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10,虚拟资源概不退换!
️【古中医(PDF)】古典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方肇勤 编 2020年6月,位置GB530-83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部反映我国古典主流中医基础理论学术专着。主要呈现了作者团队对《内经》基本概念和理论,如气、营卫、胃气、真气、宗气、精、神、血、津液、阴阳、五行等开展系统研究的成果;以及对《内经》和历代代表性方书/医籍中有关五脏及其证治的系统研究成果,书目包括《素问》(战国)《灵枢》(战国)《难经》(汉代)、《诸病源候论》(隋代)、《外台秘要》(唐代)、《太平圣惠方》《和剂局方》《圣济总录》(宋代)、《普济方》(明代)、《医宗金鉴》(清代)等,涉及脾、肺、肾、肝、心等五脏理论及相关病因、发病、病机、治则治法、用药,内容全面而丰富。
主编推荐
本着刻画了古典主流中医基础理论的学术内容、特点、发展和演变,既可用于《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参考材料,又可用于中医基础理论的高级研读和进阶的专着。
目录
前言 001
第一章气血津液阴阳理论001
第一节《内经》气的含义与用法002
第二节《内经》营卫的含义与用法005
第三节《内经》胃气的含义与用法011
第四节《内经》真气的含义与用法013
第五节《内经》宗气的含义与用法015
第六节《内经》精的含义与用法016
第七节《内经》神的含义与用法022
第八节《内经》血的含义与用法028
第九节《内经》津液的含义与用法036
第十节《内经》阴阳的含义与用法039
第十一节《内经》五行的含义与用法046
第二章心脏理论053
第一节《内经》心的理论053
第二节《难经》心的理论064
第三节《诸病源候论》心的理论066
第四节《外台秘要》心的理论071
第五节《太平圣惠方》心的理论075
第六节《和剂局方》心的理论091
第七节《圣济总录》心的理论095
第八节《普济方》心的理论103
第九节《医宗金鉴》心的理论112
第十节心脏理论的摘要与汇总118
第三章肺的理论127
第一节《内经》肺的理论127
第二节《难经》肺的理论134
第三节《诸病源候论》肺的理论136
第四节《外台秘要》肺的理论142
第五节《太平圣惠方》肺的理论146
第六节《和剂局方》肺的理论163
第七节《圣济总录》肺的理论167
第八节《普济方》有关肺的理论188
第九节《医宗金鉴》肺的理论213
第十节肺脏理论的摘要与汇总223
第四章脾的理论232
第一节《内经》脾的理论232
第二节《难经》脾的理论240
第三节《诸病源候论》脾的理论243
第四节《外台秘要》脾的理论250
第五节《太平圣惠方》脾的理论254
第六节《和剂局方》脾的理论266
第七节《圣济总录》脾的理论272
第八节《普济方》脾的理论287
第九节《医宗金鉴》脾的理论312
第十节脾脏理论的摘要与汇总319
第五章肝脏理论331
第一节《内经》肝的理论331
第二节《难经》肝的理论338
第三节《诸病源候论》肝的理论340
第四节《外台秘要》肝的理论347
第五节《太平圣惠方》肝的理论354
第六节《和剂局方》肝的理论364
第七节《圣济总录》肝的理论367
第八节《普济方》肝的理论381
第九节《医宗金鉴》肝的理论405
第十节肝脏理论的摘要与汇总419
第六章肾脏理论428
第一节《内经》肾的理论428
第二节《难经》肾的理论437
第三节《诸病源候论》肾的理论440
第四节《外台秘要》肾的理论451
第五节《太平圣惠方》肾的理论459
第六节《和剂局方》肾的理论473
第七节《圣济总录》肾的理论479
第八节《普济方》肾的理论497
第九节《医宗金鉴》肾的理论529
第十节肾脏理论的摘要与汇总544
第七章其他556
第一节一篇反映清代临床试验的文献556
第二节本草与汤液本草功效异同的演变及意义558
第三节《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演变与比较563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本篇文章主要围绕《古典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一书进行详细分析。该书由方肇勤编著,深入探讨了古典中医的基本理论,涵盖了中医理论的历史脉络、核心概念、基本原则和现代应用等方面。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讨论:首先,介绍古典中医基础理论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历程;其次,分析书中对“阴阳五行理论”的详细阐述;接着,讨论“气血津液”在中医中的重要性;最后,探讨“病因病机”及其对临床诊疗的影响。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本文旨在深入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精髓,并为现代中医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古典中医基础理论的历史背景
古典中医基础理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从早期的《黄帝内经》到宋明时期的医典,古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逐步丰富和完善。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深受中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古典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方肇勤详细讲解了这一过程,特别强调了各历史阶段的理论贡献。例如,战国至汉代,黄帝内经的问世为中医学的系统化奠定了基础,提出了“阴阳五行”等核心理论,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
除了理论来源,方肇勤还探讨了古典中医基础理论如何融合了儒、道、墨等思想的精髓,使中医不仅是一种医学体系,更是一种哲学理念。尤其是“阴阳五行”理论,不仅是中医的治疗依据,更是整个中医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这一思想也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此外,方肇勤也指出,尽管中医的基本理论来源众多,但不同的学派和医者对这些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因此,古代中医的理论呈现出多元化和地方性特点,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治病方法。这种理论的多样性也是中医文化的一大特色,它强调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阴阳五行理论的核心阐述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的基石之一,是整个医学体系的核心。