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卫生志 1911年至2003年 2005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泸州市卫生志 1911年至2003年》
【作者】:董善浦主编;《泸州市卫生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出版社】:北京:方志出版社
【时间】:2005
【页数】:466
大事记
第一篇 机构
第一章 行政机构
第一节 泸县卫生院
第二节 泸州专署卫生科
第三节 泸州市卫生局
一、机关
二、党群工团
(一)中共泸州市卫生局委员会
(二)泸州市卫生局工会委员会
(三)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泸州市卫生局委员会
(四)泸州市卫生局妇女工作委员会
第四节 区县卫生局
一、江阳区卫生局(原市中区卫生局)
二、龙马潭区卫生局
三、纳溪区卫生局(原纳溪县卫生局)
四、泸县卫生局
五、合江县卫生局
六、叙永县卫生局
七、古蔺县卫生局
一、泸州医学院
第一节 驻地单位(泸州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卫生学校)
第二章 事业单位
二、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三、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泸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四、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
五、泸州医学院卫生学校
第二节 卫生防疫机构
一、泸州市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站(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江阳区卫生防疫站(原泸州市市中区卫生防疫站)
三、泸州市龙马潭区卫生防疫站
四、纳溪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纳溪区卫生防疫站)
五、泸县卫生防疫站
六、合江县卫生防疫站
七、叙永县卫生防疫站
八、古蔺县卫生防疫站
第三节 妇幼保健院(所)
一、泸州市妇幼保健院(江阳区妇幼保健院)
二、龙马潭区妇幼保健院
三、纳溪区妇幼保健院
四、泸县妇幼保健院
五、合江县妇幼保健院
六、叙永县妇幼保健院
七、古蔺县妇幼保健院
一、泸州市人民医院
第四节 综合医院
二、泸县人民医院
三、纳溪区人民医院
四、合江县人民医院
五、叙永县人民医院
六、叙永县第二人民医院
七、古蔺县人民医院
第五节 中医医院
一、泸州市中医医院
二、龙马潭区中医医院(龙马潭区人民医院)
三、纳溪区中医医院
四、合江县中医医院
五、叙永县中医医院
六、古蔺县中医医院
七、乡镇中医医院
第六节 专科防治院(所)
一、泸州市结核病防治所
(一)泸州市结核病防治所
(二)纳溪区结核病防治所
二、精神病医院
(一)泸州市精神病医院
(二)泸县康复医院
(一)合江县康复医院
三、麻风病医院
(三)合江县榕山精神病医院
(二)叙永县麻风病康复村
第七节 工矿职工医院
一、泸州北方化工工业公司(泸化厂)职工医院
二、泸州市装运公司职工医院
三、泸州市一航司职工医院
四、叙永大树硫铁矿职工医院
五、泸县新民煤矿职工医院
六、泸天化职工医院
七、西研院职工医院
十、长起厂职工医院
十一、长挖厂职工医院
九、七化建职工医院
八、川南矿区职工医院
十二、四川天燃气化工厂(川天华)职工医院
十三、泸州火炬化工厂职工医院
十四、泸州市狐狸坡煤矿医院
十五、泸州老窖酒厂职工医院
第八节 部队医院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陆军医院
二、武警卫生队(江阳区蓝桥医院)
第九节 学校
一、泸州市医学教育培训中心
二、成都中医药大学泸州教学部
三、纳溪县卫生进修学校
四、泸县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泸县卫生进修学校)
五、合江县中等卫生职业学校
六、叙永县卫生进修学校
七、古蔺县卫生学校
第十节 健康教育所
一、泸州市健康教育所
二、江阳区健康教育所
第十一节 血站(库)
一、泸州市中心血站
一、泸州市药品检验所
二、县(区)药品检验所
第十二节 药品检验所
二、古蔺县中心血库
(一)江阳区药品检验所
(二)古蔺县药品检验所
第十三节 卫生执法监督与其他卫生事业机构
一、泸州市卫生执法监督所
二、县(区)卫生执法监督大队(所)
三、泸州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与泸州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办公室
四、泸州市医学技术服务管理中心
