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达州市《民国达县志》十二卷 蓝楷修王文熙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四川省达州市地方志, [民国]《达县志)(二十卷.首-卷.末一卷.补遗二卷)PDF高清电子版影印本下载。蓝楷、张仲孝修,王文熙、吴德准、朱炳灵纂。蓝楷,四川人,年里不详,民国十三年(1924) 任达县知事.张仲孝,四川内江县人,民国五年(1916) 任巴中县知事,主修《巴中县志》。民国十五.年至二十一年(1926- 1932) 调任达县知事(县长),主修《达县志》二十卷。参见“[民国]巴中县志”条。王文照,达县人,清末增生,曾官达县、东乡等县知事,达县中学校长、视学、图书馆长.等。吴德准,达县人,宣统元年(1909) 拔贡,曾官四川都督府秘书、大足县知事、达县征收局长等。朱炳灵,达县人,清末拔贡,候补知县。达县为旧缓定府附郭首县,民国二年(1913) 二月始裁府留县.达县旧志成于嘉庆十九年,洎后同治光绪之间,顾复初廖季平两先生曾续修府志,但俱未成面废。民国十二年(1923) 四川省重修四川通志局发起续修通志,征集各县县志,于是该县人士始会集筹商,决议分三期办理修志事宜,先于民国十三年(1924)蓝楷自捐钱二百元为开办费。初由本县清末增生、县参事,公立图书馆馆长王文熙(历官达县、东乡等县知事,达县中学校长、县视学等)负责筹办.四年之间,仅是筹集经费,初步派员采访。至民国十七年(1928),撤筹办处,设修志局,由张仲孝自任“总理”,聘王文熙为“协理”,吴德准为编辑主任,动手编次。越二年稿成,尚待补订,而王文熙因病辞归,又过一-年,复推举吴德准协理兼总纂,踵事补.订毕工。时因铅印费角高昂面改用木板刊刻,至民国二十二年(93)刻毕印行,舆图改用石印。后因战事原印志书损失较多,版本无存。民国二十七年(1938) 省政府通知报送县志,另外丽索该县志者亦不少,决定铅印200部,增编补遗二卷,将文献委员会所存民国元年以来各种记录资料分门收入,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改用铅字排版印行。达县志全志五册、八门、二十卷、九十二子目,并有卷首、卷末、补遗。卷首含序文、凡例、纂修姓氏、目录、图经、全县奥图。卷一建置门沿革、城池、官署、古迹、坊表;卷二奥地门星野、气候、疆域、山水:卷三奥地门市镇、形势;卷四舆地门关隘、寨堡、津梁、道路:卷五舆地门莹城:卷六官政门官制、秩官、政略;卷七官政门武备、保甲、团练、警察、驿递、民职:卷八礼俗门典礼、家礼;卷九礼俗门风俗、公善:卷十礼俗门庙祠、寺观:卷十一食货门田亩、户口、水利、赋税、杂税徭役、仓储、蠲政;卷十二食货门物产、附制造、币制、度量衡:卷十三学校门学宫、学署、学额、义社学、书院、宾兴、学田、学务、中高学校、租佃、贷费、津贴、图书馆;卷十四学校门选举、仕进、封荫:卷十五人物门乡贤、宦业、忠义、孝友、卓行;卷十六人物门文学、武功、隐逸、方技、释道、流寓、耆寿;卷十七人物门节妇、孝妇、贞妇、烈妇、寿妇、孝女、贞女;卷十八艺文门艺文;卷十九艺文门金石;卷二十纪事.杂录。卷末文存、诗存,附他邑生存人文。补遗:小引:建置,包括沿革、官署;与地,包括市镇.寨堡;官政,包括官制、秩官、政略、铺递、法团会所、保甲、团练、警察、民职:礼俗;食货,包括田赋、契税、杂税、徭役、仓储、度量衡、蠲政、附省银行合作金库、物产、币制:学校,包括学校、选举、仕进;人物,包括卓行、乡贤、武功、文学、方技、书寿;艺文;纪事;杂录:文存。该志分门别类稍嫌芜杂,惟所记内容于民国新增变化颇注意搜集,如山水、市镇、关隘、桥梁等门类记述极详尽,资料丰富,并绘图表加以说明,如龙头山脉、风凰山系、通川江水系、巴河水系等。场镇、寨堡等详述其方位、地势、距城道里、四周道里程站、创设日期等。官政门则记载了清末的警察、议会、教育、农工商会、实业、团务、税收等局所的开办创立资料。食货门则在物产后专门编辑制造一类,详载了本境土特产品的加工制作过程、产量、收入等情况,颇有史料价值。学校门主要编入清光绪末以来开办新学的缘起、学校的分布、教学经费,并附办学的文告、碑记。艺文门后的金石一目,收载了自汉代迄清末的刻石碑记、钟鼎等,亦较有价值,其中如汉代的《广汉属国侯李翊碑》,《元顺德府大开元寺弘慈博化大士万安恩公碑》等均较珍贵。卷二十的记事中收载了民国初红灯教在县境的活动情形以及川东北军阀混战史料。卷末的诗文存,实即艺文门,有旧志原载者,有新编入者,新增者如四川军阀刘存厚.政务厅长尹昌龄等人的诗文,仅刘存厚的诗文便有十八首之多。后编的补遗二卷,主要记载民国改元后的史料,止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以市镇、保甲、法团、会所、学校、人物等门类所载史料为多,较有价值。如详载民国二十一年(1932) 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中国工农红军攻陷通江、达县等地,建立川北苏区,川军将领刘存厚等仓皇出逃,县人陈炳望(曾参加北伐,历任川滇黔联军援鄂第五路司令官、缓定党务专员等职)赴南京请派中央军出兵围剿红军等史料。并附有《陈炳望三电书》等文。以上各项皆为该志优点。
此达县志今存民国二十二年(133)刻本,民国二十七年(1938) 增补铅印本。其誊清稿本尚有“人物”、“学校”、“艺文”三门残本四册藏于四川省图书馆。后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 县文献委员会欲开局续修县志,但终未成事,仅留下一册采访稿,约万余字,价值不大。
县志的编纂是对地方文化多样性的展示和呈现。通过对地方文化多样性的记录和整理,县志展示了一个地方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和特色。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将详细探讨四川达州市《民国达县志》十二卷的PDF电子版的下载问题,并从地方志的文化价值、地方志的编纂历史、蓝楷修和王文熙的贡献以及地方志在现代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将对四川达州市的地方志《民国达县志》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并能够掌握相关电子版的下载信息和注意事项。本文将重点介绍地方志的学术价值与应用,编纂者的个人贡献,以及地方志在保存地方文化、历史遗产中的重要性,同时也结合实际下载指南,帮助读者有效获取该资源。
