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 道光铜仁府志》全十二卷 敬文修 徐如澍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贵州省铜仁市地方志, 道光铜仁府志,十二卷,敬文修 徐如澍纂,清道光四年(1824)刻本PDF高清电子版影印本下载。
现存道光《铜仁府志》十一卷、补遗一卷,是道光四年知府敬文等修纂的。贵州布政使糜奇瑜所撰序文,于铜仁一带“改土归流”的复杂历史叙述,言赅意深:
铜仁处万山之中,为省治极东北,毗连五寨四十八溪,而松桃一营,昔隶铜仁者,俗为三不管,实绾楚蜀之枢。是则黔于他省为险,而铜仁又黔之尤险也。……永乐十一年始设贵州布政使,领思南、思州、铜仁等八府。暨宣德中,省乌罗入铜仁,土宇版章,居然从邾莒之后。我国家声教远被,奋武揆文,自康熙之四十二年一平红苗,而设同知,驻正大营。雍正九年,再平苗,以正大营同知移驻松桃。乾隆六十年,又平苗而改松桃为直隶厅,迄今相维系……。夫田赋租庸,疆域形势胜,实与治道相权衡。东南膏沃之区,商贾辐辏,山林坟泽园廛,关市之所出,太府藉以充盈。至如铜仁,蕞尔遐陬,地鲜平原,民无积粟,驭之得其道,则民治,而苗亦治;黔之民苗治,而楚亦治。驭之不得其道,则蠢尔煽动,负固跳梁,竭东南数十百州县之财,不足以供军储之费。反是而思,而知不可不求所以治之也。
这篇文字,大意是说,铜仁是贵州最险峻的地方,扼楚蜀的咽喉,从康熙四十二年到乾隆六十年,发生了三次平苗之役。这块地方不像东南地区那么富庶,百姓很穷,民苗杂处。治理之要,首先是治理好汉民,才能治理好苗民。贵州的民苗关系治理好了,湖南的民苗关系也就能治理好。不然的话,民苗关系激化,一旦煽动起来,借着险峻的地形,东南的财富再多,也供给不了平苗的军费。这位“藩黔使者”,对清廷在贵州地区的平苗政策,委婉地提出了批评。文中所谓的“五寨”,就是凤凰厅一带的苗寨。
铜仁府城原先是明景泰二年建的土城,到嘉靖九年始建石城。可见,这一带的改土归流,从明朝就开始了。清初因苗人时袭,地方官遂请调官兵驻防。在副将贺国贤驻守时筑有边墙。与糜奇瑜的观点不同,志书有关苗情是这么叙述的:
苗有五姓:吴、龙、石、麻、白。石、麻近湖广界;吴、龙近四川界;白止铜仁境内。
苗人每数百长驱,烧劫村寨,或数十成群,伏草掳掠,凡掠去男女,必多备财物以赎之。如所赎金少,将被掳者加以非刑,有马枷、木靴之类,苦不堪言。
苗头以富厚者出牛酒,调苗兵出劫,得户口则帛苗头,从中抽分。如苗遇官兵杀死,扛尸回巢,以竹织手接于尸收葬,苗头出银以偿之,名为“倒人头钱”。
有关民苗纠纷,县志这么记载:
铜仁与湖南五寨司毗连,民彝杂处,往往因事忿争,至相仇隙,俗谓“打冤家”,甚者抗官,甘为逆匪。自入版图以来,劳师动众,已屡见矣。我朝恩敷寰宇,威布遐荒。维我铜仁,尤上烦圣虑焉。即地方小有蠢动,既迅与扫除,复严为防备,分兵设戍,棋布星罗。苗民遂其生,士商安其业,猗与盛哉。昔日之岩疆,今日之乐土也。
看来,清兵在这一带经过三次大的平苗战事之后,备加重视“苗防”,驻扎此地的清兵由1700多名增加到了2000名,此外还有一部分苗兵,在要地通途建碉设卡。所以,到道光初年的几十年间,这里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在明清两代的官文书中,苗民有生苗、红苗、乌苗、山苗等名称。有条记载说:
[明]成化十一年,总兵李震奏:乌苗人石全州妄称元末明氏子孙,僣称“明王”,纠众于执银等处作乱,邻洞多应之。因调官军往剿,石全州已就擒矣。而诸苗攻劫未已,命镇巡官设策捕抚,以闻。未几平。
“元末明氏”,当指明玉珍。明玉珍所建国号为大夏,所以“明王”则未必以姓氏命名的王号。弥勒佛亦称光明佛,元末红巾军以“明王”相号召,内含弥勒信仰。铜仁境内的梵净山是着名的佛教“弥勒道场”,弥勒崇拜与苗民宗教信仰有何关系,不知是否能在梵净山的考察中找到一点线索。
铜仁一带的改土归流,自明代推行,到清代依然苗乱不断,与相邻的凤凰厅情况略有不同,是糜奇瑜批评的政策问题,还是与当地的根深蒂固的民苗矛盾引起,或者还有其他原因,很值得研究。
县志的编纂需要注重信息的全面性和权威性。编者需要确保所记录的信息全面、准确,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贵州省铜仁市《道光铜仁府志》全十二卷是清朝道光年间,由敬文修和徐如澍共同编纂的地方志书。这部地方志详细记载了铜仁府的地理、政治、历史、文化等各方面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传承意义。作为地方志研究的重要典籍,《道光铜仁府志》不仅是贵州省地方历史文化的珍贵文献,也是研究清代地方管理和民众生活的重要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该书的电子版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尤其是PDF版本的下载,极大地方便了学者与历史爱好者的研究。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道光铜仁府志》进行详细阐述,探讨它的历史背景、内容结构、学术价值以及电子版下载的意义。
1、历史背景及编纂者简介
《道光铜仁府志》的编纂背景可以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当时,地方政府为了更好地管理辖区,开展了大量的地方志编纂工作。这些地方志是地方行政管理和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对于研究清代地方历史及社会状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铜仁作为贵州省的重要城市,其地方志的编纂自然也受到了历史学者的广泛关注。
