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乾隆温州府志》三十卷 李琬修 齐召南 汪沆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地区:浙江省温州市地方志
书名:乾隆温州府志
卷数:三十卷
作者:李琬修 齐召南 汪沆纂
版本:清乾隆二十七年刻同治四年(1865)补刻本
册数:全20册
格式:日本馆藏本原书原貌彩色高清PDF电子影印版
大小:594 MB
页码:1422双页
乾隆温州府志,三十卷,首一卷。清李琬修,汪沅、齐召南纂。李琬,曾任温州府知府。按温州,汉、晋时名东瓯、永嘉、缙州,至唐置温州,宋改名瑞安,后复为温州,郡名不一,郡志或称永嘉,或称东瓯、温州,自元以后则皆称《温州志》,而无别名。《温州府志》乾隆二十一年(1756)修,二十七年(1762)刻本,全书三十卷,首一卷。卷首为图。卷一星野。卷二疆域,附以形胜。卷三建置。卷四山川。卷五城池,目为营寨,各城关厢,而都里附之。卷六公署,附以邮传、仓储、邮政。卷七学校,附以书院、社学。卷八兵制,附以海防、驻汛、战舰。卷九祠祀。卷十田赋,附以户口、屯田。卷十一盐法。卷十二水利,附以海塘。卷十三关梁,附以坊表。卷十四风俗。卷十五物产。卷十六封爵。卷十七职官上下,目为郡职、县职、教职。卷十八名宦。卷十九选举上下,目为进士、举人、贡士、诸科、武科、叙用人员、例贡附之。卷二十人物上下,目为儒林、名臣、忠臣、循吏、介节、仕绩、孝友、义行、文苑、隐逸、方技附之。卷二十一寓贤。卷二十二列女。卷二十三古迹。卷二十四冢墓。卷二十五寺观。卷二十六仙释。卷二十七经籍,附以碑碣。卷二十八文艺上中下,目为御制、赋、诗、诗余、记、序、碑、文、箴、诫、铭、赞、疏、表、论、书启、传、考、辨、跋、檄墓志表、祭文。卷二十九祥异。卷三十杂记。东瓯郡志,始作于明洪武时,弘治、嘉靖、万历修三次,自清康熙乙丑,复重修,此志继康熙志而作。体例严整,文词雅饬,足为名作。现有清同治四年(1865)周开锡、陈思燏补版印本。
乾隆二十一年,温州道朱椿延请着名学者齐召南和汪沆纂修《温州府志》,十月间设局于杭州万松书院,据朱撰《重修温州府志序》去:“阅九月而各门俱竣,唯盐法、田赋、人物诸门尚须综核典要始成。”二十三年,朱椿以志稿交新任知府李琬,李氏延请永嘉儒学教谕赵镇主持修订,“开局于瓯,补所未备,期年而工竣。”计凡例二十一条,全书三十卷。对照《康熙府志》、《乾隆府志》卷目相同的有星野、疆域、山川、城池、公署、学校、祠祀、盐法、水利、风俗、职官、名宦、选举、人物、列女、古迹、寺观、仙释、艺文、祥异、杂记等二十一卷,稍有改动的有建置(《康熙温州府志》称建置沿革)、田赋(包括户口,附屯田,《康熙温州府志》称贡赋)、封爵(《康熙温州府志》称帝王)、寓贤(《康熙温州府志》称流寓)、冢墓(《康熙温州府志》称陵墓)等六卷,删掉《康熙温州府志》茶法、马政、屯田、考义、隐逸等五卷,并入相应各卷,新增关梁、物产、经籍等三卷,此外凡例九说到“增附海塘”,李琬《重修温州府志叙》说到:“若盐法,若战舰,若海运,皆补前志所未备。”凡例十二说到“职官自唐及宋,前志不无错落,今悉从晋、宋以来诸史,参之省府县各志,及间见别书者悉为增入。”经查对,元前温州郡守增补达二十九人。此外,艺文收集文献颇为齐备,久已佚失的留元刚《永宁编序》亦已入编,可见本志致力甚深,成就颇着,确属名家大作。可惜校对似不及《康熙志》审慎。后者卷三十二张又新《郭公山》诗“南望群峰如列宿”,而《乾隆志》卷四此诗竟误为“南望群州如列宿”以致引起后人怀疑。无怪乎受到孙诒让的批评:“今核其记载,大抵以万历王《志》及康熙汪《志》为蓝本而稍为订补。徒以齐,汪初纂开局远在杭州,采访既难,编辑复略,及于郡中续补,则复任意羼改,漫无义例。书成之后,又未经原纂之人精为核定,故疏漏舛误,展卷皆是。”
《乾隆温州府志》是温州最后的一部府志。由于《康熙温州府志》和《乾隆温州府志》,都没有越出《万历温州府志》的藩蓠,因此连孙衣言、孙诒让这样的大学者都未能看到《弘治温州府志》,于是温州历史上一些历代相传的记载,诸如东瓯王都城在那里?郭璞曾否来温卜城?王羲之曾否任永嘉郡守?《证道歌》是否玄觉所作?都遭到无端的怀疑。《温州方志通讯》曾组织讨论王羲之问题,《温州市志》某副编还在《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发表《郭璞永嘉郡卜城说质疑》。温州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期间,晋前县城,宋前街坊、寺庙和历史古迹,都必须拿出可靠的记载,于是找寻《万历志》以前的旧志便成为推动温州古代史研究的迫切需要。
县志的意义在于凝聚地方文化。通过对特定县级行政区域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内容的记录,县志展现了该地区丰富多样的文化底蕴,有助于凝聚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浙江省《乾隆温州府志》三十卷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地方志之一,详细记载了温州地区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该地方志由李琬修、齐召南和汪沆等人共同纂修,为研究温州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随着科技的进步,PDF电子版的《乾隆温州府志》在当代得到了数字化呈现,为广大学者、历史爱好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便利的查阅渠道。本文将围绕“浙江省《乾隆温州府志》三十卷 李琬修修 齐召南 汪沆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这一主题,从历史背景、编纂过程、内容概述、电子版应用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1、浙江省《乾隆温州府志》历史背景
