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都江堰市《光绪增修灌县志》十四卷 清庄思恒修 郑珶山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四川省都江堰市地方志,光绪《增修灌县志》十四卷•首一卷,清庄思恒等修,郑珶山纂PDF高清电子版影印本下载。庄思恒,江苏元和(今苏州)人,监生,光绪八年(1882)任灌县知县。郑珶山,四川荣昌人,附贡生,光绪六年(1880)署灌县训导。
《增修灌县志》编成于光绪十二年(1886),由庄思恒、庄裕筠、缪延祺、孙绍龙、陆法言等主修,郑珶山总纂,郑翊清、吴国珍等协修。庄思恒《序》称:“余幼随父宦游入蜀,闻成都山水清峻,以灌为最,窃欲一畅游观,而不可得。辛巳(1881)冬,奉檄摄灌篆,既下车采风问俗,咨访民间利弊,簿书期会,听夕未遑。虽有山川风物之美,而长吏膺地方之责,尤不敢寄情丘壑,以旷厥职。溯灌邑自秦太守李冰凿离堆,疏二红,灌民田,民无沫水之害,至今十数州县赖其灌溉。第水之宜泄,全恃堰工;修筑不时,启闭不节,民受其害。此地方之先务,而有司之巨任也。时总督丁公方勤求水利,建置要工,每岁或一巡视。余急讲备豫之宜,求前事以为之师,稽之志乘,考其舆图;而古所谓《青城甲记》、《乙记》者,泯焉无存,惟乾隆间邑令孙公天宁所辑《县志》一编,差可寻绎。然时代既久,繁简失宜,……乙酉(1885)冬,从父子佩公(即庄裕箔)复权是邦,殷然以斯志为念,力成其美。今年(1886)秋,志成。”民国三年(1914)杨端宇《补刊灌县志序》称:“《灌志》成于前清乾隆丙午(1786)前邑令孙一樵先生,续于光绪丙戌(188)后邑令庄子佩诸君子。”盖思恒来任斯土,见县志失修已近百年,其间各种变化莫可稍核,便邀邑中士绅商议续修,特委珶山任总纂,开局举事。以失修年久,资料采辑不易,五历寒暑方得以初编成帙。时思恒已另赴他任,其叔父庄裕筠(监生,曾两次出任灌县水利同知)接任县事,珶山等人送志稿请阅,裕筠乐踵其事而订正,于光绪十二年(1886)督工刊行。
此《增修灌县志》分十四门百十六目,35万余字,其中《舆地志》在卷二,《建置志》在卷三,《水利志》在卷四,《田赋志》在卷六,《学校志》在卷七,《人物志》在卷九。条目分得极详细,以水利一门颇具特色,其他县志中多附载于舆地门之山川后,而是志则单独升为一级门,蒐载岷江水系及都江堰历代水利工程史料极为丰富。祀典归入学校门,收载的过于繁琐,达3万多字。《增修灌县志》艺文门仍系是志之重头,约10万余字,有历代着述书名作者简介,亦有诗文辞赋,多采咏颂记叙都江堰之宏伟和青城山之清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该《增修灌县志》今存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光绪二十七年(1901)补刻本,民国三年(1914)增补印本和1968年台湾影印本。
县志的编纂需要注重文献的搜集和整理。编者需要深入研究各种历史文献、档案资料等,确保编纂的内容准确可靠。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四川省都江堰市《光绪增修灌县志》十四卷是清代光绪年间对灌县地方志的增修版本,记录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及民俗等各个方面的信息。这部地方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也为研究四川地方历史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电子版PDF的下载,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查阅这部重要的文献。本文将从《光绪增修灌县志》的历史背景、内容结构、文化价值、数字化资源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读者提供对这部地方志的全面理解。
1、历史背景及修志历程
《光绪增修灌县志》作为一部地方志,起源于清朝时期的灌县(今都江堰市)。它的历史背景和修志过程充满了历史意义。在光绪年间,四川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地方志作为保存地方历史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修订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早期的《灌县志》主要是地方知识的汇编,但由于时间的推移,许多重要的历史和文化细节未能被保存下来,因此需要进行增修。
这部《光绪增修灌县志》的修订工作由清代的学者庄思恒主修,郑珶山等人参与了其纂写与校订。修志的过程中,作者们不仅依托大量的地方文献和口述历史,还借助于当时流传下来的古代资料,以确保其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庄思恒和郑珶山等人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地方长老,力求还原灌县历史的真实面貌。
该志书的完成不仅是地方文化的一次大规模整顿,更是清代学术成就的体现。其广泛涵盖了历史、文化、地理、风俗等内容,是地方志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如今,通过电子版的发布,更多学者和公众可以方便地接触这部珍贵的文化遗产。
2、内容结构与特色
《光绪增修灌县志》十四卷内容庞杂,涵盖了该地区的各个方面,具体包括历史沿革、人物传记、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等。该地方志的内容结构非常严谨,按照传统的地方志编纂规范,分为不同的章节和部分,每一卷都力求详尽,确保了对地方历史的全面记录。
其中,历史沿革部分详细描述了灌县从古至今的政治变迁,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人物传记部分不仅记载了地方名人的生平事迹,还描述了他们对地方发展的贡献。这些内容无疑为研究四川地方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此外,地方志还特别注重记录了灌县的风土人情,包括节令习俗、宗教信仰、民间传说等。这些文化特色的描述,不仅帮助后人了解灌县人民的生活方式,也为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总体来看,这部地方志的内容结构非常全面,且注重细节,展现了地方志在历史文化记录中的独特价值。
3、文化价值与学术意义
《光绪增修灌县志》不仅仅是一本地方历史书籍,更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首先,它是清代地方治理思想的体现,通过地方志的编纂,展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的运行机制及其对地方的管理方式。其次,它对于地方语言、民俗、宗教等方面的记录,成为研究四川地区乃至整个西南地区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从学术意义上看,《光绪增修灌县志》为历史学、地理学、人文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其在地方历史和文化的细致记录,为后来的学者在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当我们探讨四川地方历史时,《光绪增修灌县志》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
更重要的是,作为地方志的代表作之一,《光绪增修灌县志》不仅反映了清代地方学者的研究风貌,也揭示了清代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地方官员的治理方式等政治背景。这些对于研究清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4、数字化资源与电子版传播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志文献得到了数字化处理,《光绪增修灌县志》也不例外。其PDF电子版的发布,为学者、研究者及广大读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阅读方式。通过电子版的下载,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查阅这部地方志,极大地方便了对其内容的获取和研究。
电子版《光绪增修灌县志》不仅具备了传统纸质版的内容,还新增了数字化搜索功能,使得查找特定资料更加高效。与纸质版相比,电子版不仅便于存储、携带,还具备了多样化的展示方式,如高清扫描、图文并茂等。对于研究人员来说,这样的数字化资源使得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从大量数据中获取到相关信息。
此外,电子版《光绪增修灌县志》的发布也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播。通过互联网,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这部地方志,了解灌县乃至整个四川地区的历史与文化。这对于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
《光绪增修灌县志》作为一部重要的地方志,其历史、文化、地理等多方面的内容为后人了解四川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从修志背景到内容结构、文化价值,再到数字化资源的应用,每个方面都展现了这部地方志的重要性。如今,通过PDF电子版的发布,更多人能够轻松获取这部珍贵的地方志文献,进一步推动地方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