1、地方志的文化与历史价值
地方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各地丰富的历史信息与地方特色。《民国达县志》作为地方志的经典之一,不仅记录了达州市的风土人情、经济发展、政治历史等内容,还体现了四川地方的文化底蕴。通过地方志,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地区的自然景观、地理特征以及地方的民俗习惯,这些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各地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民国达县志》特别注重了对达州市及其周边地区的详细描写。它不仅涵盖了民间传说、地方人物传记,还涉及到各类社会、经济活动。这些资料为后人研究地方史、民族文化以及地方经济提供了第一手的珍贵资料,是研究中国地方历史的宝贵资源。
此外,地方志还在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今天的现代社会,地方志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能够帮助我们追溯历史的根源。它为文化研究、教育事业以及地方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2、《民国达县志》的编纂背景与历史沿革
《民国达县志》的编纂始于民国时期,经历了多次修改和补充,最终由蓝楷修和王文熙主编完成。作为地方志的编纂者,蓝楷修和王文熙不仅在学术上具备深厚的背景,而且在实践中有着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这为他们编写《民国达县志》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民国达县志》共分为十二卷,每一卷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涉及地方历史、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等内容。这本地方志的完成,是当时达县地区对于历史文化保存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还反映了民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民国达县志》的编纂历史也反映了中国地方志编纂的独特性。地方志的编纂历时数百年,经历了朝代更迭、社会动荡等多重变革,但依然保持了其对历史、文化、地理的高度关注。这本地方志的出现,也为当时的学术界提供了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文献资料。
3、蓝楷修与王文熙的贡献
蓝楷修与王文熙是《民国达县志》的主要编纂者,两人对于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蓝楷修作为地方志的核心编辑,他广泛收集地方资料,并且深入探访历史遗址和民间故事,将这些历史记载系统化,确保了《民国达县志》的内容丰富而详实。
王文熙在地方志的编写过程中,注重了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系统化。他的学术背景为《民国达县志》的编纂提供了理论指导,尤其是在历史、文化的解读方面,王文熙注重理论与实地调查的结合,使得这本地方志更加严谨和具有学术价值。
两人通过紧密合作,共同完成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志作品。他们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地方文化的传承者。通过他们的努力,《民国达县志》得以完整保存并传世,为后来的学者研究四川地方历史、社会变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4、四川达州市《民国达县志》电子版下载指南
在信息化时代,数字化资源的共享已成为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趋势。四川达州市《民国达县志》作为一部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地方志,其PDF电子版的发布使得更多人可以方便地获取其中的历史资料。通过网络平台,学者和研究人员可以轻松下载该电子版,进一步挖掘其所包含的丰富信息。
为了确保电子版的下载过程简便快捷,相关平台提供了标准化的下载流程。用户只需在提供的下载页面中填写必要信息,便可获得该地方志的PDF文件。此外,一些平台还会提供该电子版的高清扫描版本,确保文字清晰,图表无失真,便于学者进行细致研究。
在下载过程中,用户应注意选择正规的渠道,避免通过不安全的链接或网站下载文件,以免遭遇病毒或其他潜在风险。通过正规的渠道下载《民国达县志》电子版,既能确保资料的完整性,也能保障用户的网络安全。
总结:
四川达州市《民国达县志》作为地方志的重要作品,既是对地方历史、文化的总结,也是中国地方志编纂史中的一部经典。通过蓝楷修与王文熙的辛勤工作,这部地方志保留了大量的历史与文化信息,成为后人了解达州市历史、民俗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
电子版的发布使得这一珍贵资料更为便捷地向公众开放,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方便,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四川地方历史的窗口。无论是从历史价值、文化传承,还是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来看,《民国达县志》的数字化无疑是历史文献保存和传播的一次重要进步。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