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重要历史事件_2003版_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聊城重要历史事件》
【作者】:刘如峰等主编;中·共聊城市委党史研究室,聊城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著
【出版社】: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时间】:2003
【页数】:787
【ISBN】:7801369289
目录
序言 赵健民
先贤筑修仓颉墓 陈昆麟
巢父隐居聊城 顾光耀
舜帝迁都古穷桑 陈昆麟
伊尹躬耕古莘地 杨巨源 杜言青
二子殒命莘之野 杨巨源
齐桓欲霸盟北杏 刘玉新
齐宋江黄会盟阳谷 李印元 魏兰春
鲁齐盟于柯 曹刿劫桓公 曹贞 曹秀芬
重耳避难博陵邑 陈昆麟
齐庄公攻克高唐城 陈昆麟
季札挂剑徐君墓 陈昆麟
晏子治阿留美名 刘玉新
博平闻变 孔子回辕 吴银居
孙膑列阵马陵道 杨巨源
孟子到冠县 纵论大丈夫 杨国强
鲁仲连射书救聊城 陈昆麟
项梁章邯之战 汪庆峰 刘洪山
刘备高唐任县令 刘刚
程昱佐曹守东阿 黄德晟
曹植生朝城葬东阿 刘玉新 李清洪
曹植首创佛教音乐 刘玉新 李清洪
石勒茌平起义 孙殿国
慕容垂征战鲁西 汪庆峰 刘洪山
窦建德进兵聊城 阎增山
琅邪王起兵反武后 黄晖
李白赋诗赞鲁连 任家斌
刘悟倒戈阳谷 平卢归顺朝廷 李印元 魏兰春
王彦章争战杨刘渡 刘玉新
三槐王发祥莘县地 杨巨源
王友直起兵反金 祝君
聊城三迁至今址 陈昆麟
萧太后屯兵萧城 郑尊亭 许军
元初开凿会通河 陈昆麟
明将刘通占领东昌 刘洪山
明初东昌大移民 杨巨源 杜言青
陈镛建造光岳楼 魏聊 郑尊亭
盛庸聊城破燕兵 任家斌
运河畅通建钞关 陈昆麟 郑尊亭
汤显祖七级留名 李印元 魏兰春
临清市民反税使斗争 陈昆麟
榆林军反明抗清 杨巨源
李自成派兵攻东昌 汪庆峰 刘洪山
康熙皇帝到东昌 顾光耀
郑板桥出任范县令 杨巨源
山陕众商建会馆 陈清义
乾隆皇帝东昌赋诗 顾光耀
王伦起义惊清廷 陈昆麟
杨以增创建海源阁 陈昆麟 徐燕萍
太平援军临清受阻 马鲁奎
太平军坚守高唐城 张守常
黄河决口斩运河 郑清铭 魏兰春
圣公会聊城传教 李柯
丘莘教举旗反清 杨巨源
捻军茌平显威风 孙殿国
武训行乞办义学 童子安
黑旗军威震鲁西 王平 郑文杰
朱红灯茌平举义旗 孙殿国
义和团怒焚小教堂 郑清铭 魏兰春
聊城首创中学堂 许宗珺
高唐创办工艺局 王琴
五四运动在聊城 郭杰 李志成
东武汽车公司成立 毛武灿
进步青年投奔黄埔 阴元昆
李太黑抗税攻聊城 吴银居
九都杨首建党组织 潘凡玉 杨兴云 魏兰春
阳谷农民围城抗捐 徐玉昌 魏兰春
黄沙会赶走“鲁西王” 杨巨源
中共东昌县委成立 李增裕
坡里暴动威震鲁西 刘洪雁 杨兴云 魏兰春
高唐谷官屯暴动 张金洪
中共鲁西特委成立 郭雨璞
徐庄农民分粮吃大户 王明龙
赵健民古云找党 杨巨源
聊城发生大水灾 李广文
范筑先鲁西北抗战 刘如峰
观城惨案 马士祥
南镇阻击战 肖秋恩
韩多峰四区抗战 赵广善
徐向前两次会见范筑先 刘如峰
卡尔逊鲁西北之行 刘如峰 白士英
莘县事变 杨巨源
陈赓率部激战鲁西北 白波 张金洪
平原纵队茌博抗日 郭杰
先遣纵队重振鲁西北 刘如峰 郭杰
筑先纵队转战鲁西北 刘如峰 郭杰
张炳元朝北遇害 杨巨源
鲁西银行诞生与发展 郭明生
反击顽军石友三 刘如峰
卓庄惨案 曹代岭
新八旅激战耿楼 马士祥
南进支队强攻古云集 杨巨源
苏村阻击战威震敌胆 张云
两把菜刀夺炮楼 杨巨源
马本斋鲁西北抗日 杨巨源
刘少奇红庙论时局 薛守望
日军九二七大“扫荡” 郭雨璞 王协振
冀鲁豫区党委召开高干会 马士祥 郭杰
曾广福创办互助组 杨巨源
血水井惨案 郭英集
朝南痛击文大可 李华锋
鲁西北惊现“无人区” 郭明生
日军实施细菌战 郭明生
日军制造茌南惨案 姜军洲
解放莘县城 张云
枣棵杨惨案 朱成震 曹代岭
张家楼英勇抗日 肖秋恩 姜军洲
解放东阿县城 曹代岭
八路军强攻阳谷城 肖斌 杨兴云 魏兰春
里应外合解放堂邑城 李笃才
冠县沦陷与县城解放 侯成斌 申先成
夜袭康庄 强攻旧城 赵广善
临清县城解放 田淑芹
高唐沦陷与收复 张金洪
茌平县城解放 尉志森 姜曰谔
聊博战役 郭杰
铁壁困敌克聊城 阎庆华 李纯国
哈励逊病逝阳谷 郭明生
聊城的土地改革运动 郭明生
大参军支援解放战争 吴银居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 刘如峰 白士英
鲁西北干部北上南下 郭雨璞
坡里整党和柳林整党 邵书蛟
临清棉花事件 赵广善
后记
· 聊城重要历史事件_2003版_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聊城重要历史事件_2003版_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聊城,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承载着黄河文明与运河文明交汇的独特记忆。《聊城重要历史事件_2003版_》作为整理与呈现地方历史的重要文献,对这片土地的发展脉络作了深刻的梳理。从先秦古迹到宋元明清的政治与经济变迁,从近代社会思潮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崛起,聊城始终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阐述:一是古代文明与遗迹,展现聊城在早期文明中的地位;二是运河兴衰与经济变革,剖析水运对城市繁荣的重要作用;三是近现代历史与社会风云,揭示聊城在近代民族危机与解放进程中的担当;四是当代发展与文化传承,展示聊城在21世纪的社会进步与文化延续。通过全面的叙述与分析,本文不仅勾勒出聊城历史事件的脉络,也为理解一座城市如何在历史的跌宕起伏中前行提供了深刻启示。
1、古代文明与遗迹
