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光绪文昌桥志》正文八卷 清秦沆撰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地区: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地方志
书名:光绪文昌桥志
卷数:正文八卷 附续修二卷 志略四卷
作者:清秦沆撰
版本: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
格式:原书原貌彩色高清PDF电子影印版下载
大小:89.2 MB
页码:419双页
文昌桥简史
文昌桥是一座古老的石桥,始建于南宋乾道初元(1165 ),全长大约300米, 像一条长龙静卧在抚河之上,整座桥有12个桥墩和11个桥拱。
“文昌桥”这个称谓,最早出现在晚唐咸通十一年(870)军旅文人柏虔冉所作的《新创千金陂记》中,该文三处提到文昌桥。但此“桥”并非真正的桥,实为堰,即挡水的堤坝。到宋时,人们就改称为“文昌堰“。
嘉泰年间(1201—1204)改建为石梁桥,明嘉靖年间,改建为石拱桥,这几代桥梁,屡遭水毁,早已成为历史陈迹。
现在的桥体为清嘉庆8年至18年(1803—1813)重建而成。桥建成时,桥上两侧皆有店铺,小商小贩,百业俱全,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桥中还有座“观音阁”,香火旺盛。
1933年,因修筑南(昌)临(川)公路,将桥上店铺拆除,改建成混凝土桥面,并于桥南侧另修一木质桥为人行道,建有引桥,成为一座公路桥,通行汽车。1942年被日本侵略军炸毁4孔,至1946年方才修复。
建国后,1960年、1982年两次拨款进行扩建和大修,使文昌桥变得更加雄伟壮观。
文昌桥传说
文昌桥还是一座有故事的桥,最着名的就是“桥上联对”。
明朝万历年间,抚州临川县城里有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艾南英“陈罗章艾”四大才子。有一知府到抚州上任,欲过文昌桥进城,只见四个汉字坦胸露腹横卧桥上挡道。知府知道是“陈罗章艾”四大才子要出对子考他,随即吩咐衢役叫才子们报出上联来。四个才子随口吟道: “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桥上晒文章。”原来这“上文章”是指他们自己有满腹文章,而“下文章”则是借用抚州方言“文昌”与“文章”谐音的特点,暗指他们身下躺着的文昌桥。四才子坦腹仰面朝天,阳光晒着他们的肚皮,正好形成“文章桥上晒文章”的绝妙构意。
知府一听怎么也无法对出下联,于是吩咐衙役原路退回。黄昏时候,来到一个渡口,见有一个石碑上刻着“黄昏渡”三个大字。知府询问摆渡人,摆渡人指着对岸前后两个村子说:“前村名前黄昏,后村名后黄昏,故而此渡名‘黄昏渡’“。知府一听这话,终于想好下联,立即传令进城。谁知轿子回到文昌桥,四位才子叫一书僮送来一个纸卷,上面写着: “前黄昏后黄昏,黄昏渡前度黄昏。”知府这时才知四个才子果然不是等闲之辈,于是在任职间,尽量体恤民情,造福一方百姓,传为佳话。
文昌桥专志
文昌桥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有人专门为桥作志,名叫《抚郡文昌桥志》,是该桥重建成功后于嘉庆十九年(1814)抚郡人土编纂的。这部《桥志》,共有4册,全面收集了历次修桥资料,系统地记载了重建文昌桥的工作人员、捐款人员、筹款方法、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等情况。道光二十四年(1844)和光绪七年(1881),人们对文昌桥进行修葺后,又先后两次续修了这部桥志。《文昌桥志》的编成,开创了我国编写桥梁建筑专着的先河,曾被清代各地作为建桥蓝本,发挥了重要作用。文昌桥虽经多次重建,仍保存着八百多年来的文字记录及施工图、竣工图,这在中国桥梁史上实属罕见,弥足珍贵。
县志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国际交流。通过对县志的研究,可以促进地方文化产业与国际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地方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江西省抚州市《光绪文昌桥志》正文八卷是由清朝学者秦沆所撰写的一部地方志,详细记载了光绪时期文昌桥的历史沿革、社会文化、建筑特色等方面的内容。作为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光绪文昌桥志》不仅是研究地方历史和文化的宝贵资料,还具有极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本文将详细分析《光绪文昌桥志》正文八卷的电子版下载情况,探讨其内容结构、历史背景、学术意义以及地方文化的传承。文章将分为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光绪文昌桥志的历史背景及其作者、内容结构及特色、地方志的学术价值、以及如何通过PDF电子版进行下载。通过这些方面的探讨,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这一地方志的重要性及其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1、光绪文昌桥志的历史背景及其作者
《光绪文昌桥志》是清朝末期地方志的一部重要作品,由清代学者秦沆所撰写。秦沆,字俊卿,号紫芝,是江西抚州人,长期从事地方志的编纂和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他的学术研究范围涉及历史、地理、文化等多个领域,且在地方志的撰写上具有极高的造诣。秦沆的地方志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载,更是他对于地方文化、风俗以及社会发展的深刻理解和总结。
