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宣统《成都通览》全八册 清傅崇矩编 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四川省成都市地方志,成都通览,清傅崇矩编。傅崇矩(1875—1917),字樵邨(村),四川简阳人。青年时随父迁成都,曾为尊经书院廪贡生,后候补泸州教谕,加捐道员,光绪二十六年(1900)于成都创办第一家公众阅览室,出版第一张科学性报纸《算学报》,民国二年(1913)又创办了成都第一家民办报纸《通俗启蒙报》;民国四年(1915)任松潘县长,出版了《松潘游记》,后署屏山,着有《成都通览》《川省赴会之程途》《中国历史大地图》等十余种着述。民国《简阳县志》卷十三有其传。
《成都通览》又名《说成都》,沈秉堃《序》曰:“举凡山川气侯,风土人情,农工商业,饮食方言,凡百价目,靡不毕载”。此书对成都情况的记述,条分缕析,细大不捐,为人们勾画出了清末成都社会的全貌,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清末成都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清末宣统元年(1909)九月至宣统二年(1910)六月,由成都通俗报社陆续刊印。全书不分卷,分装八册,近70万字。书前有沈秉堃序、黄芝序和傅氏自序。全书分一百八十余类,内容包括成都之地图、成都之气候、成都之地势、成都之田土、成都之山、成都之水、成都之江河流域、成都之堤堰、成都之池塘、成都之桥梁、成都之渡头、成都之成都城、成都之古迹、成都之花园、成都之城内街巷、成都之近城水碾、成都之四乡场市、成都之城内菜园菜市、成都之田房税契、成都之寺庙、成都之各姓祠堂、成都之会馆公所、成都之官衙、成都之内城官衙及各局所、成都之城内仓廒、成都之近年建置改革、成都之警察五十二局所、成都之官立局厂、成都之各学堂、成都之火政、成都之捐局及捐章、成都之西人产业、成都之西人居留所、成都之外国人游历来往表等等。
本书上承宋人《东京梦华录》余绪,注重对文化、风俗、民间生活、“三百六十行”作有条理的翔实记载,虽有芜杂之病,但保留了一大批今天已极难见到的原始材料,是研究清末四川民情风俗的十分珍贵的资料,早已受到研究文化史、民俗学、社会学诸方面的专家的高度重视。傅氏具有维新思想,感触比较敏锐,对清末成都社会的重大变化有所反映。书中始记新学堂林立、留学生之众、新书刊之多,可见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主流的新思想、新知识已深入内地。书中一方面反映了天府之国物产丰富的特点,另一方面对近代实业的开办予以特别的重视,为民族工商业起步艰难,深受内外反动势力压抑而发不平之鸣。书中对成都官场之腐朽,社会风气之致坏欺诈奸盗,赌斗淫邪,愚昧迷信,都有令人触目惊心的记载。
今存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又有1987年巴蜀书社点校铅印本。
县志的编纂是对地方文化传统的珍视和传承。通过对地方文化传统的记录和整理,县志体现了人们对本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意识。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四川省宣统《成都通览》全八册》是由清代傅崇矩编纂的一部重要地方志,旨在详细记录四川省成都市的历史、地理、风俗以及各类社会文化的变迁。这部地方志全书共分为八册,全面反映了清朝宣统年间成都及其周边地区的社会风貌与城市规划。通过对这本地方志的电子版(PDF格式)下载,我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成都的历史背景,还能通过数字化的便利,便捷地进行学术研究与地方历史探究。本文将从《成都通览》编纂背景、历史价值、内容分析及电子版下载的意义四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以全面解析该地方志的重要性。
1、《成都通览》编纂背景
《成都通览》的编纂背景深刻体现了清代末期对地方志书的重视与研究的传统。这本地方志由傅崇矩主编,历时多年完工,是宣统年间对四川地区文化和历史的全面总结。清代地方志不仅是地方治理的重要工具,也是保存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傅崇矩作为当时知名的学者,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学问和地方研究经验,完成了这一部重要的地方志。
《成都通览》的编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多次的修订与校对。傅崇矩在编纂过程中,广泛征集资料,走访了成都及周边地区的各类历史遗址,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这使得《成都通览》不仅仅是一部枯燥的地方志,更是对成都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
