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乾隆高邮州志》十二卷 杨宜仑修 夏之蓉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州志(清乾隆版)十二卷首一卷/(清)杨宜仑修,夏之蓉、沈之本纂·—清乾隆48年(1783)刻本。
宜仑,字宾圃,直隶灵寿(今属河北省)人,附监生,乾隆42年任高邮知州。之蓉,生平已见《[乾隆]直隶通州志》提要。之本,字增培,高邮人,乾隆9年举人,31年大挑福建邵武县知县,后因断案不附大府意,罢归。该志记事起于雍正2年,迄至乾隆48年,主要就明隆庆、清康熙和雍正3志增定。志书编纂时,之蓉90,沈之本亦年70,书中所记60年中事,多为夏氏等辈耳儒目染年近之事。卷前有乾隆48年宜仑序、之蓉序、凡例、重修姓氏、目录。凡12门。卷首恩纶、天章;卷1舆地志:舆图、星野、疆域、建置、山川、古迹;卷2河渠志:运河、下河、堤工、五坝、源委;卷3民赋志:户口、田赋、蠲免;卷4食货志:仓储、物产;卷5学校志、规制、祭仪、经籍、礼器、学田(书院规条附);卷6典礼志:仪制、祀典、风俗;卷7军政志:兵防、漕运、屯田;卷8秩官志:官制、文职、武职、宦迹;卷9选举志:征辟、进士、乡举、岁贡、铨选(封荫附);卷10人物志:列传、忠烈、孝行、政事、文苑、武略、笃行、寓贤、烈女、方伎、仙释;卷11艺文志:书目、奏议、记、序、书、传、赋、诗、杂体;卷12杂类志:灾祥、轶事。卷前杨序有关方志理论的阐述很有见地:“志则田赋、户口、食货、河渠之纷赜与切,礼乐、刑兵诸制作之典要,贯串掌故,纲罗放失,成一家言”,主张建立独立的方志学。夏之蓉系名德宿儒,加之训诂学大师王念孙曾与其事,故该志体例多为后人称道,对后起志书亦有较大影响,如民国11年州志胡为和序,“吾邮志书,明清两朝屡经修纂,以乾隆间夏乡贤所订体例最为完善,厥后续增、再续,不过节目稍更,无能大改于旧。”《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也说它“法义精严’。在水利历史资料的保存方面,编者也多所贡献。如卷首《恩纶》、《天章》收录了康、乾帝巡询高邮水情及有关修治高邮水患的诏谕;《舆图》州境总图、各湖总图、州境运河图、运河来源图、运河下游图等,都绘制明细,直观、详细地记述了当地河、湖、港、湾、闸、洞的有关情况。志中亦有失宜之处,瞿宣颖《方志考稿》曾批评道:“风俗属于典礼志,漕运属于军政志,颇未尽当。”
地方志的编纂需要注重与当地教育机构和文化机构的合作。学校、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是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与这些机构的合作可以为地方志的编纂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和专业指导,促进地方志的质量和影响力提升。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将详细阐述《乾隆高邮州志》十二卷的历史背景、版本特征、修订过程以及地方志的现代意义。首先,文章简要回顾了《乾隆高邮州志》的编纂背景,特别是对地方志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的深远影响。接着,分析了本书的版本特点,包括其清代时期的地方志风格和历史记载的精确度。此外,本文还详细介绍了杨宜仑和夏之蓉的修纂工作,特别是他们如何在史料搜集和编纂过程中平衡历史真实性与文献价值。最后,文章讨论了《乾隆高邮州志》电子版的出版及其在现代研究中的应用,强调了地方志作为地方历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1、《乾隆高邮州志》的历史背景
《乾隆高邮州志》是清代地方志中的重要一部,它详细记载了当时江苏省扬州市下辖的高邮州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高邮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其地方志在清代文献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乾隆年间,地方志的编纂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许多地方志得到了重修与编纂,其中《乾隆高邮州志》便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之一。
乾隆时期的地方志不仅仅是地方的历史记录,它们还是清代统治者用以治理地方的重要工具。通过地方志,中央政府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控各地的社会、经济、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情况。《乾隆高邮州志》作为地方志的典型代表,它承载了时代的变迁与地方的记忆,也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高邮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地方志不仅记载了各类政治经济资料,还涉及了丰富的地方民俗、风物和人物传记。《乾隆高邮州志》的编纂工作不仅是对历史的整理与保存,也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2、《乾隆高邮州志》的版本特征
《乾隆高邮州志》共有十二卷,内容涵盖了高邮的政治、经济、文化、风物、宗教、人物等多个方面,堪称是一部内容极为丰富的地方志。其版本特征鲜明,不仅在书籍的结构上体现了传统地方志的编纂方式,还突出了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性。
从版本的角度来看,《乾隆高邮州志》是典型的清代地方志之一,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它在编纂过程中遵循了严格的编纂规范,并且注重资料的详尽与准确。尤其是在高邮的历史记载方面,作者通过大量的文献搜集和实地调查,确保了史料的真实性和丰富性。
同时,作为清代的地方志,《乾隆高邮州志》也融入了当时的文学风格,文笔优美,语言简洁,条目明晰,便于后人查阅和使用。其所采用的“志书”体例、编排方式为后来的地方志编纂提供了范本,也对地方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杨宜仑与夏之蓉的修订过程
《乾隆高邮州志》最初的修纂工作由杨宜仑主修,夏之蓉负责纂修。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这部地方志才得以最终完成。杨宜仑作为当时的学者和地方志专家,他的修纂工作体现了高度的专业性与历史责任感。他不仅依托大量的史料进行了文献搜集,还亲自走访了许多地方,以确保地方志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夏之蓉则在杨宜仑的基础上,进行了细致的修订和编辑工作,确保《乾隆高邮州志》在细节和内容上的完善。她对书中的地理、历史人物、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梳理,进一步增强了地方志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性。
两位修纂者的合作,可以看作是对传统地方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乾隆高邮州志》不仅成为了高邮历史的重要文献,还在地方志的编纂过程中起到了引领作用,为后来的地方志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范本。
4、电子版的出版与应用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乾隆高邮州志》不仅在纸质版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还推出了PDF电子版。这一电子版的出版,不仅方便了学者和研究人员的查阅,也使得这部珍贵的地方志资料得以更加广泛地传播和使用。
PDF电子版的发布,使得《乾隆高邮州志》不再受限于实体书籍的保存条件,尤其对于一些学术机构和图书馆而言,电子版的便利性使得其成为了学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此外,电子版的普及也为地方志研究的现代化和数字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电子版的《乾隆高邮州志》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和认识高邮历史与文化的窗口。通过这种数字化传播,地方志的文化价值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总结:
《乾隆高邮州志》作为清代的重要地方志之一,不仅是高邮历史文化的宝贵记录,也是地方志文化的典范。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部地方志承载着高邮乃至江苏地方的丰富历史和深厚文化。
随着电子版的推出,《乾隆高邮州志》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版,它的数字化版本使得这一历史文献得以更加广泛传播,推动了地方志的现代化发展。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