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乾隆寿阳县志》全十卷 清龚导江纂修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地区: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地方志
书名:乾隆寿阳县志
卷数:全十卷
作者:清龚导江纂修
版本: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本
史部:方志类
格式:据美国藏本原书原貌彩色影印 高清PDF电子版下载
类型:中国稀缺古代古籍善本地方志史志县志PDF下载
大小:99.2 MB
页码:119双页
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地方志,(乾隆)寿阳县志,十卷首一卷,龚导江纂修。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修,三十六年(1771)刻本。
乾隆寿阳县志无专门纂修姓氏,仅于卷端书“知县仁和龚导江纂辑”。
龚导江,字岷山。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次年(1767)知寿阳县,均徭役、课耕凿,增修受川书院,事入光绪《山西通志》名宦录。
寿阳旧志,“肇修于前令吴君(吴祚昌康熙十一年修县志),继续于李君(李敦康熙五十六年续修增刻)”。知县龚导江上任后见旧志“体例多所未符,记载亦近荒略,且相隔五十余年,事实更惧湮没”,遂“篝灯五夜,伸纸握椠,自沿革疆域以至艺文,为目二十有六,汇为十卷,其间搜罗铭篆,博访耆旧,不遗余力,微者显之,幽者阐之”,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春稿成。同年夏,戴震应山西布政使朱珪邀请客居山西。龚知县给戴震写信,请其审阅点窜,后根据戴震意见作补充完善,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付梓,记事止于三十五年(1770)。
乾隆寿阳县志编次,卷首有乾隆三十五年山西巡抚鄂宝序,乾隆三十六年督学使吴岩序,山西布政使朱珪序,前山西按察使王显绪序,乾隆三十六年徐浩序,乾隆三十四年江苏怀安府知府、前平定州知州陶易序,平定州知州吴炳序,乾隆三十四年寿阳知县龚导江序,旧序4篇(武全文序、赵弘化序、霍肖韬序、吴祚昌序)。凡例12则,目录,图3幅(县境山川图、县属村庄图、县城图)。正文为十卷:卷一沿革、疆域、村庄(市镇附)、山川(桥梁附)、形势;卷二城池(关隘附)、官署(仓廒附)、学校、铺驿、兵防(塘汛附);卷三田赋(杂税附)、户口、徭役、起运(留支附盐法附);卷四职官、题名、宦绩;卷五选举;卷六乡贤(文苑附)、孝义;卷七列女;卷八古迹(冢墓附)、坛庙(寺观附)、风俗(物产附)、祥异(兵氛附);卷九、卷十艺文。
乾隆寿阳县志是在康熙志的基础上增入近事,并变其纲目体为并列门目体而成,以事类相从为次第,分正附三十八目,约11万字。全书因得到清代修志地理派代表人物戴震的指导,内容丰富,考证精审。凡例云:“(沿革)旧志太略,殊少稽核,今参考群书,以得其实,沿革明而疆域辨。”又云:“村庄之名,旧志不备载考,县俗以村落之大者为所,每所辖若干村,今详列之,并附市镇以补其缺。”境内山川、河流“(旧志)只记其名,皆未详其原委,并水道多不载入,今一一考明,水道必加履勘得曲折,以地志之大节目所系不可忽也”,无法考核者,则注明“无考,依旧志录入”。是志地图,也根据戴震的意见,增绘《县境山水图》《县属村庄图》。凡例云:“旧志有县境、县治、学宫三图,而于村庄、山水皆甚略。今注明县属村庄为一图,县境之山水准其方隅、曲折为一图,然后合县城、县治、学宫为一图。至于作志陋习,凑合八景、十景绘之卷端皆汰之。”《县属村庄图》,列有方格,图中注明:“每格方二十里,以直县城二十里内为正东、正南、正西、正北,余皆为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凡山川、村庄志中所载方向、里数皆以此求之”,图与文相对照,县中山川、村庄等情一目了然。此志深得时人好评,山西巡抚鄂宝评“其书严体例、精考核,凡旧时相承袭疏失,必详举确有证实”;督学使吴岩评其“分门别类,考核精详,捜而集之秩如也”;布政使朱珪评其“简严有条理,其于寿阳、受阳之辨,桃水、洞过之脉尤明晰”。光绪寿阳知县白昶评此志“考核精详,体例严密”。
(乾隆)《寿阳县志》刻本流传较广,中国国家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等十余馆,及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天理图书馆均有收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数据库、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国善本方志”数据库均收录该志,人们可注册账号免费浏览。影印本有2010年三晋出版社(寿阳县地方志办公室编)《山西历代方志集成》本(据山西省图书馆藏本影印)和2018年台湾成文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本。
县志的编纂是对地方文化传统的珍视和传承。通过对地方文化传统的记录和整理,县志体现了人们对本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意识。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山西省晋中市《乾隆寿阳县志》全十卷由清代的龚导江编纂,是一部具有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地方志文献。本篇文章将详细探讨《乾隆寿阳县志》的背景、内容、结构以及其在现代学术与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如何通过PDF电子版的形式进行下载与传播,使得这部历史文献能够为更多的学者与公众所利用。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是《乾隆寿阳县志》的历史背景及编纂过程;其次是其在山西省地方志中的地位与作用;接着讨论电子版的传播方式与意义;最后,结合实际,分析《乾隆寿阳县志》在当今文化保护与研究中的作用与挑战。
1、《乾隆寿阳县志》的历史背景与编纂过程
《乾隆寿阳县志》是清朝乾隆年间地方志的代表之一,主要描述的是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的历史、文化、社会及地理等方面的内容。乾隆帝在位期间,广泛开展了地方志的编纂工作,而《寿阳县志》便是其中之一。这部志书的编纂者龚导江,是一位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地方学者,他用心记录了当时寿阳县的社会风貌、地方行政、民间风俗等,形成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乾隆寿阳县志》的编纂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长期的资料收集与考证。龚导江在与地方士绅、百姓的接触中,收集了大量的口述与文献资料。这些资料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较高,为该志书的历史价值提供了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志书的完成还得到了当时乾隆政府的支持,政府对地方志的编纂给予了必要的指导与审核。
