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人民政府志 1991-2010 2014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泸州市人民政府志 1991-2010》
【作者】: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编
【出版社】:北京:方志出版社
【时间】:2014
【页数】:445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组织机构
第一章 泸州市人民政府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二节 市政府办公室及内设机构
第二章 政府工作部门
第一节 第二届政府工作部门
第二节 第三届政府工作部门
第三节 第四届政府工作部门
第四节 第五届政府工作部门
第五节 第六届政府工作部门
第二篇 领导体制
第一章 市长负责制与分工负责制
第一节 市长负责制
第二节 副市长分工负责制
第二章 例行会议制
第一节 市政府全体会议
第二节 市政府常务会议
第三节 重大专题会议
第三篇 施政方式
第一章 报告请示工作
第一节 向省政府报告工作
第二节 向省政府请示工作
第三节 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
第四节 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
第二章 执行命令
第一节 承办省政府交办事项
第二节 承办市人大常委会交办事项
第三节 执行上级政令
第三章 发布政令
第一节 政府令
第二节 通告
第三节 公告
第四章 依法办文
第一节 规章制度
第二节 收文
第三节 发文
第四节 发文编号
第五章 目标管理
第一节 目标管理体系
第二节 目标检查考核
第三节 目标管理成果
第四篇 依法行政
第一章 行政执法体系
第一节 明确执法部门
第二节 界定行政执法部门
第三节 清理行政执法体系
第四节 行政执法示范活动
第二章 行政复议
第一节 行政复议概况
第二节 行政复议案例
第三章 行政调解
第一节 行政调解概况
第二节 行政调解案例
第四章 行政执法监督
第一节 行政监督概况
第二节 行政监督案例
第五章 行政执法评查
第一节 行政执法案卷评查
第二节 执法案卷评查概况
第五篇 职能转变
第一章 决策机制
第一节 专家咨询论证制
第二节 集体决策制
第三节 社会公示听证制
第四节 决策负责制
第二章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第一节 加强领导
第二节 精简审批项目
第三节 优化审批流程
第四节 规范审批行为
第五节 创新审批方式
第六节 强化监督制约
第七节 建设一流平台
第三章 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
第一节 政务公开
第二节 政府信息公开
第四章 行政服务体系建设
第一节 市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
第二节 政务服务体系建设
第三节 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
第六篇 重点工程和重大活动
第一章 重点工程
第一节 西部化工城
第二节 隆纳高速公路
第三节 隆泸铁路
第四节 泸州机场
第五节 集装箱码头
第六节 甜橙产业
第七节 泸州市志编修
第八节 民生工程
第二章 重点建设
第一节 市场建设
第二节 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三节 新区开发
第四节 西南商贸城
第五节 工业园区
第六节 体育中心
第七节 江阳艺术宫
第八节 市图书馆新馆
第九节 市博物馆、展览馆
第十节 泸州大剧院
第十一节 电子政务
第三章 重大活动
第一节 泸州国际名酒节
第二节 酒类博览会
第三节 文化创先活动
第四节 建立国内友好城市
第七篇 申报创建名城
第一章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第一节 历史文化概要
第二节 申报工作概况
第二章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第一节 创建卫生城市组织机构
第二节 创建卫生城市宣传动员
第三节 创建卫生城市资金投入
第四节 创建卫生城市成果
第五节 巩固卫生城市成果
第三章 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
第一节 拥军优属
第二节 拥政爱民
第三节 军民共创模范城
第四章 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第一节 旅游管理现状
第二节 旅游城市创建启动
第三节 旅游城市创建措施
第四节 创优攻坚
第五节 旅游城市创建检查验收
第五章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第一节 创建森林城市组织机构
第二节 创建森林城市规划方案
第三节 创建森林城市宣传动员
第四节 城乡联动
第五节 全民义务植树
第六节 创建森林城市资金投入
第七节 绿色创模
第八节 验收达标
第六章 创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
第一节 组织与经费保证
第二节 构建“大调解”格局
第三节 构建治安防控体系
第四节 净化社会环境
第五节 综合治理措施
第七章 创建四川省园林城市
第一节 圆林城市创建概况
第二节 园林城市创建指挥体系
第三节 园林城市创建措施
第四节 园林城市创建资金投入
第五节 园林城市创建管理
第八章 创建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
第一节 环境示范城创建组织机构
第二节 环境示范城创建规划
第三节 环境示范城创建责任制
第四节 环境示范城创建措施
第五节 解民忧惠民生
第六节 联动推进环境示范城创建
第九章 打造中国酒城
第一节 泸州酒文化
第二节 酿酒产业
第三节 打造中国酒城措施
第八篇 外事工作
第一章 外事工作机构
第一节 泸州市外事工作领导小组
第二节 泸州市外事侨务旅游局
第二章 友好往来
第一节 因公出访
第二节 涉外接待
第三节 缔结国际友好城市
第三章 对外交流
第一节 经贸交流
第二节 技术交流
第三节 文化教育交流
第四节 县区对外开放
第九篇 施政绩要
第一章 经济发展概况
第一节 地区生产总值
第二节 产业结构
第三节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第二章 农业工业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工业
第三章 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建设
第一节 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城市化建设
第四章 财税金融
第一节 财税
第二节 金融
第五章 商贸外贸引资
第一节 商贸
第二节 外贸外资
第三节 国内招商引资
第六章 社会事业
第一节 教育
第二节 科技
第三节 体育
第四节 文化
第五节 医疗卫生
第六节 计划生育
第七节 精神文明建设
第八节 人民生活水平
第十篇 防灾救灾
第一章 主要灾害
第一节 水灾
第二节 旱灾
第三节 风雹灾
第四节 低温冻害
第五节 森林病虫害
第六节 农作物病虫害
第七节 地质灾害
第二章 灾害防御
第一节 防灾指导思想
第二节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第三节 加大减灾力度
第三章 灾害救助
第一节 “8·10”洪灾
第二节 “5·31”特大暴雨洪涝灾害
第三节 叙永合江暴雨洪涝灾害
第四节 重大暴雨洪灾
第五节 大面积洪涝灾害
第六节 风雹、洪灾、山地灾害
第七节 暴雨洪涝及山地灾害和夏伏旱灾
第八节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第九节 暴雨洪涝灾害
第十一篇 人物
第一章 人物传及市政府领导名录
第一节 人物传
第二节 市政府领导名录
第二章 革命烈士劳动模范
第一节 革命烈士
第二节 劳动模范
附录
一、泸州市人民政府历届政府工作报告
二、2011—2012年大事记
编后记