方肇勤在书中详细解释了阴阳五行理论的历史渊源、哲学基础及其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阴阳五行理论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它以“阴阳”和“五行”作为宇宙的基本法则,通过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解释了自然界和人体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阴阳的概念最早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例如昼夜更替、四季轮回等现象,逐步演变成解释万物运动变化的哲学原则。中医理论中将人体的各个功能、器官系统和生理活动划分为阴阳两类,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五行理论则通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描述和解释了人体的内外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在《古典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方肇勤通过细致的分析,揭示了五行学说如何通过“生克制化”原理,影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在临床应用中,阴阳五行理论为医生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诊疗视角。例如,治疗疾病时,医生不仅要关注症状,还要分析病因是否来自于阴阳失调或五行不和,从而实现更为精细的治疗方案。方肇勤强调,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阴阳五行理论作为一种整体性、系统性思维方式,能帮助医生全面把握患者的身体状况,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气血津液的临床应用
气、血、津液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三个重要概念,它们是人体内最基本的物质,具有维持生命活动和健康的重要作用。在《古典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一书中,方肇勤详细分析了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临床应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血则是营养和滋养全身的物质基础,津液则包括体内的各种液体,如汗、泪、唾液等,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方肇勤在书中进一步指出,气、血、津液的平衡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气虚、血虚、津液失调等常见的症状,都是中医临床常见的诊断依据。通过对气、血、津液的失调进行分析,医生能够揭示出病因并对症下药。例如,气滞血瘀可能导致疼痛,而津液不足则可能导致干燥症状。这些理论为中医治疗提供了基础。
现代医学技术也逐渐认识到气血津液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方肇勤提到,虽然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与传统中医有所不同,但气血津液的理论仍然为中医提供了深刻的哲学视角,并且在实践中仍然被广泛应用。中医通过调节气血津液的平衡,帮助患者恢复身体的自然状态,从而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
4、病因病机与临床诊治
病因和病机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起因及其发展规律。在《古典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方肇勤详细分析了中医对病因病机的理解,强调中医不仅仅关注疾病的表现,更注重探索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内外环境的变化、体质的差异以及情志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根据中医的理论,病因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等,而病机则是指这些病因引发的病理变化。方肇勤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阐述了病因病机如何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并强调对病因病机的分析是制定治疗方案的关键。中医治疗讲究辨证施治,通过分析病因、病机,找出个体的身体特征和病情变化,进而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
方肇勤指出,现代中医在面对复杂的疾病时,依然要坚持“辨证论治”的理念,注重病因病机的深入分析。通过辨别病因,医生能够了解疾病的发生背景;通过辨别病机,医生能够把握疾病的内在规律。中医治疗通过调整体内环境的平衡,增强患者的自愈能力,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总结:
通过对《古典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一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方肇勤对古典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深入探讨了阴阳五行理论、气血津液以及病因病机等内容。在现代医学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医基础理论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它不仅为临床提供了治疗思路,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综上所述,古典中医基础理论不仅仅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它在现代医学和临床实践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远的影响。《古典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这本书通过对中医基本理论的详细解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的核心理念,也为现代中医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