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光绪畿辅通志》共三百卷首一卷 清 李鸿章修 黄彭年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地区:河北省地方志
书名:光绪畿辅通志
卷数:共三百卷首一卷
作者:清 李鸿章修 黄彭年纂
版本:清光绪十年[1884] 刻本
格式:原书原貌彩色高清PDF电子影印版
大小:2.58G
页码:18033双页
河北省地方志,清光绪版畿辅通志,李鸿章修,黄彭年纂PDF高清电子版影印本下载。光绪十年(1884年)成书。三百卷首一卷。全书用纪、表、略、录、传等体分十八门记述:帝制纪、府厅州县沿革表、封建表、职官表、选举表、舆地略、河渠略、海防略、经政略、前事略、艺文略、金石略、古迹略、宦绩录、列传、杂传、识余、叙传。志书刊行后,颇负时望,有人认为是畿辅有志以来之所仅见,为各省通志之“巨擘”。但当时对此畿辅通志评价亦有异议。保定莲池书院张廉卿等则认为该畿辅通志“失纂述之体,贻市簿之讥,篇不成文,无异档册”。但后来方志学界多认为,该畿辅通志较前两修畿辅通志内容详细丰富,材料精确翔实,体例结构有较大改进,是全国最负盛名的通志之一。
光绪畿辅通志修于光绪年间,为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期间,延聘莲池书院主讲黄彭年主纂,全书共300卷,由纪、表、略、录、传、识余、叙传等诸体组成,下有若干分目。光绪畿辅通志体例完备,资料充实,最为有名,也最为实用,是研究河北省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畿辅通志》是清朝时期直隶省纂修的省志。通过研究《畿辅通志》的版本情况和光绪版《畿辅通志》的纂修过程、内容、特点和出版情况,发现《畿辅通志》中所记述的资料为人们研究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系统完整的信息,因而具有极高的文献资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应对这座宝库进行有计划的整理和开发,以充分发挥其服务社会的功能。
古代,人们把国都周围的地方称为“畿辅”或“京畿”。清朝时期,北京为国都,位于直隶省之中,所以直隶省号称“畿辅”。通志属于地方志书的一种,一般指以省为范围纂修的地方志。《畿辅通志》是清朝直隶省纂修的通志,它全面系统地记述了直隶省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直隶省在整个清代共纂修了三部《畿辅通志》。首部修于康熙年间,后人称之为康熙版《畿辅通志》。它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开始纂修,直隶巡抚于成龙、格尔古德先后监修,延聘翰林编修郭棻任总纂,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修成。第二部修于雍正年间,后人称之为雍正版《畿辅通志》。它于雍正七年(1729年)由直隶总督唐执玉延聘田易(原任辰州同知)等人,在保定莲池内设局开始纂辑;后由直隶总督刘于义、李卫相继监修,聘翰林院侍读学士陈仪接着修纂。雍正十三年(1735年)刊行。第三部修于同光年间,后人称之为光绪版《畿辅通志》。它于同治十年(1871年)开始纂修,直隶总督李鸿章监修,莲池书院的主讲黄彭年任总纂,于光绪十年(1884年)完稿,光绪十二年(1886年)刊行。全书正文共300卷,首1卷,约1600万字,由纪、表、略、录、传、识余、叙传等诸体组成,下有若干分目。与康熙版、雍正版《畿辅通志》相比,光绪版《畿辅通志》内容更加丰富,材料更加翔实,而且条理贯通,便于查阅。
光绪版《畿辅通志》的纂修过程
在雍正版《畿辅通志》修成之后的近140年中,因各种原因,直隶省再也没有修过省志,这大大超过了省志每60年一修的国家规定。在这期间,直隶省的政治、经济、社会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客观上需要一部新的志书为施政者所用。
同治九年(1870年),李鸿章接任直隶总督。他上任的第二年便上奏朝廷,请求专设修志局,重修《畿辅通志》。同治十年(1871年),同治皇帝降旨准奏。
得到同治皇帝许可后,李鸿章在省城保定的莲池书院设立修志总局,延聘翰林院编修黄彭年担当总纂一职。黄彭年(1823—1890)是着名的史地及方志学者,当时为莲池书院的院长。此人不但着述丰富,而且经历极广。李鸿章延聘黄彭年任《畿辅通志》的总纂,可以说是知人善任,最大程度地保证了《畿辅通志》的编纂质量。
在李鸿章和黄彭年的组织下,一大批地方名流和莲池书院的师生参加了纂修。据《畿辅通志》的 “纂修职名表”记载,参加此次修志的纂修人员共90人,其中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员、知府等五品以上官员(多是卸任的官员)就有35人。在编纂人员中,李鸿章、张振声两任总督任总裁,前翰林院编修、原陕西按察使黄彭年任总纂;此外,原河南巡抚、前直隶布政使司布政使钱鼎铭等23人任“监修”,原热河都统、前直隶保定府知府恩福等15人任“协修”,原直隶河间府知府陈崇砥等4人任“提调”,前易州直隶州知州赵烈文等10人任“分纂”,任邱县知县林穗、香河县知县周锦心等19人任“襄纂”,国子监博士骆云衢等7人任“分校”,直隶候补典史戴清等4人任“绘图”,吴桥县典史等3人任“收掌”,前内阁中书李如松等2人任“顺天府采访”。在这些人员中,总纂、协修、分纂、襄纂、分校等人一般常在修志局工作,各司其职,分头撰辑,统一汇纂。