· 泸州市人民政府志 1991-2010 2014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泸州市人民政府志 1991-2010 2014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本文通过对《泸州市人民政府志 1991-2010(2014年版)》的深入分析,从多个维度探讨了该书的编纂背景、内容框架、历史价值以及对于地方政府管理的现实影响。书中详细记录了泸州市政府在1991年至2010年间的政策调整、重大建设项目以及社会经济变迁。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梳理,本文旨在展示该志书在地方史学、政治学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对未来地方政府志的编纂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最后,结合该书对泸州市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本文作出了全面的总结。
1、编纂背景与历史意义
《泸州市人民政府志 1991-2010(2014年版)》作为泸州市历史上的重要志书之一,承担了记录地方政府在二十年间各项工作的重要使命。其编纂背景深刻地反映了泸州市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变迁。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到2000年代中期的经济高速发展,地方政府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应对策略与治理理念都在该志书中得到了详细记载。
志书的编纂时间跨度涵盖了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多个层面。从早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到后期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影响,泸州市政府的工作重心和政策导向发生了重要变化。因此,《泸州市人民政府志》不仅是地方政府工作的总结,也是一部见证时代进步和历史变革的档案。
编纂《泸州市人民政府志》的历史意义,在于其记录了地方政府如何在国家整体政策的框架下,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和创新。该书对于研究泸州市乃至四川省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对于学术界了解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和区域发展的历史脉络,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
2、内容结构与编纂特色
《泸州市人民政府志 1991-2010(2014年版)》的内容结构紧密有序,按时间和主题划分,系统地展示了泸州市政府的各项工作成果。全书通过多个章节详细介绍了地方政府在各个领域的管理成就,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建设、行政改革、文化保护等方面。
在编纂过程中,作者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各类政策文件,为每一项政府工作提供了详细的背景说明和实施成效。这种以数据为支撑的编纂方式,使得该志书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同时,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实际案例,使得整本书的内容更加生动具体,易于读者理解和吸收。
此外,《泸州市人民政府志》的编纂特色还表现在其注重历史的纵深挖掘。不同于普通政府年鉴式的流水账,《泸州市人民政府志》以时间为轴,以事件为纽带,探讨了政府决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对地方发展的深远影响。这种从纵深角度进行的编纂,使得该志书不仅是政府工作的一份记录,更是对泸州市历史的深刻反思与总结。
3、泸州市政府的改革与创新
在《泸州市人民政府志 1991-2010(2014年版)》中,泸州市政府的改革与创新是一个重要主题。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调整到2000年代的市场化改革,泸州市政府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和加强治理能力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尝试。
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泸州市政府在1990年代初期就积极推动地方企业的市场化改革,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一阶段,泸州市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并推动一批创新型企业的崛起,提升了地方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书中通过多个案例具体阐述了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过程以及取得的成绩。
社会改革方面,泸州市政府在1990年代末期便开始探索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引入现代化管理手段,提升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泸州市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极大改善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4、地方政府治理与社会发展
《泸州市人民政府志 1991-2010(2014年版)》深入探讨了泸州市政府在社会发展中的治理作用,特别是在行政管理、社会建设、法治建设等方面的努力。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是泸州市社会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行政管理方面,泸州市政府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务公开、简政放权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不断提高政府的服务效能。通过加强基层政府建设,泸州市逐渐建立了高效的治理体系,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市民的满意度。
在法治建设方面,泸州市政府则大力推动法制宣传和法治实践,建设了多个法治文化园区,并通过实施一系列法律法规加强社会秩序管理。书中详细记录了泸州市法治建设的历程和成果,展示了地方政府在法治保障方面的持续努力。
此外,社会发展方面,泸州市政府通过增强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帮助地方居民逐步实现了脱贫致富。这一阶段,泸州市也加大了对环保、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投资,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
总体来说,《泸州市人民政府志 1991-2010(2014年版)》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的地方政府志书。它不仅记录了泸州市政府二十年来的工作成就,也反映了中国地方政府在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实践经验。这本志书对于研究地方治理模式、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未来,随着更多地方政府志书的出版,地方治理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记载将更加丰富。希望这些志书能够为后人提供更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实践教训,推动地方政府治理的持续进步。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