由于清朝时期对地方志的编纂有着较为严格的标准,《乾隆寿阳县志》不仅反映了寿阳县的历史与文化,还展现了清朝政府在地方治理上的一套体系。因此,《乾隆寿阳县志》不仅是一部地方志,也是一部具有政治与社会背景的历史文献,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2、《乾隆寿阳县志》在地方志中的地位与作用
《乾隆寿阳县志》作为山西省地方志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具有较高的地位。在清代,地方志不仅是记载地方历史的重要工具,也是治理地方的依据之一。寿阳县的地方志,通过对寿阳县的详细记录,为后代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也为地方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这部志书不仅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还特别关注了寿阳县的民生与风俗。
从地方志的视角来看,《乾隆寿阳县志》也为山西省其他地区的地方志提供了借鉴。在清代,地方志的编纂通常需要依据一定的格式与规范,而《乾隆寿阳县志》则严格遵循了这一规范,为当时其他地区的志书编纂提供了模板。此外,它的编纂过程中,也借鉴了前期其他地方志书的经验,因此成为了研究清代地方志的重要参考文献。
值得一提的是,地方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还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乾隆寿阳县志》,我们能够了解清代寿阳县的政治结构、社会组织、经济状况以及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内容不仅对于地方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研究清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电子版传播与《乾隆寿阳县志》的现代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数字化资源的开发成为学术界的一大趋势。传统的纸质文献虽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但其传播的局限性使得许多珍贵资料未能广泛传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数字化版本的《乾隆寿阳县志》应运而生。通过将其转化为PDF电子版,志书可以方便快捷地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学者与公众都能够通过网络轻松下载。
电子版《乾隆寿阳县志》的普及,不仅使得更多的学者能够轻松访问这部历史资料,还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播。地方志往往包含了大量关于地方风俗、历史人物、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研究地方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依据。通过电子化的形式,更多的人可以便捷地获取这些信息,从而激发更多人对地方文化的兴趣与研究。
更重要的是,电子版的《乾隆寿阳县志》还可以实现信息的跨时空共享。例如,通过文字搜索、内容索引等方式,用户可以快速定位自己所需的内容,提高了研究效率。此外,电子版的可编辑性和可扩展性也使得后期学者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充和更新成为可能。这一切都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多便利。
4、挑战与《乾隆寿阳县志》未来的发展方向
尽管电子版《乾隆寿阳县志》的出现为学术界带来了便利,但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由于原始文献的历史性与文化性,有些内容可能存在损坏或者缺失的情况,这对数字化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此外,由于文献语言的古老和地方性,如何确保翻译与注释的准确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此外,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子版的《乾隆寿阳县志》也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技术变化。例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可以通过自动化的方式对《乾隆寿阳县志》进行智能化分析,进一步挖掘其潜在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如何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来辅助研究,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总的来说,尽管存在一些挑战,但电子版《乾隆寿阳县志》的推广与普及无疑对学术研究与地方文化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与文化需求的增加,更多类似的历史文献将走向数字化,推动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总结:
《乾隆寿阳县志》作为一部重要的地方志,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价值,也在当今学术研究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通过清代学者龚导江的编纂,展现了山西省寿阳县的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及其历史变迁。而在现代,电子版的《乾隆寿阳县志》使得这部古老的文献得以广泛传播,极大地提升了其利用价值。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乾隆寿阳县志》将以更多元化的形式被保存与传播,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并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