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乾隆蔚县志》共三十一卷 清 王育榞修 李舜臣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地区: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地方志
书名:乾隆蔚县志
卷数:共三十一卷
作者:清 王育榞修 李舜臣纂
版本:清乾隆四年(1739)刻本
格式:据美国馆藏原书原貌彩色高清PDF电子影印版
大小:73.53 MB
页码:421双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地方志,蔚(yù)县,别称蔚州,河北省张家口市辖县。古称蔚州,为“燕云十六州”之一。
地名由来
蔚,一字多音,一般读wèi,地名和姓名读yù,以地理命名为例,为两个地名(蔚州县、蔚汾县)、两条河流(蔚汾河、蔚茹河)所专用。蔚县因蔚州得名。
第一种说法
战国时期赵国廉颇因屡立战功,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把尉文封给他,号信平君。尉文即蔚州地。蔚州由此得名。见《史记·赵世家》第十三:“(孝成王)十五年,以尉文封相国廉颇为信平君。”据《史记·索隐》注:“尉文盖地名。或曰,尉,官;文,名。谓以尉文所食之地以封廉颇也。”《史记·正义》注释:“尉文盖蔚州地也。信平,廉颇号也。”
第二种说法
蔚州因蔚汾河(水)而得名。
第三种说法
以草木茂盛貌,泛指蔚州的自然优美,来解释“蔚州”的得名。这类似于《禹贡》的《尔雅注疏》中对中国古代“九州”的名称的解释。这种说法似缺乏史籍根据。
蔚(yù )县历史悠久,唐尧最初把中国分为九州,蔚县属冀州地。虞舜时,将中国分为十二州,蔚县属并州。夏禹重新分中国为九州,蔚县又回属冀州。在殷商时期,蔚县称代国(定都今代王城),依属冀州。
周朝时代,蔚县依然称代国,属冀州。战国时,为赵国代郡地,周赧王十八年(公元前三零三年),赵武灵王册封儿子赵章于安阳,号安阳君。安阳是代国的下属,治所在今天的定安县村。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将天下分为郡和县,蔚县称代郡。
西汉时属并州,辖桑干、代、道人、当城、高柳、马城、班氏,延陵,且如、平邑、阳原、东安阳、参合、平舒、灵丘、广昌、卤城、狋示十八县。汉高祖初,曾置代国。东汉时,属幽州代郡。
三国时,属幽州,辖代县、平舒县、当城县、桑乾县、马城县。
西晋时,属幽州,辖代县(今蔚县代王城镇)、当城县(今蔚县定安县村)、平舒县(今广灵县平城村)、广昌县(今涞源县)。
从史籍考证看,蔚州的设置和辖境是有变化的、有移徙的。追溯蔚州最早建置于东魏永安中(公元528-530年)改怀荒、御夷二镇(分别在张北县与赤城县北)置,寄治并州邬县界。《中国历史地图集》北朝·东魏地图(武定四年,公元546年)中蔚州治,即标定在此。正如清朝顺治十六年版《蔚州志·古迹》载:“蔚州废城:在平遥西北二十五里,后魏迁蔚州民居此,州废。”当时领郡有三:即始昌郡、忠义郡、附恩郡。领县有七;即于门县、兰泉县、苇池县、西凉县、利石县、化政县。今之蔚州,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公元535年)始置蔚州(治今蔚县城),蔚自此始,北周宣帝时(公元579年)又置蔚州,是着名的“燕云十六州”之一,置大昌县州治在灵丘(今山西省灵丘县)蔚县地属之。
隋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罢蔚州置雁门郡,为雁门郡灵丘县地。隋末,陷于突厥。
唐朝武德六年(公元623年)重制蔚州,寄治并州阳曲县。贞观五年(公元631年),破突厥,复故地,移治灵丘县,属河东道。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置安边县(治今蔚县城)。天定元年(公元742年),改蔚州为安边郡,并自灵丘移州治于安边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安边郡为兴唐郡,并改安边县为兴唐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置蔚州,并置横野军,辖安边县(今蔚县、广灵县、阳原县)、飞狐县、灵丘县。
辽朝时,属西京道,并置忠顺军,辖灵仙县(今蔚县中西部)、定安县(今蔚县东部,涿鹿县小部分、阳原县小部分)、广陵县(今广灵县)、灵丘县、飞狐县(今涞源县)。辽末归宋仅一年,属云中路,辖县不变。
金朝时,属西京路,并置忠顺军,辖灵仙县、定安县、广灵县、灵丘县、飞狐县。
元朝时,属上都路顺宁府(宣德府),辖灵仙县、定安县、广灵县、灵丘县、飞狐县。
明朝时,属山西大同府,辖广昌县(今涞源县)、广灵县、灵丘县,并置蔚州卫属山西行都指挥使司,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改属万全都指挥使司(万全都司)。
清朝时,初属山西大同府。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改蔚州卫置蔚县(县名自此始),隶属宣化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蔚县归入蔚州。
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蔚州属直隶省口北道。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蔚州为蔚县。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划归察哈尔省。
新中国成立后,蔚县归察哈尔省察南专属,1952年后划归张家口专区隶属于河北省。1958年10月,撤销阳原县并入蔚县。同年11月,宣化县化稍营划归蔚县管辖。1961年7月9日,恢复阳原县、宣化县,蔚县则恢复现所辖范围。
2018年5月2日,国务院同意将蔚县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县志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通过对县志中有关文化创意产业、艺术表现形式等内容的研究,可以促进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河北省张家口市的《乾隆蔚县志》是清代乾隆时期地方志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该地方志由王育榞修、李舜臣纂,共三十一卷,全面记录了蔚县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风俗人情等各方面的情况。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人可以通过PDF电子版下载此部珍贵的地方志,为学术研究、地方文化传承提供了便利。本文将从《乾隆蔚县志》的历史背景、修纂过程、内容特色和电子版传播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探讨其历史价值及现代意义。
