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道光续纂宜荆县志》十卷 龚润森修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道光续纂宜荆县志
十卷首一卷(清)李玫、龚润森等修,吴德旋纂 清道光20年(1840)刻本,清同治8年(1869)活字本;清光绪8年(1882)《宜兴荆溪旧志五种》本(书名题“重刊续纂宜荆县志”)。主修人,《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首署顾名,无李玫,今据书前序文。玫,宇玉辉,河内(河南省沁阳县)人,进士,道光19年任宜兴县令。润森,湖北监利人,拔贡,道光19年摄荆溪县令事。德旋(1768—1841),字仲伦,宜兴人。诸生。少好韩愈诗文,曾师事姚鼐,以古文名天下,诗亦高淡绝俗,当时恽敬、陆继辂、吕璜等人都推重他。着有《初月楼文钞》、《诗钞》、《初月楼古文绪论》、《初月楼遗镐》、《三吴旧闻录》、《周易本义参疑》、《闻见录》、《锁窗杂志》、《古近体诗》。道光19年,会有郡志之修,檄各邑皆以志送府,于是设局续纂宜荆两县志,推吴德旋总其事,于次年夏4月书成。书中记事自嘉庆3年(1798)至道光20年。光绪8年重刊时增补记事至光绪5年。卷首序、宸翰、目录、凡例、纂修姓氏;卷1宜兴荆溪营建合志(城垣、公署、仓储、祠庙,邮所)、宜兴营建志、荆溪营建志;卷2宜兴田赋志(户口,科则)、荆溪田赋志、宜兴荆溪田赋合志(蠲赈);卷3宜兴荆溪学校合志(四祠、学额、书院)、宜兴学校志(学田、学署)、荆溪学校志;卷4宜兴职官志(县令、僚属、学秩)、荆溪职官志、宜兴荆溪职官合志(武秩);卷5宜兴名宦志、荆溪名宦志、宜兴荆溪名宦合志(武秩);卷6宜兴选举志(特恩、进士、举人、诸贡、武举,封赠、例仕,恩叙)、荆溪选举志;卷7宜兴人物志(治绩,儒林、孝友、文苑、行谊、隐逸、艺术,列女)、荆溪人物志、宜兴荆溪人物合志(侨寓);卷8宜兴荆溪古迹合志(碑刻)、宜兴古迹志(丘墓)、荆溪古迹志;卷9宜兴荆溪艺文合志(载籍、辞翰);卷10宜兴杂志(寺观)、荆溪杂志、宜兴荆溪杂志(祥异、轶闻)。各卷前均有序,各门类于宜兴、荆溪二县的记述有分有合,全志形成一个整体。《艺术志》记载历代宜兴人的着作书目较为详尽。“然谨守绳尺,但续前志,无所发明”(《方志考稿》),收录人物又过滥,有溢美隐恶之弊。
地方志的编纂需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地方的优秀传统文化。地方志可以记录地方的民间传说、传统习俗、民俗文化等,传承和弘扬地方的文化精神。通过地方志的编纂和传播,可以激发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增强他们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将详细介绍《道光续纂宜荆县志》这部地方志的电子版资源下载,重点分析其背景、内容及历史价值。文章分为四个方面展开阐述:首先从《道光续纂宜荆县志》的历史背景和成书过程谈起,其次探讨该地方志的学术价值与地方文化的传承,再者,分析其在现代电子版格式发布中的作用和意义,最后对地方志资源下载的便捷性与普及性进行探讨。通过这四个方面的讨论,本文希望能够全面呈现《道光续纂宜荆县志》作为历史文献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当前社会的应用前景。
1、《道光续纂宜荆县志》的历史背景与成书过程
《道光续纂宜荆县志》是清代道光年间对宜荆县志进行续修的文献。宜荆县即今日江苏省宜兴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地方文化底蕴。该志书的修纂工作是清代地方志修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更好地保存和传承宜兴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修纂工作由清代学者龚润森主持,龚润森作为当时的地方学者,对于宜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研究基础。他不仅有扎实的史学功底,而且对地方事务有着广泛的了解。因此,《道光续纂宜荆县志》在史料的收集与整理上,保持了高水平的学术水准。龚润森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参考大量文献、史料,经过多年的整理与编辑,才最终完成了这部地方志。
《道光续纂宜荆县志》的成书过程不仅体现了地方志修编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反映了清代地方志工作者对地域历史文化的高度关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部地方志不仅是地方学术的代表,也是政府管理、地方治安以及民生的参考资料。
2、《道光续纂宜荆县志》的学术价值与地方文化传承
《道光续纂宜荆县志》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作为一部地方志,它全面记录了宜荆地区的自然环境、行政区划、经济发展、民间风俗等方面的内容,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宜荆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的重要依据。无论是研究清代的历史,还是了解地方的风俗民情,这部地方志都是不容忽视的宝贵资料。
此外,《道光续纂宜荆县志》对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具有深远意义。它不仅记录了当地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等文化特色,还保存了大量关于地方文人的生平事迹、文化活动等历史记载。这些内容不仅为地方的文化认同提供了根基,也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素材。
对于今天的学者和文化爱好者来说,《道光续纂宜荆县志》更是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工具。它的出版使得宜兴的历史文化得以更好地保存和传承,也为后人研究地方史志提供了重要参考。
3、电子版《道光续纂宜荆县志》的发布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历史文献以电子版形式发布,《道光续纂宜荆县志》也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推出了PDF电子版。这一形式不仅便于学者和读者的查阅,更打破了地域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这部重要的地方志。
电子版的《道光续纂宜荆县志》具备了便捷检索、全文查找等优点,相较于传统的纸质版本,它大大提高了资料的利用效率。读者无需翻阅厚重的纸质书籍,只需要在电子设备上即可轻松阅读,并通过关键词查找相关内容,这对于研究人员和历史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另外,电子版《道光续纂宜荆县志》的发布还促进了地方志资源的数字化保存。随着时间的推移,纸质文献往往会因保存不当而损坏甚至消失,而电子文献则能够在长期保存和传承中减少物理损耗,从而确保地方志资料的长久保存。
4、地方志资源下载的便捷性与普及性
在现代信息化的背景下,地方志资源的数字化和电子版发布极大地提高了地方志的传播和利用效率。通过网络平台,读者可以轻松下载《道光续纂宜荆县志》电子版,随时随地查阅相关内容。这不仅满足了学术研究的需求,也为地方文化的普及提供了便捷通道。
电子版的普及和下载为地方志的传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在过去,地方志的阅读和研究多局限于特定的学术圈子或地方馆藏,而现在,任何拥有网络设备的人都能接触到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源。这种广泛的普及性,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地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了解。
此外,地方志的电子资源下载也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复兴与发展。通过数字化方式,地方志资料不仅可以被学者深入挖掘,还能被普通民众广泛接触,进而增强地方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总结:
通过对《道光续纂宜荆县志》电子版下载的详细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地方志的历史价值、学术贡献以及在现代科技背景下的传播优势。电子版的发布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更便捷的查阅途径,也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宜兴地区的历史与文化。此外,地方志的数字化保存和下载形式也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和普及提供了新的动力。
综上所述,《道光续纂宜荆县志》作为一部承载着地方历史和文化的宝贵文献,其电子版资源的发布,不仅方便了广泛读者的获取,也为地方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未来,地方志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将为我们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资源。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