具体修志过程是:首先,由修志局制定出通志修订的章程和凡例。然后,将章程和凡例以公文形式下发至各个州府郡县,要求其按章程和凡例分门别类搜集相关资料,并汇总到修志局。最后,修志局再将汇总上来的资料精心整理,进行考订真伪、鉴别正误的工作,最终形成通志。
在纂修期间,李鸿章作为直隶总督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人力方面:纂修伊始,同黄彭年一起选派朴学员绅参加编修。财力方面:在《畿辅通志》的编修、刻印过程中,总共花费了11.99多万两白银,可以说是耗资巨大。物力方面:同治十年(1871年),李鸿章专门在莲池书院设立了修志局。可以说,《畿辅通志》能成为一代佳志,是李鸿章和黄彭年通力配合的结果。
《畿辅通志》从同治十年(1871年)开始编纂,于光绪十年(1884年)完稿,前后历时14年。完稿之后,畿辅通志局开始安排刻印。据《保定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记载:为了刻印这部巨着,专门在保定城隍庙东侧土地祠内成立官刻印书局,设立刻字、印刷两部,共招录了200多名工人进行雕刻印刷。后人评价《畿辅通志》的雕刻技艺精湛,印刷水平高超,非一般刻书所能比。光绪十二年(1886年),《畿辅通志》完成刊行工作。
《畿辅通志》刊行于世后,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宣统二年(1910年),时任直隶总督的陈夔龙在《重印畿辅通志后记》中写道:此志“辉辉煌煌,极志乘之大观也。”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于学忠在商务印书馆影印本《畿辅通志》中的《重印畿辅通志序》中说,该畿辅通志“十年成书,艺林称盛。刊行以后,颇负时望,为畿辅有志以来之所仅见,即在各省通志中亦且推为巨擘也”。 在当今,方志学界皆评价此志是全国最负盛名的省志之一。
县志有助于推动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通过对当地传统文化、民俗习俗等内容的记录,县志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旨在全面探讨河北省《光绪畿辅通志》这一地方志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清代时期的历史背景下,李鸿章和黄彭年对其编纂工作的贡献,以及其数字化资源——PDF电子版下载的实际意义。文章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该地方志的编纂背景、内容结构、历史价值及现代利用方式。首先,文章将分析《光绪畿辅通志》的历史背景,探讨其编纂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其次,分析该志书的内容结构和特色,特别是如何呈现河北省的历史地理与文化风貌;第三,讨论地方志对后世历史研究的影响,尤其在清代及民国历史研究中的地位;最后,文章将探讨《光绪畿辅通志》电子版的下载及其现代化使用的优势,强调数字化文献保存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本文对《光绪畿辅通志》的历史地位和现代价值进行全面总结。
1、河北省《光绪畿辅通志》的编纂背景
《光绪畿辅通志》是清代一部极具地方特色的志书,编纂工作始于清朝光绪年间。河北省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地方志在全省历史研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李鸿章,作为当时的政治重臣,深知地方志对管理国家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整理地方历史、法律、风土人情方面的作用。因此,他积极推动了《光绪畿辅通志》的编纂工作。
本书的编纂经历了多次调整和修改,历时数年之久,最终在黄彭年的协助下完成。这一志书不仅涵盖了河北省各个县的历史、地理、风俗等内容,还深入探讨了当地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李鸿章的参与和支持使得该志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具政治和社会意义。
在清代,地方志书作为管理地方的工具,承载着众多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流通功能。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治理的重要参考。《光绪畿辅通志》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应运而生,标志着清朝地方志的高度发展,同时也反映出清朝政府对于地方治理的重视。
2、《光绪畿辅通志》的内容结构与特色