1、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乾隆蔚县志》是清代地方志的代表之一,反映了乾隆时期对于地方治理和文化传承的重视。蔚县,现为河北省张家口市的一个县,地处河北西北部,历史悠久,地理条件独特。乾隆年间,地方志成为记录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信息的重要工具,也是清朝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治理、统治的一种手段。因此,《乾隆蔚县志》不仅是地方历史的记录,也是乾隆政府政策与地方风貌的真实反映。
蔚县自古以山水秀丽、资源丰富而闻名,地方志在这片土地的形成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志书的完成标志着蔚县历史文化的第一次系统化整理,为后代研究地方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同时,乾隆时期是清朝政治、文化的鼎盛时期,地方志的撰写和发布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乾隆蔚县志》的历史背景不仅体现了地方对自我认知的努力,也反映了清代社会对地方治理和文化认同的深刻重视。这部志书对于后世了解乾隆时期的行政制度、民生风貌、自然地理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2、修纂过程与编纂者
《乾隆蔚县志》由王育榞修、李舜臣纂。王育榞是清代著名的地方志修志专家,曾参与过多部地方志的编纂工作。他的治志理念强调详尽记录,不仅注重地方历史,还兼顾了民生、风俗、地理等方面的内容。王育榞在志书的修订过程中注重将地方特色与国家政策相结合,确保志书的历史性和科学性。
李舜臣则是协助王育榞进行编纂的核心人物,他在地方志的校订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学者,李舜臣的参与确保了《乾隆蔚县志》在文化传承与历史记载方面的严谨性。两人携手合作,为后人留下了这部充满地方特色与历史价值的地方志。
《乾隆蔚县志》的修纂过程历时多年,经历了多次的资料搜集、核对与修改。编纂者不仅依赖于地方的口述历史,还结合了大量的书面资料、历代志书及实地考察,以确保史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修志过程中,编纂者们的精益求精使得这部地方志成为历史研究者的珍贵参考资料。
3、内容特色与编排结构
《乾隆蔚县志》共分三十一卷,内容涉及蔚县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多个方面。该志书以其详细的内容和严谨的编排结构,在清代地方志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首先,地理部分详细描述了蔚县的山川、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为研究该地区自然条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其次,历史部分通过年表和事件记载,详细记载了蔚县自古至清代的历史沿革、重大事件及人物传记。特别是在清代,蔚县经历了许多政治、社会变迁,《乾隆蔚县志》将这些历史事件系统化,使后代学者能够清晰地追溯该地的历史脉络。
在经济部分,该志书重点记录了蔚县的农业、手工业和商贸活动。蔚县地处山区,农业资源丰富,特别是粮食生产、畜牧业等方面都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此外,手工业和商业的兴旺也是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志对此有着系统的归纳与总结。
4、电子版传播与现代影响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乾隆蔚县志》的电子版逐渐普及,尤其是PDF格式的下载形式,使得这部地方志更容易为广大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所获取。电子版的传播为《乾隆蔚县志》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渠道,不再受限于实体书的保存与流通问题。
通过电子版,人们不仅可以轻松浏览《乾隆蔚县志》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功能,迅速定位到相关信息,极大地提高了研究效率。同时,PDF电子版便于保存和传播,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这部地方志在全球范围内的学术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子版的出现也让《乾隆蔚县志》更加贴近现代社会的需求。无论是学术界的研究者,还是地方文化的传承者,都能够通过这种形式更加便捷地获得和利用这部志书。可以预见,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地方志的电子化将成为未来历史文化研究的主流趋势。
总结:
《乾隆蔚县志》作为清代地方志的经典之作,凭借其详尽的历史记载、严谨的编纂过程和丰富的地方特色,至今仍对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电子版的发布,它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成为研究清代地方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工具。
通过《乾隆蔚县志》,我们不仅能够了解蔚县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特色,还能够深刻认识到地方志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未来更多地方志将以电子化形式走向世界,为全球学者提供更加便捷的研究工具。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