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同治迁安县志》共十八卷附加首一卷末一卷 清韩耀光修 史梦兰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地区: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地方志
书名:同治迁安县志
卷数:共十八卷附加首一卷末一卷
作者:清韩耀光修 清史梦兰纂
版本:清同治十二年文峯书院刻本
格式:原书原貌彩色高清PDF电子影印版
大小:55.55 MB
页码:528双页
同治迁安县志凡例
志者,史之一体也。宋景定中,周应合撰《建康志》,分图、表、志、传,其制最善,是志也而兼备史之体矣。一邑虽微,而有土田,有政事,有人材物产。凡所当志之端,皆他年作史之料,志之所系,不綦重哉。兹仿景定《建康志》之例,为图者二十有九,为表者四,为志者三,为传者三,末立“志余”一门,以收轶事、丛谈,而一邑之事括焉矣。
迁邑幅员辽廓,合口内口外纵衡不下数百里。凡山川、隘塞、里社、屯庄,非图不明。兹为合图者三,分图者十有二,城池、公署、营寨图者十有四,而山水村庄即分列其中。复以县城并营寨诸城,定其方向,庶使人开卷了然。
迁邑在汉为令支,属辽西郡,详见《史记·索引》。《康熙志》误为右北平,《乾隆志》又有“意县即属辽西,然不敢臆断”等语,殊为无据。兹改沿革志为表,先将表中援据之书详列表前,以清麋目。昔谢蕴山中丞修《广西志》,作郡县沿革表,附考史乘于表后。此用其法而少变其制,固同廑无征不信之惧也。
职官改志为表,仿《汉书·百官公卿表》式,先详官制,后叙官名。悉按官秩分别其奉裁各缺,虽已见于表前官制中,又必于各员名下注明,不使混淆。
旧志于选举外,别立封荫一门。兹改志为表,先详选举之制,后叙人名及科分与有无官阶,有事迹者详于列传,注曰“有传”二字。而即以援例出身者附之封荫,亦附列传于后,从其类也。
永郡诸水多自口外发源,而迁境尤多。昔洪稚存作《乾隆府厅州县图志》,皆立众水归合表,列于各直省图后志前。兹特仿为之,与沿革等表并列卷首,以见统绪。
志首舆地,其目有十,曰疆域,曰星野,曰山川,曰关隘,曰里社,曰市集,曰风俗,曰物产,曰古迹,曰记事。津梁附于关隘,村庄附于里社,邱墓附于古迹,星野本属天文,作史立天文志,《史通》尚且讥之,何有于县志。兹列星野于疆域,后者亦用《汉书·地理志》例也。
建置志分六目,曰城池,曰公署,曰学校,曰坛庙,曰仓储,曰驿站。而城池后以养济院、留养局、漏泽园附之;学校后以名宦祠、乡贤祠、书院、义学及学田附之;坛庙后以寺观附之;驿站后以铺递附之,务使纲举目张,不致陵乱。
田赋志首地亩,次户口,又次旗租。地亩有赋,户口有徭,徭赋备而经费即出其中,故以留支继焉。邑地多被旗圈,回赎存退,名色不一,赋役为天下所同,而旗民错处,则畿内所独也,故别立旗租一目,而盐课杂征即以类附于其后。
旧志于名宦、乡贤二传外,别为职官之有宦绩者,详官师门。为邑人之有誉望者立,人物门意图分明,实形烦碎,且以历代史书各传与艺文同部标曰文苑,尤失史家文苑之义。兹于列传止分为宦绩、乡型二目,而官师人物悉萃其中,乡型以史传冠首。至于边庭将帅,《明史》有传者,则止撮录关涉兹土之事,不复录其全传,取其切也。
旧志节烈一门,止收贞媛烈妇,他无与焉。兹改为列女传。凡有妇德母仪及以才华着称者,皆得厕名其中。此例昉自《后汉书》,又复分类注明,以便稽考。
现存之人虽擢巍科,登显仕,负一时重望。亦止载其科目、官阶,其事迹概不着录,谓盖棺而后论定也,现任官亦视此例。
乡贤列女及选举一门,有虽在旗籍而坟墓、庐舍隶迁已久者,与土着无异。故照旧志一例收入。
志书标目风景,骚人韵事也。然或非景而强名曰景,景无八而勉凑为八,例撰诗词务满其数,诚为陋习。且诗不足传风景,亦为之减色。迁志旧有八景,乾隆中重修复增内八景、外八景之名,殊属枝蔓。(内八景曰:黄台夕照、云寺晓钟、岚峰叠翠、峡谷影龙、灵泉喷玉、滦水拖蓝、西津晚渡、东岭晴岚。外八景曰:都山积雪、冷口温泉、五指挺秀、大相飞泉、鱼鳞叠锦、映壁横峰、黄崖万垱、独木仙桥)。兹概从删削。惟取诗词之雅切者,附于各川岩祠宇之后,还其本面而已。
旧志物产一门,极为芜杂,且多沿袭俗称。兹重加厘订,不典者概行删削,以归体要。
学校坛庙之设,钜典攸关。其方向、位置及始建、重建年分,自当详载。至贤儒位次、神祗封号与一切祭飨礼仪,乃天下所通行,载在《会典》,本无须复赘。特以边鄙小邑,不能家有其书,故撮录《会典》所载,附注各条之下,以便查考,省却典礼一门。
旧志纪事一门,颇多讹谬,而所收亦甚不伦,如李贤得丹书,李成性请箕仙等事,近于诞幻,与历代戎祀诸大端并列,殊乖礼制。兹于金、元以前之事,俱按正史校正,注明所出何书。其余不见正史而与史事相合者,注“旧志”二字,即以灾祥闲列于其间,亦史家编年纪月大事必书之义也。他若龙伐木、僧伏虎及讼师被冥诛诸条,虽事近纤琐,尚属有关劝惩可资掌故,则统归志余一门。
旧志于市集门内附载牌坊,盖《周书》“表厥宅里”之义。但牌坊因人而设,所重在人,不在于坊,买椟还珠,无取焉尔。故于名臣贤士,即表章于各传中,不复载其坊额,亦陆稼书先生《灵寿县志》例也。
《汉书·艺文志》例,原以胪列书目、卷数而已。迁邑着述无多,即以所着书名附见其人传中,而散碎诗文,各附本事之后,不复立艺文一门。
旧志人物末复立人材一目,收录文武二十二人,似皆不由科第出身者,人物、人材有何分别,且其人即无事迹可以作传,列于传后亦觉不伦。今悉分附于选举表中,仍其品目而变其位置。
县志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国际交流。通过对县志的研究,可以促进地方文化产业与国际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地方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河北省唐山市的《同治迁安县志》是清代地方志的重要文献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与学术价值。这本地方志共计十八卷,附加了首一卷和末一卷,主要由清代学者韩耀光修纂,史梦兰参与编辑,记录了迁安县自古至清朝时期的详细情况。本文将详细分析《同治迁安县志》的结构、内容、历史价值与研究意义,重点阐述其在地方志领域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如何获取电子版的PDF文件。这些内容对于学者、历史爱好者及地方志研究者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同治迁安县志》的基本情况
