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县棉花志 1988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邹平县棉花志
内容简介: 邹平县植棉历史较久。早在三十年代,一些致力于乡村建设的爱国知识分子就把邹平发展棉花生产作为实验项目之一,从国外引进良种,繁育推广,更新轧花设备提高加工质量,发展棉花运销合作社等,起了示范作用,对于鲁北平原和鲁西北地区棉花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编纂人员:刘继琛
编纂单位:《邹平县棉花志》编辑室
出版时间:1988年
目录
封面
邹平县棉花志
题词
《邹平县棉花志》编纂领导小组及编辑人员名单
图片
序一
序二
前言
概述
目录
第一章 邹平县概况
第二章 棉花的种植起源及历史
第三章 建国前邹平县的棉花生产
第四章 建国后的棉花生产
第五章 棉花收购
第六章 棉花检验
第七章 棉花加工
第八章 棉花运销
第九章 经营管理
第十章 邹平县棉麻公司
第十一章 各油棉厂概述
第十二章 大事记
附录:邹平县第五油棉厂企业管理法
版权页
· 邹平县棉花志 1988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邹平县棉花志 1988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邹平县棉花志 1988年版》是一部集中反映邹平县棉花产业发展历程的专业志书,它不仅是对当时棉花种植、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系统梳理,也是对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缩影式展示。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该书进行深入阐述:首先,回顾邹平县棉花种植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展现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其次,分析棉花生产技术、品种改良与农业管理措施的不断演进,体现出农学与实践结合的成果;第三,探讨棉花产业与地方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说明其在农民收入、地方财政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地位;最后,从文化与社会层面审视棉花对风俗习惯、社会结构乃至集体记忆的影响。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剖析,可以看到《邹平县棉花志 1988年版》不仅是农业史的真实写照,更是研究区域经济与社会变迁的重要资料。本文在总结时将进一步强调该书的价值与意义,并提出它对当下农业发展的启示。
1、棉花种植历史溯源
邹平县棉花种植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从明清时期便逐渐发展起来。最初,棉花作为一种外来作物,进入当地农业体系后,很快因其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而受到重视。棉布的普及,使得棉花不仅仅是农作物,更是生活必需品,推动了棉花在邹平的扩展。
进入近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增长与纺织需求的扩大,邹平县棉花种植面积逐渐增加。特别是在清末民初,棉花已经成为邹平农民的重要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形成互补关系。它的高收益特性,成为维系家庭经济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邹平县棉花志 1988年版》在历史溯源部分,详细记录了棉花种植的发展轨迹,既展现了农民在自然环境下的智慧,也体现了棉花逐渐融入地方社会经济的过程。这些资料不仅为我们了解农业历史提供了素材,更让后人看到传统农业的演进逻辑。
2、生产技术与品种改良
棉花种植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邹平县棉花志 1988年版》重点介绍了棉花在品种引进与改良上的实践。自20世纪50年代起,当地农业部门不断引入高产、抗病的新棉种,并结合本地土壤与气候条件,逐步形成适合邹平的优良品系。
在生产技术方面,棉田管理经验也得到了系统总结。从播种、施肥、浇水到病虫害防治,农民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方法。特别是化肥与农药的使用,使棉花产量得到显著提高,保障了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此外,农业合作化与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推动了新技术的普及。农技人员深入乡村指导,科学种田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技术与品种上的改进,为棉花稳产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体现了农业现代化的脚步。
3、产业发展与经济作用
棉花不仅是农产品,更是推动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邹平县棉花志 1988年版》详细记载了棉花在地方财政和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大量棉花通过收购、加工进入纺织企业,形成了从田间到工厂的产业链。
随着棉花生产规模的扩大,棉花加工业逐渐兴起。棉花的脱籽、纺纱、织布环节,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也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现金收入,还使得农村经济结构更加多元。
更为重要的是,棉花经济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农产品税收与产业利润,为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公共事业提供了资金保障。可以说,棉花在邹平县的产业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农业,还深刻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格局。
4、社会文化与风俗影响
棉花在邹平县的普及与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上,也在社会文化层面留下深刻印记。农村家庭几乎人人都会纺纱织布,棉布成为婚嫁、丧葬、节庆的重要物品。这种以棉花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塑造了独特的乡土文化。
《邹平县棉花志 1988年版》还提到,棉花影响了地方风俗与社会关系。例如,农闲时的纺织劳动,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社会交往形式。妇女们在纺纱织布中交流感情,形成了紧密的社会纽带。
更为深远的是,棉花产业带来的经济改善,提高了农民家庭的生活水平,也促进了教育普及和社会观念的转变。棉花既是物质的保障,也是精神文化的寄托,它连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集体记忆。
总结:
通过对《邹平县棉花志 1988年版》的考察,可以看到棉花作为一种重要作物,承载着地方农业发展的历史,也塑造了邹平县的社会经济格局。从种植历史到技术改良,从经济作用到文化影响,棉花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远烙印。该书不仅是农业史料,更是一部地方社会变迁的真实记录。
今天,我们重读这部志书,不仅能够理解过去的农业智慧与社会经验,更能从中汲取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它提醒我们,农业不只是生产,更与经济、文化、社会息息相关。棉花的故事,是邹平县发展历程的缩影,也是中国农业史的重要片段。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