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粮食志 1991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宁都粮食志
内容简介: 本志包括粮市贸易、粮油销售、粮油仓储、粮油调运、粮油加工、粮食财务等章。
编纂人员:邱冬荣
编纂单位:江西省宁都县粮食局
内容时限:0000-1988
出版时间:1991年
目录
封面
宁都粮食志
图片
序
凡 例
目 录
概 述
大事记
第一章 粮市贸易
第二章粮 油征购
第三章 粮油销售
第四章 农村留粮
第五章 粮油仓储
第六章 粮油调运
第七章 粮油加工
第八章 粮食财务
第九章 机构人事
第十章 人 物
附 录
编 后
编纂机构 编纂人员
版权页
· 宁都粮食志 1991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宁都粮食志 1991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宁都粮食志(1991年版)》是一部集中反映江西宁都县粮食发展历程、制度建设与社会影响的重要志书,它不仅展现了宁都县在不同历史时期粮食生产与流通的全貌,还折射出地方社会经济的变迁和百姓生活的改善。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回顾宁都粮食生产的历史脉络,梳理稻作文化的根基与耕作制度的演变;其次,探讨宁都在粮食收购、储备和市场调控中的制度安排与管理实践,揭示计划经济时代与改革开放后的差异;第三,分析粮食在宁都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在财政收入、农民生活、社会稳定中的核心地位;最后,评价《宁都粮食志》在地方文化传承、经济史研究及粮食安全教育方面的独特价值。通过这些角度,可以更深入理解这本志书所蕴含的学术意义和现实启迪,也为我们今天反思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
1、宁都粮食生产的历史轨迹
宁都县地处江西赣南丘陵与盆地过渡地带,自古以来以稻作为主的农业生产奠定了粮食发展的坚实基础。《宁都粮食志(1991年版)》详细记载了县域内河流灌溉条件与土地利用状况,展现了农业文明对粮食格局的深远影响。早在宋元时期,宁都便形成了稳定的稻田体系,为后世的粮食发展提供了源头。
进入明清时期,宁都粮食生产逐渐形成以水稻为主、兼种杂粮的多元格局。志书中多次强调,随着农具改良与水利建设的推进,粮食产量得以稳定增长。这不仅满足了地方人口增长的需求,也为商品交换和税赋征收提供了物质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宁都粮食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以及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生产经历了制度性重塑。志书对1950年代到1980年代的粮食数据进行了系统整理,为我们理解宁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详尽依据。
2、粮食收购储备与调控机制
《宁都粮食志》对粮食收购制度的变化有着详细的描绘。计划经济时期,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在宁都得到全面执行,收购环节涉及农户交售、公社收集、国家储备等多个层级。志书记录了不同年代收购价格的变动及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在粮食储备方面,宁都县逐步建立起粮库体系,确保灾荒年份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志书中特别强调了自然灾害对粮食安全的冲击,并展示了国家粮食储备调度在缓解饥荒中的关键作用。这不仅体现了政策的有效性,也揭示了基层执行的艰辛。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粮食流通逐渐市场化。志书收录了1980年代中期后宁都粮食交易的变化,粮食价格趋向自由化,农民出售粮食的渠道增加。调控机制也从单一的行政手段,逐步向市场调节与政策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转变。
3、粮食对社会经济的深远影响
粮食不仅是生存资料,也是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宁都粮食志》揭示了粮食在财政税收、地方经济和农民收入中的关键作用。长期以来,宁都的财政收入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粮食税赋,粮食收成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县域经济的兴衰。
在农民生活层面,粮食产量的提高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志书通过统计数据和典型案例,展示了从温饱不足到逐步改善的过程。尤其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民通过余粮出售获得了现金收入,这成为家庭改善生产条件与子女教育的重要来源。
此外,粮食供给稳定还对社会稳定和地方秩序有深远影响。志书中不乏关于粮荒时期盗窃、逃荒等社会现象的记载,也有关于丰年安居乐业的描绘。这些对比充分说明,粮食生产与社会安定息息相关,是地方治理的基础性要素。
4、《宁都粮食志》的学术与现实价值
作为地方志书,《宁都粮食志(1991年版)》不仅是一部经济志,更是一部社会生活志。它通过详尽的统计、档案与口述材料,全面展示了宁都粮食的历史演变,为研究区域经济史、农业制度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志书在文化传承方面也有重要意义。它保存了大量关于粮食生产的传统知识,如耕作制度、水利管理、农时习俗等。这些内容既是农耕文明的重要遗产,也是今天推动农业现代化时不可忽视的文化资源。
更为重要的是,《宁都粮食志》为当下粮食安全教育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历史镜鉴。在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宁都的历史经验提醒我们,制度创新、科技应用与社会动员三者缺一不可。志书所记录的实践经验,仍然对今天有启迪价值。
总结:
《宁都粮食志(1991年版)》以丰富的史料和详尽的数据,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关于宁都县粮食发展的宏大叙事。从生产的历史轨迹,到收购与调控机制,从社会经济影响到学术与现实价值,每一部分都体现出粮食对于地方社会的根本性作用。这部志书不仅是一份历史记录,更是一面折射现实的镜子。
今天重新审视这本志书,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宁都的发展历程,也能为现代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提供启发。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粮食不仅仅是口粮,更是社会发展的根基,治理与创新的关键。它的意义超越了农业本身,成为国家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