敬文修和徐如澍是《道光铜仁府志》的主要编纂者。敬文修不仅是地方志的编纂者,也是铜仁地区的知名学者,他在当地有较高的威望。徐如澍则作为一位学识渊博的地方官员,曾在铜仁担任重要职务,并对当地的文化、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两位编纂者的紧密合作为这部地方志的成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编纂过程中,他们深入各地收集资料,访谈地方老者,搜集文献资料,力求全面、真实地展现铜仁地区的历史与文化。正因如此,这部地方志被誉为研究铜仁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经典。
2、《道光铜仁府志》的内容结构
《道光铜仁府志》全书共分为十二卷,涵盖了铜仁地区的各个方面。每一卷均按地域、历史、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叙述,内容丰富且系统。这十二卷不仅包括了铜仁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还涉及了地方官员的任职记录、社会经济状况等多个领域。
其中,地理志部分详细介绍了铜仁的山川地貌、气候特征以及自然资源。地方志中的政治志部分则包括了历任官员的履历,以及地方政治体系和官员的管理情况。这部分内容为我们提供了清代地方治理的一个缩影。
《道光铜仁府志》还特别注重文化的传承,文献志和人物志部分详细记录了地方文人及其学术成就,以及铜仁地区的历史遗存和名胜古迹。这些内容为后人了解铜仁的文化传统、名人事迹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3、《道光铜仁府志》的学术价值
《道光铜仁府志》不仅是一本地方志,更是一本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与学术价值的著作。其详细的历史记载和深刻的社会观察,成为了后人研究清代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作为贵州省铜仁市历史的缩影,它所记录的信息为研究该地区的地方治理、民生状况及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外,《道光铜仁府志》对于理解清代地方志编纂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时期,地方志的编纂对地方历史的整理和记载具有重要作用。该志的内容呈现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管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是研究清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学者们通过对《道光铜仁府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清代铜仁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进而为研究清代地方政治体制及社会经济状况提供有力的支持。
4、《道光铜仁府志》PDF电子版的下载与意义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地方志文献逐渐被转化为电子版,这一过程极大地方便了研究人员和历史爱好者的查阅。《道光铜仁府志》作为一部重要的地方志书,其PDF电子版的下载为学术界和大众提供了方便。通过网络,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访问这部珍贵的历史文献,无需受限于物理书籍的保存和借阅问题。
电子版的发布不仅使得《道光铜仁府志》的传播范围得到了扩展,也让更多的学者能够从中汲取知识,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而对于地方志爱好者来说,能够在线下载这部地方志,意味着他们不再需要去传统的图书馆或档案馆翻阅纸质版本,而是可以通过网络便捷地获取全文内容。
与此同时,PDF格式的电子版使得这部地方志的阅读体验得到了提升。用户可以快速检索、标记和批注,使得研究工作更加高效。这对于一些学术研究的深度挖掘和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尤为重要。
总结:
通过对《道光铜仁府志》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地方志在历史、文化和学术研究方面的重要价值。无论是在清代地方治理的研究,还是在铜仁地区的历史文化传承中,它都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而随着电子版的发布,它的传播和应用将更加广泛,学术研究的便利性和效率也得到了大大提升。
总的来说,《道光铜仁府志》不仅是贵州省铜仁地区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地方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电子化版本的普及,它将为更多的学者和历史爱好者提供更加便利的阅读和研究途径。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