《光绪文昌桥志》诞生于清朝光绪年间,正是清朝末期社会动荡、文化变迁的时期。文昌桥作为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桥梁,不仅承载了地方的交通功能,还与周边的民生、风俗、宗教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秦沆通过对文昌桥周边的实地考察和大量史料的整理,最终完成了这一地方志的编纂工作。该志书的创作不仅是对文昌桥的历史叙述,也是对那个时代地方文化的真实反映。
这部地方志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过程,既是清朝地方文化发展的缩影,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特征。在秦沆的笔下,文昌桥不仅是一座物理结构,更是人文历史的一部分。通过这些内容,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当时社会的风貌,以及文化传承的脉络。
2、光绪文昌桥志的内容结构及特色
《光绪文昌桥志》的内容结构十分严谨,分为八卷,涵盖了文昌桥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社会功能等多个方面。第一卷主要介绍了文昌桥的建设背景和历史沿革,详细记载了文昌桥从最初的规划到逐渐完工的全过程。在这部分中,秦沆结合了大量的地方史料,详细阐述了文昌桥所经历的多个历史阶段,以及其在不同时期的文化、政治背景下所发挥的作用。
第二卷到第六卷,重点介绍了文昌桥的建筑特色和结构设计。从桥梁的材质、造型,到桥上的雕刻、石刻以及周边的环境布置,秦沆通过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展现了文昌桥在建筑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这些内容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也为研究清代建筑艺术提供了重要参考。
第七卷和第八卷主要描述了文昌桥的社会功能以及与地方百姓生活的密切关系。文昌桥不仅是交通的重要枢纽,更是地方文化的交流平台。在这一部分中,秦沆通过详细的社会记录,展示了文昌桥在地方政治、宗教和民间风俗中的作用。这些内容不仅仅是历史的叙述,更是社会变迁的见证。
3、地方志的学术价值
地方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光绪文昌桥志》不仅是地方志的一部典型代表,也为学者们提供了研究清代社会、文化和建筑的重要资料。在这部地方志中,秦沆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史料收集,对文昌桥的历史沿革、社会背景以及文化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首先,地方志在保存地方历史和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历史事件和地方文化面临遗失的危险,而地方志的编纂工作正是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光绪文昌桥志》不仅保存了文昌桥的历史,还为后代提供了宝贵的地方文化资料,为研究地方历史和民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其次,地方志的学术价值还体现在其独特的史料价值上。许多地方志作品都包含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是无法替代的珍贵资源。通过这些资料,学者能够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风貌、人民的生活以及地方政府的治理状况。《光绪文昌桥志》正是通过丰富的史料展示了文昌桥的多重功能和社会价值,为后人研究清代地方文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
4、如何通过PDF电子版进行下载
在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PDF电子版的地方志资料为学者和普通读者提供了便捷的获取方式。对于《光绪文昌桥志》来说,电子版的出现不仅解决了纸质版地方志的存储和流通问题,也使得更多的人能够轻松接触到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要下载《光绪文昌桥志》的PDF电子版,读者可以通过多个渠道进行查找和下载。首先,学术机构和公共图书馆是获取电子版地方志的重要来源。许多大学的图书馆都与地方志出版社合作,提供电子化的地方志资料下载服务。其次,一些专门的网站和平台也会定期更新地方志的电子版资源,提供免费下载。通过这些平台,读者可以轻松找到《光绪文昌桥志》的电子版,并进行下载和阅读。
然而,在下载电子版时,读者需要注意版权问题。许多地方志作品仍然受到版权保护,未经授权下载可能会涉及侵权。因此,在下载前,建议读者先确认所下载资源的版权状况,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总结:
《光绪文昌桥志》作为清代地方志的重要作品,具有极高的学术和历史价值。它不仅通过丰富的史料为我们展示了文昌桥的历史沿革、建筑特色以及社会功能,还为研究清代地方文化、建筑艺术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电子版的下载,更多的人可以轻松获取这一地方志,为研究和传承地方文化做出贡献。
在数字化时代,PDF电子版为学者和普通读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阅读方式。然而,在享受便利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版权问题,确保合法获取和使用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