地方志的编纂背景通常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环境。清朝末期,国家的动荡和地方管理的压力使得地方志成为一项重要的记录工具。通过《成都通览》,我们能够了解清代末期成都的地理环境、城市建设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动,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四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2、《成都通览》的历史价值
《成都通览》作为一部地方志,其历史价值是无可估量的。首先,这本志书记录了清代末期成都的地理信息、行政区划以及城市建设等内容,提供了对当时成都城市发展与社会风貌的真实反映。例如,书中详细描述了成都的城池布局、交通情况、商业发展等,这些信息对后来的历史学者研究清代地方行政和经济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成都通览》还保存了大量关于成都各地名、文化遗址以及风俗民情的资料,这为研究四川及成都地方的文化、风俗、宗教等方面的变迁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许多地方志中的记载,都是当时历史的唯一见证,尤其是在清朝末期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这些记录具有了更加珍贵的历史价值。
《成都通览》的历史价值不仅限于地方史研究,它还为研究中国古代的地理学、民族学等领域提供了大量资料。通过对这部地方志的深入研究,学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清代四川地区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民族融合等多方面的历史特征。
3、《成都通览》内容分析
《成都通览》的内容涉及成都及其周边的多个方面,包括地理、历史、经济、文化、风俗等多个层面。全书共分为八册,每册内容都涵盖了成都的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的详细资料。例如,第一册主要介绍了成都的地理位置、城市规划和自然景观,第二册则详细记录了成都的历史沿革、历史遗迹和重大事件。
书中的每一册都有大量的地名注解和地方历史事件的描述,这些内容不仅让人深入了解成都的历史背景,还能帮助我们了解清代四川的社会结构。特别是在讲述风俗民情的章节中,傅崇矩对于当地民众的生活方式、社会习惯以及节庆活动的描述十分详尽,充分展示了四川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成都通览》还在内容上加入了丰富的插图和地图,帮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当时成都的地理面貌。无论是街道布局、古迹遗址,还是当时的社会分工,傅崇矩都以详实的文字和生动的插图,呈现出一个立体的成都形象。这使得《成都通览》不仅仅是一本文字性的地方志,更是一本极具学术价值的地理文化作品。
4、电子版下载的意义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地方志书籍逐渐转化为电子版,这不仅为学者提供了便捷的研究工具,也让广大读者能够更轻松地访问历史资料。《四川省宣统《成都通览》全八册》的PDF电子版下载,极大地便利了学术研究和历史文化的传播。通过电子版,读者能够随时随地访问这部重要的地方志,无需担心纸质书籍的保存问题。
电子版《成都通览》不仅保留了原书的所有内容,还增加了许多便于查阅的功能,如全文搜索、书签标注等。这些功能使得读者在研究时能够快速定位到需要的信息,极大地提高了研究效率。特别是在处理大量资料时,电子版提供了传统纸质书籍无法比拟的便捷性。
此外,电子版《成都通览》为更多的读者提供了便捷的学习途径。无论是历史学者,还是对成都地方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获取这部地方志。这种数字化的传播方式,不仅有助于学术资源的普及,也为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
总结:
《四川省宣统《成都通览》全八册》作为清代末期的重要地方志,它不仅记录了成都的历史变迁,也为我们研究四川乃至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傅崇矩通过这部地方志,全面展示了成都的历史、地理、文化等多个方面,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学术资源。
如今,通过电子版的下载,更多的人能够便捷地访问这部历史文献,促进了地方志的研究与传播。电子化的普及,不仅让我们更加轻松地了解历史,也为学术界和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研究平台。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