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方言志 1994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通山方言志》
【作者】:黄群建编著
【出版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时间】:1994
【页数】:237
第一章 概说
1.1 地理概况
1.2 历史沿革
1.3 音标符号
1.4 古音概说
1.5 通山方言概况
第二章 语音分析
2.1 声母
2.2 韵母
2.3 声调
2.4 语音特点
2.5 文白异读
2.6 合音
第三章 同音字表
第四章 通山语音和北京语音的比较
4.1 声母的比较
4.2 韵母的比较
4.3 声调的比较
第五章 分类词表
凡例
1.天文
2.地理
3.时序
4.农事
5.农具
6.植物
7.动物
8.房屋、器具
9.人品
10.亲属
11.身体
12.病痛
13.衣着穿戴
14.饮食
15.红白大事
16.迷信
17.日常生活
18.讼事、纠纷
19.交际
20.工商
21.文化教育
22.游戏
23.动作、心理
24.位置
25.代词
26.形容词
27.副词等
28.介词等
29.数量词
30.詈词举例
附录 关于本字的一些说明
第六章 语法特点
6.1 重叠
6.2 语缀
6.3 “得”、“箇”
6.4 “只”、“只果”、“只是”
6.5 子尾
6.6 词素的位置
6.7 副词的次序
6.8 量词
6.9 数量词的省略
6.10 句式
第七章 语法例句
第八章 标音举例
8.1 俗语
8.2 农谚
8.3 歇后语
8.4 儿歌
8.5 山歌
8.6 笑话
8.7 传说
8.8 故事
后记
· 通山方言志 1994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通山方言志 1994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通山方言志 1994年版》作为一部详尽的地方方言研究著作,承载着对通山地区方言文化的深刻挖掘和保存。通山,位于中国湖北省东南部,其方言是长江中游地区方言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特征。《通山方言志 1994年版》通过对通山方言的多角度分析,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研究方言演变与区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分析这部著作:方言的语音特点、词汇特点、语法特点以及方言的文化意义,旨在揭示这部方言志在保存地方语言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1、方言的语音特点
《通山方言志 1994年版》在语音部分的研究可谓深入细致,首先对于通山方言的音韵系统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通山方言的音节结构与普通话有所差异,尤其在声母、韵母以及声调的表现上,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声母的变异,如“p”和“b”的区分不如普通话严格,且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语音的连音现象,显现出浓厚的口音特点。
通山方言的韵母部分也存在明显的地方特色。例如,通山方言的“江”字发音与普通话有所不同,其韵母呈现出独特的“ang”音,语音韵律更为柔和。此外,通山方言中的入声字,往往以短促的音节形式结束,与普通话的拖音效果有着显著差异。这种语音差异不仅反映了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还呈现了通山地区语言演化的独特轨迹。
在声调的表现上,通山方言保留了更多古音特征,尤其是在声调的层次划分上,通山方言的声调比普通话多出几个层次。例如,通山方言的四声并不像普通话那样简化,而是通过不同的音高和音调变化,体现出丰富的语音特色,这也是通山方言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
2、方言的词汇特点
通山方言的词汇丰富且多样,具有很强的地方色彩。许多词汇在普通话中并没有对应的词语,或者词义有很大的不同。例如,通山方言中的“畚斗”指的是一种收集杂物的工具,而在普通话中,我们一般用“扫帚”来表示相似的意思。此外,通山方言中还有一些独特的词汇,如“搭饭”(表示一起吃饭)和“吊嘴”(表示说话不经过大脑)等,这些词汇极具地方特色,体现了通山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智慧与幽默。
词汇的变异和衍生也是通山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一些常用词的衍生过程中,通山方言表现出极强的创新性。例如,通山方言中的“车马”不仅指代传统的交通工具,还可以用来指代人或事物的繁忙和紧张状态,这种词义的延伸展现了方言在实际运用中的灵活性。
另外,通山方言中的许多词汇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例如,用“咸”来形容某人非常生气或不高兴,这种用法在普通话中几乎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通山方言的词汇往往富有浓烈的地方色彩,使其在口语表达中更加生动和具有表现力。
3、方言的语法特点
在语法方面,通山方言展现了与普通话显著的差异,尤其是在句法结构、助词的使用和语序的安排上。例如,通山方言在表述否定时,常使用“无”而非普通话中的“没有”,而且“无”在句子中的位置也有其特定的规律。除此之外,通山方言在表示疑问时,往往用“吗”或“呗”来表达,而普通话中通常使用“吗”或“呢”。这种语法的多样性和变化,使得通山方言在表达上更加灵活且富有地方特色。
另外,通山方言中助词的使用也与普通话有所不同,尤其是在表述时态、语气方面。比如,通山方言中有些句子通过助词“了”和“过”来区分时态,但其使用方式与普通话的规则有所不同。在通山方言中,常常不需要像普通话那样严格区分完成时和进行时,表达的时态往往是通过语境和语气来传达的,这种语法特点展示了方言的口语化特点。
此外,通山方言的语法结构在长句和复合句的使用上,也表现出了与普通话的差异。在一些表达复杂思想的句子中,通山方言的语法结构较为简洁直接,句中不乏省略的情况,这种省略使得方言在实际交流中更加高效、便捷。
4、方言的文化意义
《通山方言志 1994年版》不仅仅是对通山方言的音韵、词汇、语法的描述,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我们了解通山地区的地方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通山方言承载着通山人民的历史记忆、民俗风情和社会结构。通过方言的细节,我们可以窥见通山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
方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不仅仅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变迁,也体现了地方与外界的互动。通山方言在交流过程中与其他地方的方言和普通话产生了互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许多通山方言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在历史上曾是交流的主要工具,直到今天,它们依然保留在当地人的口中,成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此外,方言也有助于增强地方认同感。通过学习和使用通山方言,当地人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的语言同质化趋势下,通山方言的存在对当地人来说具有更深的文化意义,它成为了维系社区、家族甚至是地方历史的重要纽带。
总结:
《通山方言志 1994年版》通过对通山方言的细致研究,不仅帮助我们了解了这一方言的音韵、词汇、语法等语言特征,也揭示了它所承载的深厚文化意义。通过这部著作,我们能够感受到通山人民在语言交流中凝聚的历史与情感,这不仅是方言学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地方文化传承的有力见证。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