第十四节 社会办医与民营医疗机构
一、门诊部、卫生所(室)
(二)个体诊所
二、民营医疗机构
(一)民营医院
第十五节 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
一、中心卫生院
二、乡镇卫生院
三、村卫生室
第二篇 队伍
第一章 数量与分布
第一节 数量
第二节 分布
一、性别
第一节 自然构成
第二章 构成
二、年龄
第二节 社会构成
一、学历
二、专业
三、专业技术职称
第三篇 设施
第一章 基础设施
第一节 房屋
第二节 病床
第一节 医疗仪器
第二章 仪器设备
第二节 救护车
第四篇 管理
第一章 卫生防疫及妇幼保健管理
第一节 卫生防疫管理
第二节 妇幼保健管理
第三节 健康教育
第二章 医政
第一节 医院管理
一、体制
三、制度建设
二、组织管理
四、医院分级分类管理
五、住院费用清单制
六、药品集中招标采购
第二节 基层医疗机构管理
第三节 社会办医管理
第四节 急救医疗管理
第五节 医疗事故的鉴定与处理
第六节 血液管理
第三章 药政管理
第一节 药品生产管理
第二节 药品经营管理
第三节 药品使用管理
第四节 药品质量监测
第四章 人事
第一节 职工工资
第二节 职称晋升
第三节 落实政策
第五章 财经
第一节 卫生事业投入
第二节 基本建设投资
第三节 财务制度与改革
第四节 公费医疗管理
第一节 法定传染病
第五篇 防疫
第一章 传染病防治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一、霍乱
二、天花
三、白喉
四、百日咳
五、麻疹
六、痢疾
七、“非典型肺炎”防治
一、组织机构
第三节 狂犬病预防与控制
二、狂犬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四节 慢性病管理
一、麻风病
二、结核病
三、性病
第五节 计划免疫
一、计划免疫/冷链工作
二、计划免疫工作规划及考核
第二章 地方病防治
第一节 组织
一、疟疾
第二节 疟疾、钩虫病、地氟病、地甲病防治
二、钩虫病
三、地氟病
四、地甲病
第三章 “五大”卫生及监督监测
第一节 工业卫生
第二节 饮食卫生
第三节 学校卫生
第四节 环境卫生
一、公共场所卫生
二、饮水卫生
第五节 放射卫生
第六篇 爱国卫生
第一章 组织
第一节 泸州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第二节 县(区)、基层爱国卫生运动组织机构
第二章 活动
第一节 城市卫生
第二节 创建卫生城市
第三节 除害灭病
第四节 农村卫生
第一节 初级卫生保健的含义和内容
第三章 初级卫生保健
第二节 泸州市初级卫生保健组织
第三节 “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规划及现状
第七篇 保健
第一章 妇女保健
第一节 新法接生
第二节 劳动保护
第三节 妇女病防治
一、妇女“停经病”的查治
二、子宫脱垂和尿瘘病的查治(简称妇女“两病”的查治)
三、其他妇女病的查治
第一节 幼托及散居儿童管理
第二章 儿童保健
第二节 健康检查
第三节 疾病防治
第四节 死因回顾调查
第三章 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第一节 知识宣传
第二节 技术培训
第八篇 医疗
第一章 中医
第一节 源流
第二节 发展
一、内科
第三节 临床
二、妇科
三、儿科
四、外科
五、针灸
六、骨伤
七、痔瘘
八、其它
九、草药医
十、民族医
一、内科
第二节 临床医技各科及技术
第一节 传入
第二章 西医
二、外科
三、妇产科
四、儿科
五、传染科
六、五官、口腔科
七、放射科
八、检验科
九、特殊检查科室
十、康复科及家庭病床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第四节 护理
第三章 社会医疗
第一节 援外医疗
第二节 援藏医疗
第三节 巡回医疗
第四节 救灾抢险
第五节 三项康复
第九篇 医学教育
第一章 中医教育
第一节 带徒
一、学历教育
第二节 学校教育
二、非学历教育
三、在职进修
第二章 西医教育
第一节 学历教育
第二节 非学历教育
第三节 在职进修
第四节 管理干部教育
第十篇 科研与对外交流
第一章 科研
第一节 源流
第二节 活动
第二章 对外交流
第一节 学术交流
第二节 培训交流
第三节 建立合作关系
第十一篇 团体
第一章 红十字会
第一节 沿革
第二节 活动
第三节 会办事业
一、泸县中医师公会
第一节 公会
第二章 公会、协会、学会
二、泸县西医师公会
三、药材帮(药材同业公会)
第二节 协会
一、泸州市医药卫生工作者协会
二、泸州市农村卫生协会
第三节 学会
一、泸州市医学会
二、泸州市中医学会(泸州市中医药学会)
三、泸州市护理学会
1.韩懋
第十二篇 人物
一、传
2.陈秀峰
3.王仁叟
4.刘步农
5.沈佛愚
6.张君斗
7.刘三俊
8.程天灵
9.许培生
10.王兆鹏
12.周孝思
11.雷济民
13.李尊贤
14.王开伯
15.顾雪庄
二、简介
陈锡三
应道明
罗钰生
戴玉麟
马时乾
杨铁僧
向九凡