《光绪畿辅通志》的内容丰富,涉及河北省的历史、地理、行政区划、风土人情等多个方面。书中详细列出了河北省各个地区的历史沿革,地方政府的设置和管理方式,以及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地理部分则包括了河北省的山川、河流、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当地的农业、交通等经济活动作了详细记录。
该志书在风俗民情部分的描述尤为出色。河北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光绪畿辅通志》通过对节令习俗、宗教活动、民间艺术等的详细记载,为后代研究地方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此外,《光绪畿辅通志》还特别强调了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的记载,这不仅涉及到河北本地的名人,还包括与其他省份交往密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河北省历史的多维视角,并为后代的历史学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研究素材。
3、地方志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地方志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其学术价值不可忽视。《光绪畿辅通志》不仅对清代河北省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做了详尽记录,也对理解清代的地方治理和历史背景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当代学者而言,这部志书为他们提供了理解当时社会状况、行政结构和民众生活的重要工具。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光绪畿辅通志》在后代学术研究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不仅帮助学者深入了解清代河北省的地方治理模式,也为研究中国历史上其他地区的治理模式提供了参考。在民国及之后的历史研究中,该书成为了研究河北及其与中央政府关系的重要文献。
另外,《光绪畿辅通志》对地方历史的详细描述也为现代地方文化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特别是在文化遗产保护、地方历史重建等方面,地方志书作为学术研究的基础材料,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4、《光绪畿辅通志》电子版的现代价值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地方志书逐渐面临着保存和利用上的挑战。《光绪畿辅通志》作为一部具有巨大历史价值的文献,在PDF电子版的形式下重新焕发了活力。通过电子化,读者不再受限于地域和物理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访问这部地方志书。
电子版的优势不仅在于便捷性,还在于其对原文的忠实呈现和扩展功能。通过数字化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对该书进行全文搜索,快速找到相关的历史记载和数据。同时,电子版也为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提供了获取地方志资源的渠道,使得这部历史巨著得以传承和发扬。
此外,数字化还意味着更为便捷的存档和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纸质文献可能会遭遇损坏或丢失,而电子版可以更好地保障文献的完整性和长久保存。尤其是对于历史悠久的地方志书,电子版的保存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总结:
河北省《光绪畿辅通志》作为清代地方志的重要代表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编纂工作不仅反映了清代政府对地方的治理思想,还展示了河北省的社会风貌。通过李鸿章与黄彭年的共同努力,完成了这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地方志。无论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还是从地方文化保护的角度来看,《光绪畿辅通志》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河北省《光绪畿辅通志》的PDF电子版也为当代学者和公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获取途径。其电子版不仅有效解决了纸质文献的保存问题,也使得这部地方志的价值得以更广泛的传承与传播。本文的讨论旨在提升对地方志这一学术资源的关注,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研究。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