也需要更加注重思想的开放性与前瞻性,以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