浙江省《乾隆温州府志》是清代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当时温州地区的社会、文化及自然状况。乾隆年间,清朝政府推行地方志的编纂工作,旨在记录各地的地理、民风、风俗、历史人物以及民生等信息。这一系列地方志为后代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尤其是温州府的志书,成为了温州地区文化的“百科全书”。
《乾隆温州府志》的编纂不仅仅是为了记录历史,更是为了服务地方治理,指导民生事务。当时的温州不仅经济繁荣,而且文化深厚。温州一带的山川景色、人文历史和社会习俗都成为了编纂的重点内容。通过这些志书,可以看出当时清朝地方政府对温州的重视以及地方社会的活力。
在乾隆年间,地方志编纂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工作,受到了高度重视。李琬修、齐召南、汪沆等编纂者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高尚的治学精神,他们不仅严格按照当时的编纂规范进行操作,还融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使得《乾隆温州府志》成为了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地方志。
2、编纂过程及其难点
《乾隆温州府志》的编纂过程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和极大的耐心。从最初的资料收集到最后的定稿,历时多年。编纂者需要深入各县、各乡镇收集史料,调查各类文献,访查当地的古迹、人物、事件等。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严谨的学术态度,还需要灵活的方式来解决资料的不足和历史的遗漏。
编纂者李琬修、齐召南和汪沆不仅要面对地方志的规范化要求,还要克服当时信息获取的限制。温州地区的很多地方,特别是偏远的乡村和山脉,资料的收集相对困难。因此,编纂过程中,许多历史细节被反复考证和推敲。如何平衡准确性和完整性,是编纂者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此外,编纂者还需要整合不同来源的资料,解决各类信息的冲突。由于温州地区历史悠久,且文化传统丰富多样,很多记载往往存在版本差异,如何取舍和调和这些历史记载,也是一个重要难题。最终,经过长时间的编纂,《乾隆温州府志》得以完工,成为了温州地区历史研究的珍贵文献。
3、《乾隆温州府志》的内容概述
《乾隆温州府志》一共分为三十卷,内容涵盖了温州地区的方方面面。从地理、历史到经济、文化,都有详细的记录。在地理部分,志书详细描绘了温州的山川、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帮助后人了解这片土地的自然面貌。
在历史部分,《乾隆温州府志》详细记载了温州的历史沿革,涉及温州从古代到清朝时期的社会变迁。通过这些历史资料,可以窥见温州地区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在经济和文化上的独特贡献。志书还记录了当地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为研究温州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经济与文化方面也是《乾隆温州府志》的重点内容。志书对温州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活动有详细的描述,反映了当时温州的繁荣景象。同时,温州的文化特色也得到了充分展示,包括当地的戏曲、书法、文学以及风俗习惯等,展现了温州作为一个文化重镇的独特魅力。
4、电子版下载与应用前景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乾隆温州府志》也迎来了电子化的时代。PDF电子版的《乾隆温州府志》为广大研究人员、历史爱好者以及地方志爱好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电子版,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志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电子版的最大优势是可以通过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纸质版的地域限制。研究人员无需亲自前往图书馆或档案馆,便可以轻松获取资料。这不仅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很多无法接触到纸质版志书的人来说,电子版的普及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
此外,电子版的《乾隆温州府志》还可以通过现代技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例如,可以使用数据挖掘技术从志书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深度的学术研究。对于历史学者而言,电子版不仅是查阅的工具,更是开启新型研究方式的钥匙。
总结:
《乾隆温州府志》是温州地区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作为清代地方志的一部分,它为后代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无论是从历史、地理、经济,还是文化角度来看,这部地方志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PDF电子版的推出更是为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查阅途径。
电子版的《乾隆温州府志》不仅仅是传统志书的数字化版本,更是地方志研究的新起点。它将进一步推动温州历史文化的传播,也为学术界的深入探讨提供了更好的平台。通过这种方式,更多人可以了解温州的历史脉络,感受这片土地的文化魅力。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