许祥斋
傅保全
龙达皋
王敬修
左维翰
张玉
朱植三
汪新象
杨德生
黄喆夫
孙同郊
钟觉明
闵刀刀
何贵义
林茂萱
胡正烈
乐以和
杨必纯
三、国际、全国、省级先进个人,全国、省、市劳动模范一览表
一、杂记
(一)保卫泸州 保卫四川——泸州市卫生系统抗击非典纪实
附录
(二)川南地区的苗医苗药
(三)泸县红会引渡妇孺出险安置救济院四十韵
(四)《泸县志》卷第二“万国红十字会泸县分会”
二、文存
(一)泸州市执行国家和省级有关卫生法律法规一览表
(二)泸州市有关卫生管理规定制度一览表
(四)中共泸州市委、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三)国家、省级先进集体一览表
(五)卫生部表彰从事卫生防疫、妇幼保健、护理和药政工作30年以上人员一览表
(六)泸州市卫生系统“十佳”人员名录
(七)泸州市卫生系统全国、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名录
编后记
· 泸州市卫生志 1911年至2003年 2005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泸州市卫生志 1911年至2003年 2005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泸州市卫生志自1911年至2003年,历经百年历史的变迁,是记录泸州市公共卫生、医疗发展历程的重要文献。该志书的编撰始于民国时期,至2005年版为最终定稿,展示了泸州市从近现代到新世纪初的卫生事业发展,涵盖了公共卫生政策、医疗机构建设、疾病防治、医药发展等多个领域。在该志书中,既反映了时代变迁对卫生事业的深刻影响,也展现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的努力与坚持。文章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泸州市卫生志 1911年至2003年 2005年版》:1)泸州市卫生志的历史背景;2)泸州市卫生志的编纂过程与难点;3)泸州市卫生志的核心内容与结构;4)泸州市卫生志的社会意义与影响。通过这些角度,全面分析这部卫生志的重要价值。
1、泸州市卫生志的历史背景
泸州市的卫生志记录了从1911年到2003年期间泸州市卫生事业的各个发展阶段。在民国时期,泸州市的卫生状况较为落后,医疗资源匮乏,公共卫生设施薄弱。即使是一些基本的卫生常识和疾病预防知识,也未能普及到普通百姓中。然而,在这一时期,泸州市却开始重视公共卫生建设,逐步设立了较为简单的卫生管理体制,并推动了基础医疗设施的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泸州市卫生事业逐渐经历了多次的重大变革,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卫生系统。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泸州市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进展。国家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地方政府也逐步完善了医疗制度,推动了疾病防治体系的建设。改革开放初期,泸州市开始引入现代医学技术和管理理念,医疗水平迅速提升,基础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逐步覆盖到每个角落。这个过程的历程和变化,是《泸州市卫生志》所要呈现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泸州市卫生志》的编写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承载着泸州市百年卫生事业的发展脉络,也是对历史的深刻回顾和对未来的展望。通过对卫生事业的全面记录,卫生志将泸州市卫生的过去与未来联系起来,为后代提供宝贵的历史资料。
2、泸州市卫生志的编纂过程与难点
《泸州市卫生志》的编纂始于20世纪初,经过多次停顿和重新启动,最终于2005年完成。这一过程经历了历史动荡、战乱以及政治环境的变化,使得编纂工作时常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战乱时期,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成了一大难题,许多珍贵的历史记录因战火而遗失或损毁。
编纂过程中,另一个难点是如何全面、准确地收集泸州市各个时期的卫生数据和信息。由于泸州市的卫生事业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显著差异,编纂人员需要克服信息不全、档案缺失等困难,通过多方查证、实地走访、专家咨询等方式,尽可能完整地还原卫生事业的全貌。这一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考验了编纂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感。
