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民国洪洞县志》全十八卷 清孙奂仑 贺桩寿修 韩垧纂去去去
地区: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地方志
书名:民国洪洞县志
卷数:全十八卷
作者:清孙奂仑 贺桩寿修 韩垧纂
版本:民国五年铅印本
格式:据原书原貌彩色影印 高清PDF电子版下载
类型:中文稀缺古代古籍善本地方志史志县志PDF下载
大小:96.65 MB
页码:930双页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地方志,民国洪洞县志,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孙奂仑、贺春寿修,韩坰纂PDF高清电子版影印本下载。孙奂仑字药痴,河北玉田县人。宣统元年(1909)拔贡,曾任学部小京官,河北乐亭知县。民国四年(1915)任洪洞知县。贺春寿字友萱,邑人。清末举人,曾任太原府训导等职。韩坰字次郊,邑人。清末举人,历任祁县、岚县、太原府训导,保升洪洞知县。按洪洞县志自清雍正八年(1730)余世堂重修后,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朝,均未续修。光绪八年(1882),朝廷诏修通志,邑人王顾斋总纂《山西通志》之余,始纂订县志,更正体例,搜集完善,又得邑绅李享山、申卉仙二人增修稿,纂成志稿,未梓行,王顾斋故去。三十余年后,孙奂仑上任,韩坰闻奂仑有志修订县志,慨然捐出王氏志稿,奂仑,喜出望外,遂设局廨舍,韩坰总其事,旁搜博采,补遗订正,奂仑修饰润色,斟酌裁成,历两月书成。《洪洞县志》民国五年(1916)铅印本。民国洪洞县志全书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分为:卷一星度表,卷二沿革表附表,卷三职官表,卷四至卷五选举表,民国洪洞县志卷六宦绩志,卷七舆地志,卷八建置志,卷九田赋志,卷十学校志,卷十一武备志,民国洪洞县志卷十二至卷十三人物志,卷十四列女志,卷十五至卷十七艺文志,卷十八杂记志,卷首有孙奂仑序、韩坰序、李琴声序、贺椿寿序、修志人员表、凡例及图八幅,卷末叙录。民国洪洞县志为民国方志之佳构,其体例基本上仿光绪旧稿,也参用民国之新例。民国洪洞县志图分县境全图、古迹名人图附物产、乡图和县治及附郭图,采用新绘技术,运用经纬度、图例、比例尺。民国洪洞县志增加不少新事物,如建置志记载了光绪新政所设邮政,田赋志记改征银元及加征洋款,民国洪洞县志学校志记高小学校、民国学校、教育变迁情况,武备志记警察等,史料价值甚高。民国洪洞县志考据精详,体例完善,深得好评。
地方志是一种记录地方历史、地理、文化等内容的重要文献资料。它承载着一个地方的记忆和文化传承,是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地方志,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一个地方的发展历程、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方方面面。地方志的编纂需要对当地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口述历史等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民国洪洞县志》是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的一部地方志,完成于民国时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该县志由清代学者孙奂仑、贺桩寿修以及韩垧纂修,历时多年,形成了十八卷的庞大工程。这部县志不仅是洪洞地区历史、地理、文化的重要记录,更是民国时期地方志编纂的典范之一。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民国洪洞县志》进行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分别是其编纂背景与历史意义、编纂过程与参与人员、县志内容与特色、以及其在地方文化传承中的作用。通过这些方面的探讨,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民国洪洞县志》在地方历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1、编纂背景与历史意义
《民国洪洞县志》的编纂背景源于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地方志的蓬勃发展。洪洞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底蕴的地方。在清朝时期,洪洞的经济、文化及社会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也促使了地方志的编纂工作。清代志书的编纂往往受到官府的主导,而到了民国时期,地方志的编写更加注重民间力量的参与,赋予了地方志更多的独立性和多元化。
洪洞县志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其记录了县域的历史沿革、风俗人情,还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历史文化保护的意识。这部县志的编纂,符合了民国政府对地方历史、文化进行全面梳理的需求,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于后世学者而言,洪洞县志是研究民国时期山西地方社会的重要参考资料。
《民国洪洞县志》的完成,标志着地方志编纂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它不仅仅是一部地方历史的记载,更是地方文化的凝结体,体现了民国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这部志书的影响,超越了地方范围,为整个山西省的地方志编纂提供了宝贵经验。
2、编纂过程与参与人员
《民国洪洞县志》的编纂过程十分复杂,持续了多年,涉及了多位学者与地方官员的共同努力。在清朝末年,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已逐渐进入了一个规范化的阶段,洪洞县的县志编写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的。最初的工作主要由洪洞县的地方官员推动,但由于资金、人员和时间的限制,编纂进展较慢。
进入民国时期后,洪洞县志的编纂工作获得了更多支持,主要由清代的学者孙奂仑、贺桩寿修和韩垧担任主编。孙奂仑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地方志编纂经验,为洪洞县志的编纂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贺桩寿修则负责具体的文献整理与撰写,韩垧则参与了大量的实地考察与资料收集工作,三人的合作确保了县志内容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县志的编纂不仅依赖于学者的努力,还离不开当地民众的广泛参与。洪洞的百姓提供了大量口述历史和地方传说,这些内容为县志增添了许多生动细节。通过多方合作,《民国洪洞县志》最终完成了对洪洞历史、地理、文化、人物等方面的全面记录。
3、县志内容与特色
《民国洪洞县志》全书共计十八卷,内容涵盖了洪洞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经济状况、风俗习惯、人物传记、民间故事等多个方面。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该县志详细记录了洪洞的历史发展,特别是在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的社会变革。这一时期,洪洞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县志对这些变化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记载。
洪洞县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在县志中占有重要篇幅,特别是对洪洞大槐树及其相关传说的记载,使得该县志具有较高的地方文化价值。此外,县志还特别注重记录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民间信仰,这些内容对研究洪洞地区的社会文化有着极大的帮助。
此外,《民国洪洞县志》还注重地方人物的传记,许多当地的历史人物、名将、文人以及商贾的事迹都得到了较为详细的描述。这些人物传记不仅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人物资料,还展示了洪洞地区历史发展的脉络,体现了地方志对人物文化传承的重视。
4、在地方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民国洪洞县志》作为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对过去历史的简单记录,更是洪洞文化的精神寄托。这部县志不仅对历史事件、人物、地理进行梳理,也注重了对地方风俗、民间故事和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存。
通过《民国洪洞县志》,后人能够对洪洞的历史与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对于今天的地方文化保护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地方文化的传承面临着种种挑战,洪洞县志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范例。
此外,《民国洪洞县志》对于洪洞乃至山西省的地方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宝贵资源,也为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提供了丰富的地方历史资料,有助于今天的地方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
总结:
通过对《民国洪洞县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不仅在历史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也为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无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在地方文化建设中,这部县志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部地方志是洪洞历史文化的缩影,是地方志编纂的典范之一。通过它,我们不仅了解了洪洞的过去,也能够感受到那段历史时期人们对文化的执着与热爱。洪洞县志的存在,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窗口,更为我们未来的文化传承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