聊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其地理位置位于黄河下游平原,早期人类活动的遗迹为这片土地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在《聊城重要历史事件_2003版_》的整理中,多处古遗址与考古成果被详尽记载,这些发现不仅证明了聊城在中原文明形成中的地位,也为研究华夏文明的演进提供了重要资料。
自春秋战国以来,聊城逐渐成为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记载表明,聊城区域在战国时期曾是战略要地,各国诸侯在此交锋频繁,遗留下来的古城遗址与兵器残片,见证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此类遗存让现代人能够直观感受到两千多年前的战火硝烟。
汉唐时期,聊城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尤其在隋唐大运河开通后,聊城逐渐形成交通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考古出土的大量陶器、青铜器及石刻,既展现了繁荣的手工业与商业,也映射出宗教与文化在此地的传播与融合。
2、运河兴衰与经济变革
大运河的开凿是聊城历史上极具转折性的事件,它将聊城推向了全国水运交通的前沿。自隋唐至明清,大运河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更使聊城成为商贾云集、货物辐辏的繁华之地。《聊城重要历史事件_2003版_》对这一时期的商贸活动有着丰富的记载。
在明清时期,运河经济对聊城的繁荣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粮食、布匹、盐业等重要物资在此集散,形成了繁盛的商贸圈。许多著名的会馆、商号在聊城建立,留下了至今仍具观赏价值的古建筑群。这些遗产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盛况,也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多元交流。
然而,随着近代航运方式的转变和铁路交通的兴起,运河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地位。聊城的经济发展也随之经历起伏。运河兴衰的过程,不仅是聊城经济格局变化的缩影,也是中国传统交通体系转型的重要案例。
3、近现代历史与社会风云
进入近现代,聊城同样见证了国家与民族的重大变局。鸦片战争之后,列强的侵略使整个华北地区陷入动荡,聊城的经济与社会也受到了严重冲击。《聊城重要历史事件_2003版_》中详细记述了这一时期聊城人民的抗争与不屈。
辛亥革命时期,聊城地区的革命党人积极投身于推翻封建王朝的斗争中,他们的活动虽然历经曲折,但为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些事件表明,聊城不仅是经济重镇,也是政治风潮的活跃区域。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聊城成为重要的根据地与交通节点。无数英勇的战斗在这片土地上展开,人民群众以极大的牺牲精神支持前线。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抗争,使聊城在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光辉篇章。
4、当代发展与文化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聊城在社会、经济与文化等多方面都实现了快速发展。《聊城重要历史事件_2003版_》对这一时期的改革实践和建设成果进行了翔实记录。从农业合作化到工业化的推进,再到基础设施的完善,聊城逐步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聊城凭借区位优势与政策支持,成为山东西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尤其是交通、物流和教育等领域的提升,使这座城市焕发出新的活力。与运河文明相呼应的现代水运与公路铁路网络,推动了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在文化传承方面,聊城注重对古迹的保护与利用。东昌湖、山陕会馆等历史遗产不仅被修复,还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功能,成为旅游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传统戏曲、民俗活动也得到传承与弘扬,使历史记忆在现代生活中得以延续。
总结:
综观《聊城重要历史事件_2003版_》所呈现的内容,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座城市在历史长河中的起伏与坚韧。从古代遗迹到运河繁荣,从近现代的民族抗争到当代的改革发展,聊城的历史是一部厚重而鲜活的地方史诗。每一段事件都凝结着这片土地的智慧与勇气,也塑造了城市的独特个性。
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深入了解这些历史,不仅有助于把握地方发展的脉络,更能在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上得到深刻的启迪。聊城的历史告诉我们,一座城市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它既与国家的命运相连,也与人民的奋斗密不可分。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