此外,卫生志的编纂也面临如何整合庞杂信息的挑战。涉及到的领域广泛,包括疾病防治、医疗卫生制度、公共卫生政策、医疗设施建设、药物管理等,编纂人员需要综合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最终,编纂团队通过数年的努力,将这本厚重的卫生志逐步成型,形成了目前的《泸州市卫生志 1911年至2003年 2005年版》。
3、泸州市卫生志的核心内容与结构
《泸州市卫生志》一书分为多个章节,每个章节对应一个历史时期或卫生领域,内容涵盖了泸州市卫生事业的方方面面。全书既有历史回顾,也有现实分析,形成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泸州市卫生事业发展史。
书中首先回顾了泸州市的卫生状况和医疗体系的起步阶段,特别是1911年到1949年间,卫生设施简陋、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该部分详细描述了民国时期泸州市初步建立的一些公共卫生制度,以及初期的防疫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紧接着,卫生志进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篇章,着重讲述了泸州市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泸州市加强了基础医疗设施建设,开展了大规模的卫生普及工作。
此外,卫生志的另一部分内容聚焦于泸州市卫生政策和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变化与完善。通过对各个阶段卫生政策的记录,卫生志为后代提供了有关公共卫生治理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书中不仅记录了医疗卫生制度的演变,还详细列举了各类重大疾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情况,如传染病、地方病等疾病的防治和管理。
4、泸州市卫生志的社会意义与影响
《泸州市卫生志》作为一部重要的地方性卫生文献,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首先,它为后代研究泸州市的历史、文化及公共卫生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本卫生志通过详实的数据和翔实的叙述,展现了泸州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脉络,是地方史学、卫生学等领域的重要参考书。
其次,《泸州市卫生志》对于提升公众卫生意识、推动地方卫生事业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通过对卫生志内容的普及与传播,广大市民能够了解地方卫生历史,认识到公共卫生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更加支持和参与公共卫生事业。尤其是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卫生志为公众了解地方医疗资源分布、政策演变提供了清晰的导引。
最后,作为泸州市卫生事业发展历程的记录,《泸州市卫生志》对于未来的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者、卫生工作者等提供了借鉴。它不仅总结了成功经验,还总结了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今后的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结:
《泸州市卫生志 1911年至2003年 2005年版》是泸州市卫生事业百年发展的缩影,记录了地方卫生事业从初步探索到逐步成熟的过程。它不仅是地方历史的见证,也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文献,对于研究泸州市历史及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泸州市卫生志》通过系统梳理泸州市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为今后的卫生事业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它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广大市民普及了公共卫生知识,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