《同治迁安县志》是清朝同治年间编纂的地方志,反映了迁安县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这本地方志由韩耀光主持修编,史梦兰参与校订,分为十八卷,另附首一卷与末一卷。整本志书内容丰富,史料详尽,涉及迁安县的行政区划、人物传记、风俗习惯、经济生产等多个方面,是研究迁安县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文献。
该志书采用了清代地方志常见的编纂方式,按类目进行分类,分门别类地记载了各类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及当地的社会面貌。志书的编排不仅反映了当时迁安县的社会历史,也展示了清代地方志在整理与记载地方历史时的规范化过程。
《同治迁安县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它不仅是研究迁安县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了解清代地方志编纂体制与方法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部地方志的深入研究,能够更好地了解迁安县及周边地区在清朝时期的社会状况和经济文化。
2、《同治迁安县志》的内容结构
《同治迁安县志》的内容结构严谨,分为十八卷,每卷内容围绕不同的主题进行详细记载。志书的第一卷主要是对迁安县的概况进行介绍,涵盖了地理、行政、交通等基础性内容。随后的各卷则根据不同的主题逐一展开,详细记录了迁安县的历史事件、名人事迹、风俗民情等。
除了常规的历史与地理内容,志书还包括了人物传记、文化艺术、民间故事等内容,体现了地方志的广泛性和包容性。每一卷的内容不仅局限于历史事件的记载,还深入挖掘了地方社会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当时迁安县民众的生活状况与精神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同治迁安县志》中的人物传记部分极具学术价值,记录了许多地方名士、官员和学者的生平事迹。这些人物传记不仅为后人了解清代迁安县的历史人物提供了宝贵资料,也为研究地方文化、社会变迁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3、《同治迁安县志》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同治迁安县志》不仅是地方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其历史与文化价值也非常突出。通过这本志书,研究者可以了解清代迁安县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尤其是在当时政治体制、社会制度以及文化观念上的特征。
迁安县在清朝时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地区,通过地方志中的记录可以清晰地看到该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以及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志书中对地方行政管理、地方官员的记录,也展示了清代地方治理的具体实践。
在文化层面,《同治迁安县志》展示了迁安县丰富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尤其是在文学、艺术及宗教信仰方面的记录,为研究清代地方文化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这部地方志,研究者不仅能了解迁安县的历史沿革,还能更全面地理解清代社会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4、如何获取《同治迁安县志》PDF电子版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古籍文献开始通过电子版形式进行保存和传播。《同治迁安县志》作为一部重要的地方志,其PDF电子版的发布不仅使得学术研究更为便利,也让更多的历史爱好者和地方文化研究者能够更加轻松地获取这部经典文献。
目前,《同治迁安县志》的PDF电子版可以通过多个平台进行下载。用户可以通过专业的古籍数字化网站,或者通过一些地方志学术机构的官方网站,进行电子版的下载。这些平台通常会提供经过专业校对的清晰电子版,确保内容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下载《同治迁安县志》的PDF电子版时,用户需要注意版权问题,选择合法渠道进行下载。通过正规渠道获取电子版,不仅可以保证文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也能够支持古籍数字化工作的持续开展。
总结:
《同治迁安县志》是一部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的地方志,它为研究迁安县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提供了详细的资料。通过对这本志书的深入研究,学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清代地方志的编纂方法与学术价值,同时也能了解迁安县在清代时期的社会面貌与文化特征。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同治迁安县志》的PDF电子版已成为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获取资料的重要途径。通过合法渠道下载这部地方志,能够更加便捷地进行研究和阅读,也为地方志的保护与传承贡献了一份力量。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